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中西交流网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764

[转载]古琴之一

$
0
0
原文地址:古琴之一作者:泪鱼儿

古 琴
制作人:雪父


《听弹琴》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李白 

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夜琴》·白居易 

蜀桐木性实,楚丝音韵清。 
调慢弹且缓,夜深十数声。 
入耳澹无味,惬心潜有情。 
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 

《清夜琴兴》·白居易 

月出鸟栖尽,寂然坐空林。 
是时心境闲,可以弹素琴。 
清泠由木性,恬澹随人心。 
心积和平气,木应正始音。 
响余群动息,曲罢秋夜深。 
正声感元化,天地清沉沉。 


《对琴待月》·白居易 

竹院新晴夜,松窗未卧时。 
共琴为老伴,与月有秋期。 
玉轸临风久,金波出雾迟。 
幽音待清景,唯是我心知。 

《琴酒》·白居易 

耳根得听琴初畅,心地忘机酒半酣。 
若使启期兼解醉,应言四乐不言三。 

《听幽兰》·白居易 

琴中古曲是幽兰,为我殷勤更弄看。 
欲得身心俱静好,自弹不及听人弹。 

《弹秋思》·白居易 

信意闲弹秋思时,调清声直韵疏迟。 
近来渐喜无人听,琴格高低心自知。 

《听弹古渌水》·白居易 

闻君古渌水,使我心和平。 
欲识慢流意,为听疏泛声。 
西窗竹阴下,竟日有馀清。 


《江上琴兴》·常建 

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 
泠泠七弦遍,万木澄幽阴。 
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 
始知梧桐枝,可以徽黄金。 

《咏琴》·刘允济 

昔在龙门侧,谁想凤鸣时。 
雕琢今为器,宫商不自持。 
巴人缓疏节,楚客弄繁丝。 
欲作高张引,翻成下调悲。 

《琴歌》·李颀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馀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一、古琴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汉文化中的瑰宝。它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
人所珍视。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代涌现出许多著名演奏家,他们是历史文化名人,代代传颂至今。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春秋时期的伯牙和
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唐代文人刘禹锡则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

    琴为七弦,音域宽达四个八度,每条弦上有十三个泛音,基本音色为泛音、散音(空弦)、按音分,别代表天、地、人三种境界。
    泛音更多地用来表现一种超凡的、空灵的、清虚的意境,因为泛音的音色晶莹剔透、纤尘不染而又无吟无猱,本来就是天籁之音,因此特别适合描写具有清、微、淡、远风格的境界或优美的自然景象;如《平沙落雁》、《潇湘水云》的曲首部分,在散板的、自由的、天籁般的泛音声中,把人的思绪带向遥远、广阔而宁静的时空,心灵在刹那间净化、升华;如果在这样的作品、这样的意境中,应用散音来表现,恐怕无论如何是没有那种脱俗的况味的。
    散音(空弦音)代表地音,音色结实、苍劲、雄浑,运用散音力度的变化,很适合表现自然的意境或人们朴素的情感,比如《流水》的开场,运用雄浑的散音,将人们的视线从现实带进江河的源头——我们可以想象那山是高大而俊秀的峨眉山,在云霭和浓绿间,露珠正辞别兰草,一颗、二颗地携手相拥,终于聚集成缕缕纤细的清流……又如《关山月》开场的那几个音符,用震天撼地的散音把“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苍凉、悲壮的场景演绎的入木三分,令人肃然起敬。
    按音也有称走音,代表人声,是左手按琴弦而取得的音色,在实际弹奏中,加入吟、猱、卓、注等技法,使得按音特别具有一种人声吟唱的效果,故特别适合用来表现人的情感,如《长门怨》中汉武帝之后阿娇的悲怨哭泣的情绪,《忆故人》中思念友人的伤感情怀,《秋风词》中怀春少女爱情失落的痛苦,等等。



    应该说凡优秀的古琴曲,前人已经在音色的选择上处理得非常完美了,今人习琴,若一味为了标新立异而乱用音色,那将会象用错了韵脚的古体诗一样,要叫人笑话的。现今有人很喜欢将其他乐器演奏的名曲移植成古琴曲,这本是推成出新、发展古琴艺术的好事,可惜多数用功不深,不注重古琴音色与作品内涵的内在联系,弄出来的东西反倒失去了古琴特有的韵致,很可惜啊!


