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英王情史之理查二世-4 机智勇敢的亲政之路作者:饱了O
在1388年遭受“清君侧”打击的理查二世,虽然所有的王党都被镇压,但即使是剩下一个人,理查二世依然勇敢的走上捍卫王权之路。
1389年5月3日,理查二世像往常一样出席了政务会,在落座之后他和蔼地问众人他有多大年纪了。当众人报出他的岁数二十二岁时,理查二世镇定而威严的宣布:“毫无疑问,国王已经成年,决不允许继续对他的权利实行违反民意的限制”。
显然,这一举动是经过精心策划的,体现了理查二世不可思议的超群机智。在理查二世无懈可击的逻辑之下,没有人能够对国王的这个要求提出质疑。于是阿伦德尔伯爵的兄弟、后来担任坎特伯雷大主教的托马斯应理查的要求交出了国玺,吉尔伯特主教交出了财政部大权,支持国王的威廉·威克姆和托马斯·布兰廷厄姆分别恢复了国务大臣和财政大臣的职务,“控诉派勋爵”控制的最高法院增补了国王提出的人选。
国王驰书各郡郡守,万民一片欢腾。不过此时理查二世也非常谨慎,没有表现出要对“控诉派”秋后算账的蛛丝马迹。国王尽一切努力与“控诉派”友好相处,没有人成为理查二世亲政行动的受害者。同时对国王比较有力的是当年10月在卡斯蒂利亚争夺王位失败的兰开斯特公爵约翰·冈特返回国内,在经历了格洛斯特王叔的靖难风波后,理查国王与约翰王叔的关系拉近了许多。
由此约翰·冈特再一次扮演了国王与贵族之间的中间人角色,他的儿子、已经成为“控诉派”首要人物的博林布鲁克的亨利也同国王进行了和解,1388年形成的可怕的联合势力至此解体。当然理查并非真正信任约翰王叔,可在当时除了依靠兰开斯特公爵之外,国王基本上别无选择。此后在兰开斯特公爵的协调下,国王、御前会议与贵族维持了比较好的合作关系。就像丘吉尔说的那样,“理查二世以拥护宪法的贤明君主面目统治英格兰达8年之久”。
不过理查也有忍耐不住的时刻,在1394年理查二世的王后安妮去世的时候,“控诉派”元老阿伦德尔参加葬礼时姗姗来迟,耽误了整个仪式的进行,怒火中烧的理查夺过一个侍从的礼杖,朝阿伦德尔的脸上打去,打得他鲜血直流。在场的教士惊呼道,威斯敏斯特的教堂被玷污了。人们又想起了旧时的预言:由于贝克特遇害(短斗篷亨利的杰作),上帝将惩罚全国,一直到血染圣殿为止。可是过了几个星期,国王似乎又同阿伦德尔和解了,再度把一切矛盾巧妙地掩盖起来。
安妮王后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兼波希米亚国王文策尔(Wenzel)之女,这个文策尔就是当年死于克雷西之战的波希米亚国王约翰之长孙,他的父亲在推翻亲英的路德维希四世后当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并以发布著名的《黄金诏书》之功使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因此来说他们的联姻有点奇怪。然而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在1378年罗马教会分裂后,英德双方都支持罗马的乌尔班六世(Pope Urban VI)教皇,而反对法国人支持的阿维尼翁的克雷芒七世(Pope Clement VII),因此理查二世缔结这桩婚姻目的是借机将德皇拉入反法阵营。
1382年,理查二世迎娶安妮为王后。然而,这次联姻在英国国内并不受欢迎。一方面是因为神圣罗马帝国虽然很大,但只是一个邦联式的帝国,七大选帝侯往往选实力最差的一个当皇帝,因此卢森堡家族的文策尔皇帝拿不出多少嫁妆(后来他也因为无能和过份关注其波希米亚本国事务而废黜了其德意志王位),正如同时代的编年史家沃尔辛汉(Walsingham)所抱怨的那样:这桩婚姻花费极大,却几乎没有回报。事实上,议会中意的是富有的米兰僭主贝纳博·维斯孔蒂(Bernabò Visconti)的女儿。
