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中西交流网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764

数风流人物 -- 薄冰(英语语法专家)

$
0
0

 

一、薄冰教授简介

 

薄冰(1921.12~2013.8.17 )男,汉族,山西应县人。

1947年毕业于国立浙江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担任英语教学工作,迄今近60年。

1949年至1950年间在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

1950年至2013年间开始在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英文部任教,为低年级和高年级教授英语实践课。

2013817日因呼吸衰竭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二、薄冰教授著述

 

薄冰长期从事英语语法的教学与研究,对于英汉翻译都有很深的造诣。近年来致力于英语咨询方面的工作,从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8

《薄冰英语语法》开明出版社出版

《薄冰英语语法练习册》开明出版社出版

《薄冰英语语法高阶系列》(三册)开明出版社出版

社会影响:薄冰教授声誉日隆,而后陆续出版了累计印数达数百万册,深受读者的欢迎。

2003

《薄冰大学英语语法》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薄冰实用英语语法详解》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薄冰高中英语语法详解》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薄冰初中英语语法详解》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社会影响:多次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全国大学出版社联合体“畅销书”奖。

——“百度百科”

-------------------------------------------------------------------------

薄冰:5亿人口的英文老师

《中国教育报》20131012 星期六第4新闻.人物

[转载]薄冰:5亿人口的英文老师

 

  薄冰,著名语言学家、英语语法学家、英语教育家,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转载]薄冰:5亿人口的英文老师

伏案工作的薄冰

■古海

鲜有学英语而不知薄冰先生者。《英语语法手册》、《薄冰英语语法》、《英语时态》……半个世纪以来,他的英语语法专著成为畅销书,累计销量均达数百万册,影响了几代人的英语学习,“他写了我们人生第一本语法书”,这是很多学子的共同记忆。

台湾一家出版机构赞誉薄冰为“5亿人口的英文老师,60年来影响中国语言学习的十大人物之一”。

厚往而薄来,只留一片冰心。作别怀念他的亲人、朋友、学子,薄公还是走了。著名语言学家、英语语法学家、英语教育家,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薄冰最近辞世,留下了他的57部著作,曾经也将继续惠及莘莘学子。

经常译介国外传媒动态的北外教授展江说,自己最初的英文底子,就是靠手抄1975年版的《英语语法手册》打下的。

一位与薄冰做过多年同事的老教授说,薄冰做学问非常认真,他作为英语语法界的泰斗,还是把精力主要放在对语法教学的研究上,这点堪为楷模。

笔耕不辍

他留下57部著作,对读者提问有求必应,“过去如此,有生之年也如此”。

薄冰一生笔耕不辍、诲人不倦,著书57部,极为勤奋。他孜孜不倦,数十年如一日,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祖国的英语教育事业。

1982年,著名语言学家许国璋先生如此评价他:“薄冰同志的中英文水平甚高,这也是他在语法或翻译的教学与研究中能取得可喜成就的基础。……他能成一家之言并非偶然。”

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赞扬薄冰在英语语法研究领域的精辟见解和独特贡献。他所著的英语语法高阶系列《英语时态》、《英语名词的数》和《英语冠词》,得到了英国和瑞典的语言学家、语法学家的高度评价,他们认为薄冰见解独到,国际上相关领域的学者都没有这样的认识深度。

薄冰书房里有一个很大的卡片柜,平时他读书阅报,会将有用的例句和各种语法现象随手摘录到卡片上存档,日积月累,卡片达上万张,这个“智库”帮助他成功地完成写作和讲课。据学生席立仁回忆,薄老师每讲完一个语法点,就会像变魔术似地拿出一张张卡片与新学的语法点进行比较,其中还会穿插许多语言知识,包括某个单词的起源、某句谚语背后的故事等。下课铃响起时,学生们都“埋怨”时间过得太快。学习英语语法本来是件很枯燥的事,但薄冰的语法课却让人课前充满期待,课后意犹未尽。