    古琴艺术美学规范,大致不出道家的“清、微、淡、远”和儒家的“中、正、和、平”,大凡古琴作品都可以在儒、道二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脱离古琴作品的审美内涵来谈琴曲赏析,无异于乱点鸳鸯谱般滑稽。譬如《阳关三叠》表现的是一种清雅的离情别绪,隐含了大丈夫殷殷的离别祝福,因此该曲按音处理就应该走“清、微、淡、远”路线,用一种淡淡的离愁,如千年前渭城的那场朝雨,恰恰好湿润了西去阳关的浮尘,好让友人的征程少一些辛苦劳顿。如果按音表现太过,岂是“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情怀,那种千言万语尽在酒中、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妙境界,恐怕就要变成令人扫兴的抱头痛哭或十八相送了!境界高低立刻分晓。习琴者或听琴者不可不深思明辨。
    琴曲赏析要辨明琴派。琴派指同一地区的琴人经常彼此交流,相互学习,同时又吸收当地民间音乐的元素,从而形成相近的演奏风格,使琴曲具有特殊的地方色彩。后世的琴派多以地区划分、命名,如虞山派以江苏常熟为中心,广陵派以江苏扬州为中心。著名的琴派有:浙派、虞山派、广陵派、浦城派、川派、九嶷派、诸城派、梅庵派、岭南派等。各流派的艺术特色也各不相同,如:浙派以流畅清和见长,由其演化出来的虞山派和广陵派,一个风格清微淡远,中正广和, 一个风格中正、跌宕、自由、悠远;又如:闽派指法细腻、潇洒脱俗、疾缓有度,川派峻急奔放、气势宏伟,梅庵派则流畅如歌、绮丽缠绵、吟猱大度……等等。

    清代戴源、苏璟在其《弹琴八则》中提出自己的独特的琴派观点,他提倡弹琴要辩派,而不被一些流行时尚的流俗所误导。他所说的派,并非指前面所讲的所谓浙派、广陵派等;而是从古琴美学的角度归纳出山林派、江湖派和儒派等。他认为:“高人逸士,自由性情,则情古淡而近于拙,疏脱不拘,不随时好,此山林派也;江湖游客,以音动人,则其琴纤靡而合于俗……转以自喜,此江湖派也;若夫文人学士,适志弦歌,用律严而取音正,则其琴和平肆好,得风雅之遗……此儒派也。辨别既明,不可不从其善者。”清代另一琴人陈幼慈在他的《琴论》中也强调弹琴切忌江湖时派,并认为习琴不宜过于偏执某派之议,免得“为俗所误”。

    因此,琴曲赏析要懂得各流派的风格,尊重各流派的艺术特色。比如开头所说的《平沙落雁》,不同流派就有不同的演绎风格,九嶷派、川派等意在描写沙平风静、群雁飞鸣的一种天机自然、活泼生动的物象,而广陵派等则更倾向表达一种从景物所牵引出的秋意寥落、游子思乡或渴望自由、与世无争的情感。赏析者如果明白了琴曲的流派风格,自然更容易明白琴曲中的所表达的情感。




二、中国四大古琴的故事 

    所谓“琴、棋、书、画”当中的“琴”,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弹拔乐器之一,现称古琴或七弦琴。古琴的制作历史悠久,许多名琴都有文字可考,而且具有美妙的琴名与神奇的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这四张琴被人们誉为“四大名琴”。现在,这名扬四海的“四大名琴”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但它们对后世的影响并没有消失。



1.号钟
    “号钟”是周代的名琴。此琴音之宏亮,犹如钟声激荡,号角长鸣,令人震耳欲聋。传说古代杰出的琴家伯牙曾弹奏过“号钟”琴。后来“号钟”传到齐恒公的手中。齐恒公是齐国的贤明君主,通晓音律。当时,他收藏了许多名琴,但尤其珍爱这个“号钟”琴。他曾令部下敲起牛角,唱歌助乐,自己则奏“号钟”与之呼应。牛角声声,歌声凄切,“号钟”则奏出悲凉的旋律,使两旁的侍者个个感动得泪流满面。 