而结婚两年多后,理查二世的母后就去世,而且与王后有点不多不少的关系。1385年,太后肯特的琼安在第一次婚姻中的一个儿子约翰·霍兰德跟随理查二世赴苏格兰作战。在一次争吵中约翰·霍兰德杀死了王后的一个宠臣,暴怒的理查二世要处死约翰·霍兰德。太后琼安请求理查饶了他的前房哥哥,但是娶了媳妇忘了娘的理查不肯通融,她苦求四日,在第五天逝世。直到这时理查方才后悔,因此饶了约翰,以打发他发去耶路撒冷朝圣结束这场争端。
理查与安妮婚后始终都没有生下子嗣,这对古代任何国家的君主来说都是一个致命的缺陷。以至于理查二世不得不立马奇伯爵罗杰·莫提摩(Roger Mortimer the Earl of March,爱德华三世次子莱昂诺尔的外孙)为储君。而到了1396年,理查不顾议会的反对,积极响应了菲利普·德·梅济耶尔(Philippe de Mézières,法王查理五世的重臣)的和平呼吁,与法国达成了一项为期30年的停战协定(实际执行28年)。作为条件,法王查理六世将女儿伊莎贝尔嫁给理查,并拿出了一大笔嫁妆。
而且理查与法王秘密约定,如果理查以后受到国内臣民的威胁,法兰西国王将前来援助。这个停战协定引发了贵族们的不满,一方面是致列祖列宗的恢复安茹帝国的大业于不顾,另一方面则是停战条件仅仅是新王后的大笔嫁妆,自然,这只能由国王独享,贵族们连个毛也捞不到。
然而理查的想法不仅仅是得到一大笔嫁妆那么简单,因为不考虑当时的经济条件而只是一味的坚持对法作战的话,就得持续的征税以满足军费的需要,而这必须得经过议会的同意,这就等于给自己戴上一副枷锁,成为议会面前的乞丐和奴仆。实际上理查早就想摆脱这种进退两难的境地,就像后人说的那样,金雀花王朝的国王躺在地上拒绝在崎岖不平的路上继续拉国政之车。看起来理查二世仿佛背叛了祖宗的大业,但实际却是为英吉利海峡两岸的苍生造福,因此也让老百姓在他身后久久地怀念着他。
不过理查二世并非和平主义者,他与法国休战的目的是为了对付国内的仇敌。在安妮王后去世后,理查二世以古代国王出巡的全部威仪驾临爱尔兰,在为期8个月的远征中,理查恩威并用,成功地结束了爱尔兰的混乱局面,强化了自己对这个国家的宗主权。而后理查在爱尔兰、威尔士,以及自己私领柴郡(Cheshire,继承黑亲王的切斯特伯爵封地而来)征募私人军队(这些都是英格兰议会和政府管不到的地方),这些士兵接受理查的报酬,佩戴他特有的白鹿徽章。
理查二世用这支白鹿军作为对抗“控诉派”的基础,同时也拉拢贵族势力,冈特的约翰、他的儿子和以前的“控诉派勋爵”诺福克伯爵莫布雷都站到理查一边,一方面是由于对他的忠诚,另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对阿伦德尔和格洛斯特的仇恨。而在与法王结盟后,理查二世认为出击的时候到了。在没有任何事先警告的情况下,理查二世借着“控诉派”一些人对国王的婚姻公开表示不满的机会,以图谋不轨为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逮捕了阿伦德尔、沃里克和格洛斯特。
实际上阿伦德尔和格洛斯特此时尽管有些失宠,却相信时间这个和事佬以及友好的交往会保护他们,使他们不致由于1388年的所作所为而遭到恶报。所以当阿伦德尔和格洛斯特见国王以人间少有的冷若冰霜的憎恶态度逼向他们时,双双惊愕不已。为了报复8年前所受到的羞辱,理查对这些人进行了无情的处置,首先是幺王叔格洛斯特公爵被流放到加来,而后被秘密绞死。
然后1397年9月召开的议会上,蓄意和恶意的模仿了1388年残忍议会的审判,阿伦德尔和他的一些朋友被宣布为叛逆,受到的唯一优待就是砍头,沃里克由于对自己的罪行进行痛哭流涕的忏悔,使理查国王感到满足,于是他被放逐到马恩岛。尽管仇人得到报复,但理查二世怒气未消,在他的压力之下,议会几乎疯狂地放弃了上个世纪赢得的每一项权利和特权,英格兰民族在约翰的罪恶和爱德华二世的衰败中赢得的一切,两位伟大的爱德华国王所建立的一切,都已付诸东流。
这种疯狂简直到了作茧自缚的程度,它把君权抬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甚至连海盗的军事领袖征服者威廉也望尘莫及而在它完成任务之后,便结束了自己的使命,将余下的工作交给一个十八人委员会。议会一解散,理查便在有关的规定中加入几句话,大大扩展了十八人委员会的权限。他的目标即使不是解散国会,至少是要把它削弱到爱德华一世执政初期的地位,那时它在名义上和实际上都是“国王的议会”。