退休,对大多数人意味着船到码头、车到站,应该开始轻松、快乐地享受生活了,然而薄冰的字典里却没有“退休”这个概念,他为自己的工作加码加量。6090岁的薄冰,在继续写书的同时,全身心地致力于英语咨询工作。他在《学英语》、《英语沙龙》、《英语世界》、《大学英语》等著名英语学习杂志及报刊上开设“薄冰教授答读者问”、“释疑解惑”等专栏,亲自主笔回答广大英语学习者的各种疑难问题,影响读者上千万,无论是何种程度的英语学习者,都能从他深入浅出的回答中获益良多。真可谓:人老壮心依旧,白发激情犹在。然而有谁知道他是一位曾患10年肺结核病的老人。

薄冰有一位大连远亲,她来校向一路人打探薄冰住址,路人见其貌似学生,则回答:“薄冰岁数大了,已经够累的了,你们不要再找他学外语了。”

1993年,山西《学英语》报创刊10周年之际,报社将薄冰历年答问汇集成册出版,书名《答“学英语”报问》。由于提问多来自中学英语教师,薄冰在该书前言中情深意切地写道:“我曾经也是一名中学英语教师,对中学师生在教与学中的甘苦,至今难忘。所以,我不论多么忙碌,对所提问题总是立即欣然作答。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在我有生之年也将如此。”承诺之年他72岁。以后的16年,薄冰对来自多家刊物转来的读者提问,有求必应,鞠躬尽瘁,他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1994年,他的《英语语法札记》第三集出版,薄冰在前言中抒怀:“时序如流,转眼又过去了三年。在这三年中,我平添了不少白发,但也未敢虚度年华。我又通过学习写了一些东西,回答了一些问题。……我已年过古稀,但常以‘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自勉。”

1997年,《英语沙龙》杂志创刊3周年,将薄冰200个答问结集出版,书名《教你解决英语语法难点》(第一集),薄冰十分高兴,他在前言中说,我衷心感谢《英语沙龙》的负责同志,“能让我向社会献上一份小小的礼物”。

常怀赤子之心,薄冰一生,不断地向社会奉献一份份礼物,不断地向人民递交一张张答卷。身后,薄冰与同事在《英语世界》杂志上30年的答问集锦《英语疑难详解》即将问世。

2010年,薄冰89岁,在经过多年的婉拒之后,他因病不得不接受儿子薄古接他同住的要求。薄古定期去原住处帮他取信,信箱却总是被大量读者来信塞得满满的,好几次不得不用改锥撬开。

潜心忘我

他一辈子没旅游过,他总说:“等写完这本书。”就这样一本接着一本,最后老得哪都去不了。

薄冰一辈子能写那么多书,因为他是一位潜心忘我的人。除了学习、工作,他一切从简。1984年,薄冰搬到书斋工作,只身住在那里,26年深居简出,专心写作。在这期间,他与家人相处少了,他把大爱献给了英语教育事业和广大的英语学习者。

有人说:“薄冰写了那么多书,就算抄写一遍,我一辈子都抄不完啊!”那么他是怎样挤出时间的呢?答案就在下面。

薄冰三餐都在食堂解决,吃素为主,吃饭速度快得像军人,5分钟解决战斗。具体点儿说,他先把馒头掰块,掷于菜中,然后加开水搅拌,囫囵吞枣地咽下去。不知道他是不会享受生活呢,还是没时间享受?他住院验血时,医生奇怪:“现在这么好的生活条件,怎么还会有这样的名教授——贫血、低蛋白、低胆固醇……整个一个营养不良!”

中青年时,薄冰忘我工作,习惯于写作到凌晨两点就寝。患肺病和心动过速后,他深悟“欲速则不达”的道理,长跑运动员只有匀速发力才能取得最佳成绩。于是他开始调整自己,运动、吃素、作息准时,规律得像个机器人。

他极为珍惜时间,惜时如金,他没时间与人闲聊天,即使是子女到他的书房,多数时候他也只是三言两语,然后说:“对不起,我很忙,你还有事吗?”晚年的薄冰,沉默寡言,惜字如金,是“多一句废话也没有的人”,亲戚、朋友、同事都这么说。但鲜有人知道,大学时期的他,外号“薄铁嘴”,爱说笑话,活跃,组织戏剧社。