2.绕梁
    今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语。其语源于《列子》中的一个故事:周朝时,韩国著名女歌手韩娥去齐国,路过雍门时断了钱粮,无奈只得卖唱求食。她那凄婉的歌声在空中回旋,如孤雁长鸣。韩娥离去三天后,其歌声仍缠绕回荡在屋梁之间,令人难以忘怀。
    琴以“绕梁”命名,足见此琴音色之特点,必然是余音不断。据说“绕梁”是一位叫华元的人献给楚庄王的礼物,其制作年代不详。楚庄王自从得到“绕梁 ”以后,整天弹琴作乐,陶醉在琴乐之中。有一次,他竟然连续七天不上朝,把国家大事都抛在脑后。王妃樊姬异常焦虑,规劝楚庄王说:“君王,您过于沉沦在音乐中了! 过去,夏桀酷爱‘妹喜’之瑟,而招致了杀身之祸;纣王误听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现在,君王如此喜爱‘绕梁’之琴,七日不临朝,难道也愿意丧失国家和性命吗?”楚庄王闻言陷入了沉思。他无法抗拒“绕梁”的诱惑,只得忍痛割爱,命人用铁如意去捶琴,琴身碎为数段。从此,万人羡慕的名琴“ 绕梁”绝响了。


3.绿绮
    “绿绮”是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弹奏的一张琴。司马相如原本家境贫寒,徒有四壁,但他的诗赋极有名气。梁王慕名请他作赋,相如写了一篇“如玉赋” 相赠。此赋词藻瑰丽,气韵非凡。梁王极为高兴,就以自己收藏的“绿绮”琴回赠。“绿绮”是一张传世名琴,琴内有铭文曰:“桐梓合精”,即桐木、锌木结合的精华。相如得“绿绮”,如获珍宝。他精湛的琴艺配上“绿绮”绝妙的音色,使“绿绮”琴名噪一时。后来,“绿绮”就成了古琴的别称。
    一次,司马相如访友,豪富卓王孙慕名设宴款待。酒兴正浓时,众人说:“听说您‘绿绮’弹得极好,请操一曲,让我辈一饱耳福。”相如早就听说卓王孙的女儿文君,才华出众,精通琴艺,而且对他极为仰慕。司马相如就弹起琴歌《凤求凰》向她求爱。文君听琴后,理解了琴曲的含意,不由脸红耳热,心驰神往。她倾心相如的文才,为酬“知音之遇”,便夜奔相如住所,缔结良缘。从此,司马相如以琴追求文君,被传为千古佳话。


4.焦尾
    “焦尾”是东汉著名文学家、音乐家蔡邕亲手制作的一张琴。蔡邕在“亡命江海、远迹吴会”时,曾于烈火中抢救出一段尚未烧完、声音异常的梧桐木。他依据木头的长短、形状,制成一张七弦琴,果然声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为“焦尾”。“焦尾”以它悦耳的音色和特有的制法闻名四海。
    汉末,蔡邕惨遭杀害后,“焦尾”琴仍完好地保存在皇家内库之中。300多年后,齐明帝在位时,为了欣赏古琴高手王促雄的超人琴艺,特命人取出存放多年的“焦尾”琴,给王仲雄演奏。王仲雄连续弹奏了五日,并即兴创作了《懊恼曲》献给明帝。到了明朝,昆山人王逢年还收藏着蔡邕制造的“焦尾”。 




三、历代琴家

(一)先古时期
伏羲
伏羲是约公元前三四千年时的人,是中华民族的老祖先,被誉为三皇之一。伏羲对琴文化的贡献,在于他首创制琴。传说伏羲见凤集于桐,于是象其形,削桐以制琴。所以,伏羲被视为琴文化的始祖。中华的琴文化数千年的历史,即从伏羲开始。

(二)春秋战国时期
伯牙
伯牙是楚国人,他的《高山流山》觅知音的故事,流传千古。相传,伯牙作《高山流水》,用以言志,钟子期明白琴曲所寓,说“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感慨知音难觅,常人不能解其琴心,唯有子期能明了伯牙琴中所述志趣。于是,伯牙、子期结为知己。《高山流水》成为千古佳音。也有评述说,伯牙可以称作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古琴家,而钟子期则可被称作最早的音乐鉴赏家。伯牙对后世的影响,不仅在于其是琴门圣手,也因伯牙《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使人们对琴文化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孔丘
孔子既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同时也是杰出的古琴音乐大家。孔子以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育人,提倡修习琴乐,以完善人格的风尚。孔子还创作著名的琴曲《幽兰》,以表达幽兰人不知,品格足高己的气节风范。这首《幽兰》,到如今还有很大的影响。



