大运河
The
Grand Canal
![大运河—中国(47)—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570)图文介绍(525) 大运河—中国(47)—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570)图文介绍(525)]()
![大运河—中国(47)—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570)图文介绍(525) 大运河—中国(47)—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570)图文介绍(525)]()
![大运河—中国(47)—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570)图文介绍(525) 大运河—中国(47)—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570)图文介绍(525)]()
![大运河—中国(47)—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570)图文介绍(525) 大运河—中国(47)—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570)图文介绍(525)]()
(点击进入中国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
入选时间:2014年
遴选依据:文化遗产(i)((iii)(iv)(vi)
地理位置:N34 41 38 E112 28 06
遗产编号:1443
![大运河—中国(47)—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570)图文介绍(525) 大运河—中国(47)—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570)图文介绍(525)]()
![大运河—中国(47)—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570)图文介绍(525) 大运河—中国(47)—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570)图文介绍(525)]()
简介:
在世界上所有的人工运河中,中国大运河开凿较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使用时间最久,而且目前仍在使用,是人类历史上超大规模水利水运工程的杰作,被《国际运河古迹名录》列为世界上“具有重大科技价值的运河”。
大运河既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之一,也是世界运河史上的里程碑,被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在《国际运河古迹名录》中列为最具影响力的水道。涉及8个省、直辖市35个地市的大运河遗产整体申报世界遗产,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遗产共计包括65个遗产点和31段河段。
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地跨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市,是世界上开凿时间较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且如今仍在使用的人工运河。至今大运河历史延续已2500余年。
隋大业元年(605)拓宽开深山阳渎(今里运河),又开通济渠,连结洛、黄、汴、泗诸水达于淮河。大业六年(610)拓宽浚深江南运河以达杭州。同时由洛阳附近凿永济渠通卫河,经临清转今天津,全线沟通,长约2,700公里。元朝定都北京(当时称大都),自公元1283年起以10年时间先后挖通济州河、会通河,并建设闸坝,渠化河道,航程缩短为1,794公里。就是今大运河的前身。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起杭州,北至北京,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为发展南北交通,沟通南北之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京杭大运河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至公元1293年全线通航,前后共持续了1779年。在漫长的岁月里,主要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
第一次是在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末期。胥溪、胥浦是大运河最早成形的一段,相传是以吴国大夫伍子胥之名命名。当时统治长江下游一带的吴国末代君主夫差,在吴国早已攻克楚国、越国之后,挡在他面前的只有齐国,夫差为了北伐齐国,争夺中原霸主地位,他调集民夫开挖自今扬州向东北,经射阳湖到淮安入淮河的运河(即今里运河),因途经邗城,故得名“邗沟”,全长170公里,把长江水引入淮河,成为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运河就是为水上运输而生的。吴王此后在艾陵(今山东泰安)打败齐国。前482年,在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率精锐大会诸侯,与晋争霸,结果吴国被越国偷袭所灭。夫差虽然身死,但是他留下来的不仅有扬州的雏形,而且这些运河至今仍在使用,成为京杭大运河的“第一期工程”。