他有那么多书要写,哪有时间去旅游。学校组织的旅游活动,他一次也没参加过,甚至每年一次的例行体检,他也不参加。为了节省时间,病痛来时,他自己到药店买点儿药对付一下,不病倒,决不去医院。

有一天,他对儿子吐露遗憾:一辈子没怎么旅游过,没去过青岛,没去过苏州,没去过……薄古建议一起开车去,他回答:“等我写完这本书。”之后他又说:“还有一本书必须完成。”就这样一本接着一本,最后他遗憾地对儿子说:“我老了,哪都去不了了。”

薄冰写作时,用心太过专注,经常忘记燃气灶上烧着的开水壶,直至水烧干、水壶烧焦,方才恍然大悟。书斋有好几把水壶被烧坏,后来家人特地给他买来“叫壶”,结果也被烧坏了。

最后3年,他住在儿子家,有几次晚上他都睡下了,又开亮床头灯坐起,喊儿子把大字典抱过来,说有个词他不记得了,要查查。

生命的最后几个月,久病卧床的他,仍旧壮心不已,他向儿子打手势,意思是要起身坐到桌前写作。薄古递过去纸和笔,“您先签个名字给我看看”。手,微微擅抖;字,不成形了。失望爬上他衰老的脸庞,他继续写,似乎不肯相信这残酷的现实。薄古突感悲凉与怜痛,上前紧紧攥住他握笔的手,帮助他工整地写下——“薄冰”。

淡泊名利

有人邀请薄冰去当官,他谦语推辞:“我就搞点儿书还行。”

薄冰心胸坦荡,一贯淡泊名利,不计较名利地位和个人得失,他处事低调、谦虚,从不张扬,特别不愿意凸显自己,很多事情上都能反映出他这种脱俗的个性和风格。

1953年,薄冰翻译出版了苏联作家凯尔巴巴耶夫的著名长篇小说《决定性的一步》,他花了一两年的时间翻译,却使用笔名“江犁”发表,他不愿意扬名,也没主动告诉过儿子他翻译过两本书。

1964年,薄冰和同事出版了《英语语法手册》,流行了半个世纪,但就是这本著名的语法书,直到1980年,薄冰都没有拿过稿费,儿子问其故,他回答:“上班时间写的,稿费我都上交学校了。”听起来理应如此。

上世纪80年代,北京成立了一所新大学,盛情邀请薄冰过去当英语系主任,他谦语推辞:“我就搞点儿书还行。”他不看重官位,志在著书育人。

很多人都说,薄冰并不缺少抛头露面、赢得功名的机会,但他却乐于在多家杂志上常年开设“答读者问”栏目,不厌其烦地回复读者来信。这在许多高校英语教师眼里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亦无学术成就可言,但薄冰认为这是好事,值得做,用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人生要做点儿别人不屑做但对大家有意义的事情。”他一生都在实现自己的座右铭,并教导学生也这样做。

1984年,美国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名著《中国人征服中国》的中译本出版,译者是北外的刘维宁、何政安、郑刚。何政安回忆说:“这是一本由陆定一题写书名、薄一波作序的重磅著作,而我们三人当时的中英文水平有限,院领导请薄冰把关,统稿定稿,但薄冰最后坚决拒绝署名。”

1984年,北外分房,子女希望薄冰多要点儿面积,他回答:“够住就行。将来我不在了,你们要把房子归还学校、归还国家。”直到最后,作为知名教授的他,住房面积始终未达标准。薄冰一直过着布衣、旧家具、吃食堂的简朴生活。

上世纪80年代末期,国家教委希望薄冰负责英语教材的编写与讲课,他和同事按时编写了教材,后来成为1989年正式出版的《高级英语语法》。该书主要是针对大专院校英语专业学生,亦可供大、中学英语教师和英语翻译工作者参考。当时,教育电视台聘请薄冰上镜主讲英语语法,被他谢绝,理由是:不愿出镜。