(三)汉晋南北朝时期
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公元12年—公元117年)是汉朝的大文豪,同时也是著名的大琴家。他一曲《凤求凰》打动了才女卓文君,与其远走结为伉俪的故事,是脍炙人口的佳话。直到如今,许多人闻知古琴之名,还是由于这个故事呢!
司马相如曾为皇后陈阿娇作琴曲《长门怨》,使皇后再次得到皇帝的恩宠。而《长门怨》也因此成了一首千古名曲。

蔡邕父女
蔡邕(公元132年—公元192年)字伯喈,是东汉的文史大家,同时也是琴文化史上顶级的琴学大家。他著有《琴赋》、《琴操》等重要琴学名文,对琴文化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蔡邕的贡献,还在于在其影响下,先后涌现出阮禹、阮藉等琴学名家。其女蔡琰,即蔡文姬,在父亲影响下,也成了琴学大家。名曲《胡笳十八拍》即蔡文姬所作。作为琴文化史上杰出的女琴家,蔡文姬对琴文化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

嵇康
嵇康(公元224年—公元262年)字叔夜,是曹魏时期的大琴家。他著有《琴赋》等重要琴学著作,对后世有很大影响。由于嵇康为当政的司马氏所不容,被处斩。临刑之时,嵇康仍从容弹奏了《广陵散》,可见其对琴文化的热爱。其临刑前弹奏《广陵散》的故事,更被传为佳话而流芳千古。

丘明
丘明(公元493年—公元590年)是南北朝晚期隋朝前期的琴家。他隐居于九嶷山,研究音律。其精于《碣石调.幽兰》,他对琴文化的最大贡献就是传下此文字曲谱。现存最早的《碣石调.幽兰》文字谱为唐朝写本,即是依丘明所传流传下来的,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乐谱。


(四)唐朝时期
董庭兰
董庭兰(公元695年—公元765年)是盛唐时期最著名的琴学大家。他擅长弹奏《胡笳》,名扬天下。唐朝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诗,即是对董庭兰高超琴艺的写照。

曹柔
曹柔(公元730年—?)是盛唐时期的琴家。他对琴文化的最大贡献,在于他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首创了古琴减字谱。虽然减字谱到明朝才基本完善,但都没有离开曹柔减字谱的基础。

(五)两宋时期
郭楚望
南宋最著名的大琴家,他所作的著名琴曲《潇湘水云》,表达了他深深的爱国之情,是历代琴曲中的顶级之作,一向被历代琴家给予特别的重视。创作《潇湘水云》,是郭楚望对琴文化的最大贡献。

(六)明朝时期
朱权
朱权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为明室宁王。他是一位很有成就的琴学大家,曾改“连珠”琴式而首创“飞瀑连珠”琴式。《太古遗音》、《神奇秘谱》均出自朱权之手。《神奇秘谱》是琴文化史上最有影响力的琴谱之一,对琴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徐上瀛
徐上瀛号石帆,明末清初琴家。他发展虞山派“清微淡远”的风格,并兼收各家之长而别创一格,成为明末清初著名琴家,虞山派代表人物之一,时人誉为“今世之伯牙”。他根据宋朝崔尊度“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的原则,仿照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根据冷谦的《琴声十六法》著《溪山琴况》。《溪山琴况》是古琴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