第二次是在公元七世纪初隋炀帝统治后,迁都洛阳。为了控制江南广大地区,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丰富物资运往洛阳。(1)广通渠,从长安至潼关东通黄河。以渭水为主要水源。(2)通济渠,从洛阳沟通黄、淮两大河流的水运。(3)山阳渎,北起淮水南岸的山阳(今江苏淮安市淮安区),径直向南,到江都(今扬州市)西南接长江。(4)永济渠,在黄河以北。从洛阳对岸的沁河口向北,直通涿郡(今北京市境)。
第三次是在十三世纪末元朝定都北京后。为了使南北相连,不再绕道洛阳,元朝花了10年时间,先后开挖了“洛州河”和“会通河”,把天津至江苏清江之间的天然河道和湖泊连接起来,清江以南接邗沟和江南运河,直达杭州。而北京与天津之间,原有运河已废,又新修“通惠河”。这样,新的京杭大运河比绕道洛阳的隋唐大运河缩短了九百多公里。京杭大运河沿线是中国最富庶的农业区之一,工业生产很发达。在兖州、济宁、枣庄、滕州市、丰县、沛县、徐州、邳州及两淮等有大中型煤矿,连接上海、南京、徐州、宿迁、淮安、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扬州、杭州等工业城市。为了使“黄金水道”产生“黄金”效益,沿线的鲁、苏、浙三省对大运河各段进行了整治、扩建和渠化,使千年古运河重新焕发了青春,成为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运河沿线的主要港口有德州、济宁、徐州、邳州、宿迁、淮阴、淮安、宝应、高邮、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吴江和杭州等。济宁段(山东济宁—江苏徐州蔺家坝),全长约130多千米,济宁段主航道将由六级航道标准提高到三级标准,底宽由如今的16米拓宽到50米,水深达到3米。届时,千吨级船舶可由长江直达济宁,年通过能力将达到2500万吨,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350万吨,抵得上新建一条“京沪铁路”。
京杭大运河是由人工河道和部分河流、湖泊共同组成的,全程可分为七段:
(1)通惠河:北京市区至通州,连接温榆河、昆明湖、白河,并加以疏通而成;
(2)北运河:通州至天津市,通州至天津市,利用潮白河的下游挖成;
(3)南运河:天津至临清,利用卫河的下游挖成;
(4)鲁运河:临清至台儿庄,利用汶水、泗水的水源,沿途经东平湖、南阳湖、昭阳湖、微山湖等天然湖泊;
(5)中运河:台儿庄至清江;
(6)里运河:清江至邗沟,入长江;
(7)江南运河:扬州、镇江至杭州。
大运河充当中国漕运的重要通道历时1200多年。清代中叶后,山东北运河淤塞。道光五年(1825年)江南粮米便改由海运至天津,再转北京。1911年津浦铁路通车,大运河就逐渐湮废。到1949年前山东境内河段和中运河已不能通航。里运河水位不稳,时常决堤成灾。1949年后对里运河进行了全面整治,兴建船闸和节制闸,并开辟新河道使河湖分开。在里运河的南段开辟瓦铺至六圩港间的入江新航道,缩短了与江南运河间的航程。中运河也经过拓浚和改建。为便利徐州煤炭南运,沿微山湖西侧辟了新航道。江南运河原由镇江市区入江,由于河道狭窄淤浅,已改由谏壁口入江,在谏壁建有大型船闸控制水位。京杭大运河作为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历史上曾起过“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的巨大作用。运河的通航,促进了沿岸城市的迅速发展。
中国大运河项目遗产点(65项)
【北京,4项】
1、昆明湖及绣漪闸
2、广源闸、高梁闸、澄清上闸、澄清中闸
3、南新仓
4、平津上闸
【天津,1项】
1、天妃宫遗址
【河北,8项】
1、红庙村金门闸
2、马厂炮台及军营遗址
3、捷地分洪设施
4、东光码头沉船遗址
5、连镇谢家坝
6、华家口夯土险工
7、郑口挑水坝
8、油坊码头遗址及险工
【山东,10项】
1、苏禄王墓
2、临清片区
3、东昌府运河大小码头
4、阿城盐运司
5、济宁枢纽
6、南旺枢纽
7、济宁东大寺
8、会通河节制闸群
9、通惠闸
10、微山县乾隆御碑
【河南,2项】
1、含嘉仓遗址
2、回洛仓遗址
【安徽,1项】
1、柳孜运河码头遗址
【江苏,25项】
1、龙王庙行宫
2、窑湾镇历史街区
3、双金闸
4、清江大闸
5、清口枢纽
6、洪泽湖大堤(包括险工、救生桩、水志、信坝、碑刻等)
7、吴公祠
8、镇水铁牛(高良涧铁牛、邵伯铁牛、三河铁牛、高家堰铁牛、马棚湾铁牛)
9、瘦西湖
10、普哈丁墓
11、两淮都转盐运使司衙署(仅门厅)
12、扬州盐业历史遗迹(个园、何园、汪氏小苑、汪鲁门盐商住宅、卢绍绪盐商住宅、盐宗庙等)
13、盂城驿
14、邵伯古堤
15、邵伯老船闸
16、邵伯码头
17、清晏园
18、总督漕运公署遗址(不含博物馆)、淮安府衙正堂、镇淮楼
19、丰济仓遗址
20、清江浦楼
21、淮安钞关遗址
22、天宁寺行宫(含重宁寺)
23、西津渡古街
24、清名桥历史街区
25、盘门
【浙江,14项】
1、分水墩、落帆亭
2、长安闸
3、南津镇历史街区
4、杭州凤山水城门遗址
5、杭州富义仓
6、洋关旧址
7、通益公纱厂旧址
8、杭州拱墅运河历史街区
9、水利通判厅遗址
10、西兴过塘行及码头
11、清水闸
12、永丰库遗址
13、宁波水则碑
14、宁波庆安会馆
河道(31项)
1、通惠河段主线
2、玉河故道
3、长河
4、北运河段主线
5、南运河段主线
6、会通河段主线
7、小汶河
8、中河段主线
9、淮扬运河段主线
10、宝应宋泾河
11、宝应明清运河故道
12、高邮明清运河故道
13、邵伯明清运河故道
14、古邗沟故道(邗沟东道,扬州城区段)
15、镇江城区运河故道
16、常州城区运河故道
17、无锡城区运河故道
18、现京杭运河无锡至苏州段
19、苏州城区运河故道
20、现京杭运河苏州至吴江段
21、江南运河吴江-嘉兴-杭州段
22、杭州中河-龙山河
23、钱塘东段
24、浙东运河主线
25、卫河(永济渠)段主线
26、通济渠—荥阳故城段
27、汴河遗址商丘南关码头遗址段
28、汴河遗址百善老街及柳孜码头段
29、汴河遗址宿州段