“关于他的著作的研讨会,他从不出席,有一次就在北外开会,他也不参加。”何政安说。

1998年,为适应市场化和竞争机制,开明出版社提出要用“薄冰”冠名出版《薄冰英语语法》,不论社长焦向英怎么劝,薄冰都坚决反对用自己的名字给语法书冠名的做法,他说:“语法不是任何人的语法。”最后,出版社只好利用排版手法,将“薄冰英语语法”拆成两行,“薄冰”二字在上,“英语语法”四字在下,但在内封上,出版社仍执拗地使用“薄冰英语语法”。

由于缺少一部可供高中生和大专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使用的英语语法书,也由于过去30多年来薄冰在英语教育界的良好声誉,《薄冰英语语法》一经问世就受到追捧,累计销量达到数百万册。其他出版社见其走红,纷纷效仿,亦将薄冰著作冠名出版,“薄冰”成为英语教育界的品牌,“薄冰热”成为一时风潮。“薄冰热”达到顶峰时,盗版和假冒薄冰署名的图书充斥市场。外文出版社一位编辑告诉薄古:“20052006年间,新华书店里署名薄冰的书可谓铺天盖地,仅仅假冒薄冰主编的《魔法英语系列丛书》就至少有300多种。”而深居简出、淡泊名利的薄冰老人,对此全然不知。

由于他年事已高,2007年以后,儿子薄古代理签署薄冰著作的多份合同。有一次,涉及一本三人合写的新书,合同中作者排名和稿费分配略有争议,薄冰知道后对儿子说:“不要争名争利,把人家名字放前头,稿费分配人家说了算。”他就是这样一位与人为善、谦和忍让、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长者。

薄冰从来不会为了赚钱去做事,他生活朴素,不讲吃穿。以他的名望,自办、合办英语培训班或私人学校,也会收入不菲,但他没有这样做。即使他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也都用在对求学者的答疑解惑上了。

薄冰从不张扬、自夸,对已有过的荣誉或荣誉性的工作缄口不提,甚至有时会淡忘。暮年,薄古曾问过他是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他摇头。可是在他去世后,在北外档案馆里,薄古却意外地看到了薄冰从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文件。他去过巴黎,但他从未对家人说起过他是去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英中翻译定稿人这样荣耀的职务。

师生厚谊

半仰卧的他,凝望目送学生的眼神无比深沉,流露眷恋。

他关爱学生,学生也爱戴他,师生情谊深厚。

薄冰经常把基础较差的学生唤到家里来单独补课,很多年坚持这样做,饿的时候一起吃点心,他像父亲,学生也不拘束。薄冰离世的消息一出,网上就有学生深情写道:“你是否还记得薄老师陪伴你学习英语的日子?”

如果你是学生,他会推荐你读哪些书,教你学习方法;他会耐心地纠正你的汉语乡音和英语发音,指出你的语病并鼓励你;他会提醒你学好外语的同时不要忘记国语水平的提高;如果你是毕业生,他可能会为你联系工作、联系进修或考研。

薄老90岁生日那天,73级的学生捧着一个大蛋糕到家祝寿,病榻上的薄冰分外惊喜,蜡烛点燃,烛光映红了他苍老慈祥的脸庞。“祝你生日快乐……”这歌声将儿子薄古的记忆带回到34年前,那是他们毕业时在薄冰书房的联欢会:年轻人的欢歌笑语此起彼伏,在“薄老师来一个”的邀请声中,他吹起了久违的横笛,悠扬的笛声环绕着每一张青春洋溢的笑脸,感觉着他的感觉,幸福着他的幸福。亲密美好的师生情,令薄古羡慕不已。后来,薄古也上了大学,在毕业生分配志愿表上毫不犹豫地填上了所求职业——“教师”。时光飞逝人已老,眼前这一幕,让鲐背之年的薄老,在学生的歌唱中仿佛又回到了久违的幸福时光……人们希望时间凝固。这一次,他送别学生的方式与前不同,半仰卧的他,凝望目送学生的眼神无比深沉,他被深深打动,流露鲜有的眷恋。

薄冰辞世的消息传出后,许多学生打电话、发邮件、发短信给他的家人,表示悼念和慰问。几十年前薄冰教过的学生打电话给薄古,希望集体为薄冰老师的丧事捐款,薄古婉言谢绝,又一次被真挚的师生情所感动。