(七)清及以后
    著名的琴家有川派的张孔山,梅庵派的王燕卿,广陵派的张子谦、刘少春,其他古琴大师还有查阜西、吴景略、夏一峰和顾梅羹,等等。这里重点想介绍一代古琴大师——管平湖。
    管平湖(公元1897年—公元1967年)是近现代最著名的琴家之一。他曾从学于九嶷派宗师杨宗稷等琴学大家,又曾广游各地,修习琴道,成为难得的琴学大师。他以指法苍劲而见长,《广陵散》、《流水》等名曲,是其最见特色的曲目。《古琴指法考》是他的著作,对琴界有很大影响。上世纪60年代,美国在太空探测器中录制了多首地球人类音乐文化的代表作品,随美国旅行者号宇宙飞船翱翔太空,担负起寻找宇宙文明和知音的使命。管平湖所弹奏的《流水》作为唯一的中国音乐的代表作,被选入其中。这使中国的琴文化在全世界文界形成影响。近年来海内外逐渐兴起的“古琴热”,和管平湖弹奏的《流水》飞向太空,有着很大的关系。
    建国后培养的古琴家主要有:李祥霆,时任中国古琴协会会长;龚一,中国古琴协会行政会长,“今虞琴社”社长;李禹贤,中国古琴协会副会长、福建古琴艺术研究会会长……等等。




01 冬雪 -- 平远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不管是雪飘还是雪霁,因为白雪的缘故,夜色显得温厚而安谧,不再令人心生畏惧,反而愿与这天地融为一体,放空归去。
    沉郁古琴落音处,刹那间辽远箫声陡亮,峰回路转绵亘幽长。像是苍茫山雪间兀然划过俊逸古鹤,红泥火炉白酒热气慰贴了寂寥大地。和着古琴无悲无喜的衬底,错落有致,至臻化境。箫声在琴音中妙合无垠,轻重缓急无不精妙绝伦。张弛自如,相得益彰。好一场完完整整、寂静忘机的森林冬雪。”

02 春晓吟 -- 管平湖 
    “《春晓吟》属中国古琴名曲之一。最早见于明代(1549)。表现了春之欣欣向荣的景象。共三段,《二香琴谱》认为它“和平、中正、大方”,为诸曲之冠。 

    《春晓吟》篇幅不大,结构完整,韵味绵长,颇具琴味。古琴曲中,炫技的曲子往往声多韵少,在音乐性上固然很能抓人的耳朵,但总与琴味有隔;而某些短小的,或者技法并不高难的曲子倒能充分体现出琴曲那清微澹远的意境,如《平沙落雁》、《良宵引》、《春晓吟》、《碧涧流泉》、《孔子读易》等。但大曲和小曲也只是篇幅和技巧上的区别,如若从琴曲处理上来看,小曲往往也能表现得非常充分。加上演奏者能用心思考,挖掘内涵,把小曲表现好也是很见功力。

    《春晓吟》以散音开篇,在春眠不觉晓的慵懒意境中展开。整个上半段都可以自由发挥,散板为主,以表现春晓人倦起懒梳头的情态。而从泛音开始一转。清新的泛音,犹如从远处渐渐传来的鸟鸣,时隐时现,一应一答。随之渐强的打圆,似乎是那按耐不住的心,急欲推窗而览,一观究竟。转入下半段后,应取音清晰,节奏明快亮丽。开窗纳阳,心情为之舒畅,见窗外新枝亮叶,繁花似锦,好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色!真是:独怜新绿绕新红,春浓人浓情更浓!弹到此处,意已满,便渐入尾声,从放入收。春色虽美,终归不永,思及人生何其短哉,继而怆然。曲调此处再回散板,淡淡哀愁上心头,罢罢罢,几声泛音最终结束此曲。”