显然,这一举动是经过精心策划的,体现了理查二世不可思议的超群机智。在理查二世无懈可击的逻辑之下,没有人能够对国王的这个要求提出质疑。于是阿伦德尔伯爵的兄弟、后来担任坎特伯雷大主教的托马斯应理查的要求交出了国玺,吉尔伯特主教交出了财政部大权,支持国王的威廉·威克姆和托马斯·布兰廷厄姆分别恢复了国务大臣和财政大臣的职务,“控诉派勋爵”控制的最高法院增补了国王提出的人选。
国王驰书各郡郡守,万民一片欢腾。不过此时理查二世也非常谨慎,没有表现出要对“控诉派”秋后算账的蛛丝马迹。国王尽一切努力与“控诉派”友好相处,没有人成为理查二世亲政行动的受害者。同时对国王比较有力的是当年10月在卡斯蒂利亚争夺王位失败的兰开斯特公爵约翰·冈特返回国内,在经历了格洛斯特王叔的靖难风波后,理查国王与约翰王叔的关系拉近了许多。
由此约翰·冈特再一次扮演了国王与贵族之间的中间人角色,他的儿子、已经成为“控诉派”首要人物的博林布鲁克的亨利也同国王进行了和解,1388年形成的可怕的联合势力至此解体。当然理查并非真正信任约翰王叔,可在当时除了依靠兰开斯特公爵之外,国王基本上别无选择。此后在兰开斯特公爵的协调下,国王、御前会议与贵族维持了比较好的合作关系。就像丘吉尔说的那样,“理查二世以拥护宪法的贤明君主面目统治英格兰达8年之久”。
不过理查也有忍耐不住的时刻,在1394年理查二世的王后安妮去世的时候,“控诉派”元老阿伦德尔参加葬礼时姗姗来迟,耽误了整个仪式的进行,怒火中烧的理查夺过一个侍从的礼杖,朝阿伦德尔的脸上打去,打得他鲜血直流。在场的教士惊呼道,威斯敏斯特的教堂被玷污了。人们又想起了旧时的预言:由于贝克特遇害(短斗篷亨利的杰作),上帝将惩罚全国,一直到血染圣殿为止。可是过了几个星期,国王似乎又同阿伦德尔和解了,再度把一切矛盾巧妙地掩盖起来。
安妮王后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兼波希米亚国王文策尔(Wenzel)之女,这个文策尔就是当年死于克雷西之战的波希米亚国王约翰之长孙,他的父亲在推翻亲英的路德维希四世后当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并以发布著名的《黄金诏书》之功使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因此来说他们的联姻有点奇怪。然而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在1378年罗马教会分裂后,英德双方都支持罗马的乌尔班六世(Pope Urban VI)教皇,而反对法国人支持的阿维尼翁的克雷芒七世(Pope Clement VII),因此理查二世缔结这桩婚姻目的是借机将德皇拉入反法阵营。
1382年,理查二世迎娶安妮为王后。然而,这次联姻在英国国内并不受欢迎。一方面是因为神圣罗马帝国虽然很大,但只是一个邦联式的帝国,七大选帝侯往往选实力最差的一个当皇帝,因此卢森堡家族的文策尔皇帝拿不出多少嫁妆(后来他也因为无能和过份关注其波希米亚本国事务而废黜了其德意志王位),正如同时代的编年史家沃尔辛汉(Walsingham)所抱怨的那样:这桩婚姻花费极大,却几乎没有回报。事实上,议会中意的是富有的米兰僭主贝纳博·维斯孔蒂(Bernabò Visconti)的女儿。
而结婚两年多后,理查二世的母后就去世,而且与王后有点不多不少的关系。1385年,太后肯特的琼安在第一次婚姻中的一个儿子约翰·霍兰德跟随理查二世赴苏格兰作战。在一次争吵中约翰·霍兰德杀死了王后的一个宠臣,暴怒的理查二世要处死约翰·霍兰德。太后琼安请求理查饶了他的前房哥哥,但是娶了媳妇忘了娘的理查不肯通融,她苦求四日,在第五天逝世。直到这时理查方才后悔,因此饶了约翰,以打发他发去耶路撒冷朝圣结束这场争端。