30、汴河安徽泗县—江苏泗洪段
31、淮河口段
![大运河—中国(47)—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570)图文介绍(525) 大运河—中国(47)—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570)图文介绍(525)]()
![大运河—中国(47)—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570)图文介绍(525) 大运河—中国(47)—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570)图文介绍(525)]()
![大运河—中国(47)—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570)图文介绍(525) 大运河—中国(47)—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570)图文介绍(525)]()
![大运河—中国(47)—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570)图文介绍(525) 大运河—中国(47)—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570)图文介绍(525)]()
![大运河—中国(47)—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570)图文介绍(525) 大运河—中国(47)—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570)图文介绍(525)]()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The Grand
Canal is a vast waterway system in the
north-eastern and central-eastern plains of China, running from
Beijing in the north to Zhejiang province in the south. Constructed
in sections from the 5th century
B.C. onwards, it was conceived as a unified means of communication
for the Empire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7th century A.D (Sui Dynasty). This led to a series
of gigantic worksites, creating the world’s largest and most
extensive civil engineering project prior to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t formed the backbone of the Empire’s inl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transporting grain and strategic raw
materials, and supplying rice to feed the population. By the
13th century it consisted of more
than 2,000 kilometres of artificial waterways, linking five of
China’s most important river basins. It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ensuring the country’s economic prosperity and stability
and continues today as a major means of internal
communication.
![大运河—中国(47)—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570)图文介绍(525) 大运河—中国(47)—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570)图文介绍(525)]()
![大运河—中国(47)—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570)图文介绍(525) 大运河—中国(47)—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570)图文介绍(525)]()
![大运河—中国(47)—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570)图文介绍(525) 大运河—中国(47)—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570)图文介绍(525)]()
![大运河—中国(47)—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570)图文介绍(525) 大运河—中国(47)—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570)图文介绍(525)]()
访问本博客首页,根据“博文快速查阅说明”可查找你喜欢世界遗产的图文介绍。
博客首页链接:http://blog.s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