03 秋夜读易 -- 梅曰强 
    “《秋夜读易》亦称《韦编三绝》,描述的是孔子晚年喜欢读《周易》,在夜深人静之时,临窗夜读,风穿窗而入,翻动着书本,沙沙作响,孔子吟道:秋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所以,才有了琴曲开始的一滚一拂,如同秋风拂弦,亦如秋风翻书。
    琴曲初始是个散板,十徽挑六勾四弦,加上缓吟,确定了一个轻松,舒缓的,惬意的秋夜环境。入拍之后的十徽抹挑六勾四弦,也只是节奏紧凑些,琴声仍是平和中透露着不紧不慢的读书状态。再到接下来的九徽挑六弦吟,上七徽六,注挑五弦九徽吟,这个看起来非常简单的指法,如果只是按谱弹凑,那就不是《秋夜读易》,如何是秋夜读易呢,要将那欲注不注,上而不上的味道弹出来,就是了。那是什么味道?那是欲去丛林间,却用缓步行,周易已经读了很多很多遍了,也可以说熟记于心,在这秋夜读此,读的是这份感觉,读的是这份静瑟中的惬意。
    进入曲子的主旋律,是韦编三绝的“三绝”了。孔夫子读书,读到了境界。七弦七徽,跌荡吟,七弦七徽六分跌荡吟,大胆的吟,这里我们需要左右的幅度,就得一个心与易的契合,得一个心与琴声的共鸣。回七弦七徽,继续吟,心或许醉了,惬意的在月下旋转、舞动。是的,在舞动,我们踏着绰挑六弦九徽上七徽九,七弦七徽六分下九徽的拍子。再到四徽上舞一段吧?!用同样的节拍,同样的动作,是同样的也是不同的感受。一个八度,不算什么!回来七弦七徽,再来读一遍周易吧,夜与易都是玄色的,无境的,深邃的。即使“三绝”了,还可以再续。只是,今夜的易读到了尾声。放下易,临窗独立,心在易,也在夜。秋风继续翻动着书本,夜却显得更加静瑟。”

04 阳春 -- 谢孝苹 
    “《阳春白雪》
    阳春白雪的典故来自《楚辞》中的《宋玉答楚王问》一文。楚襄王问宋玉,先生有什么隐藏的德行么?为何士民众庶不怎么称誉你啊?宋玉说,有歌者客于楚国郢中,起初吟唱“下里巴人”,国中和者有数千人。当歌者唱“阳阿薤露”时,国中和者只有数百人。当歌者唱“阳春白雪”时,国中和者不过数十人。当歌曲再增加一些高难度的技巧,即“引商刻羽,杂以流徵”的时候,国中和者不过三数人而已。宋玉的结论是,“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阳春白雪”等歌曲越高雅、越复杂,能唱和的人自然越来越少,即曲高和寡。”

05 白雪 -- 管平湖 
    “《白雪》,明代《神奇秘谱》列《白雪》于中卷商调。继《阳春》之解题后说:“《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
    《阳春白雪》是中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古琴十大名曲之一。表现的是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欣欣向荣的初春美景。旋律清新流畅,节奏轻松明快。
相传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所作。现存琴谱中的《阳春》和《白雪》是两首器乐曲,《神奇秘谱》在解题中说:“《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淡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

06 梧叶舞秋风 -- 刘少椿 
    “三古谱均无关系。
  《梧叶舞秋风》
   谱本:清初庄殝凤在他出刊的《琴学心声琴谱》(1644)里面说明这是他自制新曲。在清代,有十二种刊本琴谱采录了进一曲。这说明它是一个成功作品。曲体中型。无词。
   曲情:庄氏自己和后来琴家多未作序跋,曲情应从标题。只有清乾隆间苏璟春《草堂琴谱》(1744)跋云“曲意萧瑟,取韵宜幽”。”

07 秋宵步月 -- 摩尼天虹 
        “《秋宵步月》是汉族古琴曲。为南北朝南齐柳世隆所作。柳世隆在南朝宋、齐两代,皆任高官,最高至尚书令。其文史修养和卓越的音乐才能,为当时所公认,号称士流第一,到晚年致心于琴乐,"在朝不干世务,垂帘鼓琴,风韵清远,甚获世誉。"正因有如此超然物外之心境,故有此闲逸洒脱之《秋宵步月》,"其曲写意月夜漫步中庭,畅然自适之境,风韵清远,闲逸洒脱。"
    此曲最早见于《西麓堂琴统》,后收录于《醒心琴谱》、《磨励参考》等琴著谱集中。摩尼天虹先生的《秋宵步月》乃依据《西麓堂琴统》打谱而成。《西麓堂琴统》成书于明嘉靖乙酉(1525)年,共收琴曲一百七十首。"是明朝时期集琴学理论及古琴曲谱于一体的大型古琴百科全书。其中部分源出宋代琴谱,另外还有很多罕见的古代曲谱。"
    《醒心琴谱》中《秋宵步月》之题解曰:"南北朝南齐柳世隆所作。其曲写意月夜漫步中庭。畅然自适之境。风韵清远。闲逸洒脱。柳世隆为其时士流第一。晚年不干世务。垂帘弹琴。故有此曲。"