理查与安妮婚后始终都没有生下子嗣,这对古代任何国家的君主来说都是一个致命的缺陷。以至于理查二世不得不立马奇伯爵罗杰·莫提摩(Roger Mortimer the Earl of March,爱德华三世次子莱昂诺尔的外孙)为储君。而到了1396年,理查不顾议会的反对,积极响应了菲利普·德·梅济耶尔(Philippe de Mézières,法王查理五世的重臣)的和平呼吁,与法国达成了一项为期30年的停战协定(实际执行28年)。作为条件,法王查理六世将女儿伊莎贝尔嫁给理查,并拿出了一大笔嫁妆。
而且理查与法王秘密约定,如果理查以后受到国内臣民的威胁,法兰西国王将前来援助。这个停战协定引发了贵族们的不满,一方面是致列祖列宗的恢复安茹帝国的大业于不顾,另一方面则是停战条件仅仅是新王后的大笔嫁妆,自然,这只能由国王独享,贵族们连个毛也捞不到。
然而理查的想法不仅仅是得到一大笔嫁妆那么简单,因为不考虑当时的经济条件而只是一味的坚持对法作战的话,就得持续的征税以满足军费的需要,而这必须得经过议会的同意,这就等于给自己戴上一副枷锁,成为议会面前的乞丐和奴仆。实际上理查早就想摆脱这种进退两难的境地,就像后人说的那样,金雀花王朝的国王躺在地上拒绝在崎岖不平的路上继续拉国政之车。看起来理查二世仿佛背叛了祖宗的大业,但实际却是为英吉利海峡两岸的苍生造福,因此也让老百姓在他身后久久地怀念着他。
不过理查二世并非和平主义者,他与法国休战的目的是为了对付国内的仇敌。在安妮王后去世后,理查二世以古代国王出巡的全部威仪驾临爱尔兰,在为期8个月的远征中,理查恩威并用,成功地结束了爱尔兰的混乱局面,强化了自己对这个国家的宗主权。而后理查在爱尔兰、威尔士,以及自己私领柴郡(Cheshire,继承黑亲王的切斯特伯爵封地而来)征募私人军队(这些都是英格兰议会和政府管不到的地方),这些士兵接受理查的报酬,佩戴他特有的白鹿徽章。
理查二世用这支白鹿军作为对抗“控诉派”的基础,同时也拉拢贵族势力,冈特的约翰、他的儿子和以前的“控诉派勋爵”诺福克伯爵莫布雷都站到理查一边,一方面是由于对他的忠诚,另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对阿伦德尔和格洛斯特的仇恨。而在与法王结盟后,理查二世认为出击的时候到了。在没有任何事先警告的情况下,理查二世借着“控诉派”一些人对国王的婚姻公开表示不满的机会,以图谋不轨为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逮捕了阿伦德尔、沃里克和格洛斯特。
实际上阿伦德尔和格洛斯特此时尽管有些失宠,却相信时间这个和事佬以及友好的交往会保护他们,使他们不致由于1388年的所作所为而遭到恶报。所以当阿伦德尔和格洛斯特见国王以人间少有的冷若冰霜的憎恶态度逼向他们时,双双惊愕不已。为了报复8年前所受到的羞辱,理查对这些人进行了无情的处置,首先是幺王叔格洛斯特公爵被流放到加来,而后被秘密绞死。
然后1397年9月召开的议会上,蓄意和恶意的模仿了1388年残忍议会的审判,阿伦德尔和他的一些朋友被宣布为叛逆,受到的唯一优待就是砍头,沃里克由于对自己的罪行进行痛哭流涕的忏悔,使理查国王感到满足,于是他被放逐到马恩岛。尽管仇人得到报复,但理查二世怒气未消,在他的压力之下,议会几乎疯狂地放弃了上个世纪赢得的每一项权利和特权,英格兰民族在约翰的罪恶和爱德华二世的衰败中赢得的一切,两位伟大的爱德华国王所建立的一切,都已付诸东流。
这种疯狂简直到了作茧自缚的程度,它把君权抬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甚至连海盗的军事领袖征服者威廉也望尘莫及而在它完成任务之后,便结束了自己的使命,将余下的工作交给一个十八人委员会。议会一解散,理查便在有关的规定中加入几句话,大大扩展了十八人委员会的权限。他的目标即使不是解散国会,至少是要把它削弱到爱德华一世执政初期的地位,那时它在名义上和实际上都是“国王的议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