   《醒心琴谱》中《秋宵步月》之后记曰:"此曲闲逸洒脱。潇然不群。心无所累者。方足以操之。操此曲时。忌下指重浊。宜轻描淡写。曲中快处取小速。当从平稳中求之。有行云流水之趣。于是朗月闲庭。自然而从指下流出矣。"

   《秋宵步月》为极少见的碧玉调琴曲。此曲在明、清时期的琴书谱集中仅出现在《西麓堂琴统》,可见此曲之流传并不广泛,而弹奏此曲之琴家、琴派亦不多,故其也因此更多的保存了古谱的原貌。在近现代琴家中亦鲜有弹奏此曲者,目前已知打谱并弹奏《秋宵步月》的琴家(琴派)仅姚门和摩尼天虹先生。在存见的音像资料中亦仅有姚公白先生和家师天虹先生所演绎的《秋宵步月》。故对于挖掘与传承经典古曲来说,整理打谱、弹奏与收录古曲极有意义。
    此曲写在秋高气爽、明月高悬的夜晚漫步于庭院,心境闲逸而舒畅,有超然物外之境。心无所累,虽行于世,而隐于心也。操此曲之时,贵在贞静宏远。"指下扫尽炎嚣,弦上恰存贞洁。"刚柔相济,缓急有度,从容洒脱,有行云流水之趣。天虹先生之《秋宵步月》以旷达闲逸为特点。听之清和雅正,畅然而自适。”

08 秋风词 -- 朱子易 
    “《秋风词》
  谱本:出民初王燕卿的《梅庵琴谱》。曲体小型。有词。
  曲情:原谱旁注唐李白“秋风清秋月明……”原词,大概是王燕卿的作曲。按:明嘉靖间黄献的《梧冈琴谱》的《秋风曲》是以六朝张翰思鲈的故事为曲的意境的一个无词琴曲;与黄献同时汪芝的另本《西麓堂琴谱》的《秋风》却是另一有词的琴曲,原词是“秋风秋风秋风生,鸿雁来也,金井梧桐飘一叶,叹人生能有几许光阴!?……想人生能几何”。又日本物部茂卿所得《秋风章》却又是指的汉武帝的《秋风辞》。至于现时国内琴人所弹的全部是王燕卿《梅庵琴谱》的《秋风词》,和以上三古谱均无关系。”

09 乌夜啼 -- 管平湖 
    “古琴曲《乌夜啼》
  《乌夜啼》,琴曲。原为南北朝时期表现爱情题材的西曲民歌。现存琴谱初见于《神奇秘谱》。解题引《唐书。乐志》临川王刘义庆作曲之说,后世多沿用之。曲谱中有“反哺”、“争巢”等文字,表明琴曲是描写慈乌与雏鸟的活动情景。唐代的软舞,宋代的词牌,元代的曲牌中亦均有此目。”

10 潇湘水云 -- 龚一
   “《潇湘水云》
  谱本:最早见于明初朱权《神奇秘谱》(1425),续见于明清以来三十种刊本琴谱。原只十段,渐发展至十五段的大型曲。无词。
  曲情:朱权曲序云:“是曲者楚望先生郭沔所制。先生永嘉人,每望九嶷为潇湘之云所蔽,以寓惓惓之意也。……”
  按:郭沔是南宋末年古琴作曲巨匠,景淳间(1260一1274)毛敏仲、杨瓒、徐天民等“紫霞派”的琴家都尊他为师。“毛敏仲的《樵歌》和《渔歌》因毛不仕元有浓厚的民族意识而得传。但后世琴家一向认为这些琴曲在技巧方面的成功是和郭沔的造诣分不开的。郭沔的事迹只散见于宋俞德邻的《佩韦斋辑闻》和元袁桷的《清容居士集》,名家记载不如贵族杨缵和他的清客那样多。吴县蒋文勋《二香琴谱》(1833)论琴派时提到严天池说严氏的琴是”受之陈星源,而后之托名标榜者不曰陈氏而曰严氏,岂非宰辅之子、太守之尊足以耸动天下耶?“对杨缵和郭沔的看法似乎也可以这样。
    古琴十大名曲之一。相传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所作。现存琴谱中的《阳春》和《白雪》是两首器乐曲,《神奇秘谱》在解题中说:“《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淡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764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