宽厚待人

从兰州赶来的薄胜天,拉着女儿走到薄冰遗体前,突然扑通跪地,泪水从硬汉的脸上奔涌而下。

薄冰平易近人,待人宽厚,乐于帮助学生和他人。同时,他又特别不愿意麻烦别人,更不愿意拖累他人。

外地常有素不相识的教师或学生给他写信求教或者要求帮助,只要有时间他都一一复信。如果他觉得来信中哪篇文章写得好,哪怕是素未谋面的中学英语教师写的,他也会叫朋友想办法帮助其发表。

中青年时,他经常加班加点给学习困难的学生补课或额外辅导,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有一次,薄冰见一学生经济困难,他不仅送其很多书,就连自己的自行车也送给了这位学生,宁肯自己多走路。

“文革”中他受过冲击,但他并不因此就抱怨、懈怠,仍然对祖国和人民一片赤诚。“文革”后期,他以55岁的高龄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义务献血,家人都为他担心,他回答:“我身体还行,最后尽一点儿义务,给需要帮助的人。”以上限年龄参加义务献血的行为,这在学校老教师中极为罕见,在社会上也不多见。

上世纪80年代初,薄冰因心动过速住进北京西苑医院,住院期间顺便教医护人员英语,出院时,医生、护士留恋不舍,希望能继续跟他学英语,薄冰慨然允诺以后来院免费开课。原西苑医院院长房定亚回忆起当年跟着薄冰学英语的情景时十分感慨:“他每周都会抽两个晚上来医院给我们讲课,从发音、时态、词性等基础知识讲起,来去都坐公交车,风雨无阻,不收一分钱,不吃一顿饭。我们被他感动,对他敬仰。”那时,薄冰已经是60多岁的老人,且患有心脏病,晚上还不辞辛劳、不要报酬地去帮助、去满足校外渴望学习英语的人们,实在是难能可贵!

薄冰因工作繁忙,与外地亲属很少团聚,但他常以寄钱的方式表达关爱和帮助亲属度过难关。他在不同时期,每月从工资中拿出一部分钱,寄给山西老家的母亲和小妹、兰州的二哥、西宁的侄子……兰州的二哥在“文革”中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停发工资,赶回农村老家,6个孩子生活突然窘迫。大女儿薄靖远回忆说:“当年若没有五叔救济,我肯定从大学退学,怎么会成为今天拿政府特殊津贴的医生;小弟薄胜天当时14岁,跟着也被停发工资的母亲到农村去喂牛,现在他是甘肃省最大的房地产公司的高管。五叔的恩情没齿不忘。”就在薄冰遗体告别仪式即将结束时,从兰州赶来的薄胜天,拉着女儿走到叔父遗体前,突然扑通跪地,泪水从硬汉的脸上奔涌而下。

薄冰最不愿意麻烦和拖累他人,对家人也是如此。

他独居书斋时,有一回连续3周拉肚子,他都不肯麻烦儿子薄古送他去医院住院。薄古第一周周末看望他时,问他是否好些了,他说:“好了,忙你的吧。”其实他在当天的日记里分明写着去洗手间的次数:“上午4次,下午不计其数。”他持续拉肚子20天,对儿子隐瞒了实情,薄古再看望他时,发现他形容憔悴,焦急之中翻阅了他的日记……儿子强行将他从床上拉起,背下楼去。他就是这么坚强,薄古一辈子没有见过他流泪;他就是这么能忍耐,克己不求人。

2010年,薄冰与儿子薄古同住。有几次他不肯吃饭,儿子问他为何如此,他说,自己已经活了很长时间,总是拖累别人不好。

就是这样一个不愿意拖累别人的长者,把毕生的纯朴情怀和大爱留给了人们,永远地离开了。薄冰93岁的浙大同学汪积功回忆说:“记得我们告别浙大时,正值阳春三月,槐香正深,快70年了,我至今一闭眼,就闻到那满街的芬芳……作为挚友,我深知他青壮年时满腔热血、激情似火,老年时满头银发、爱国情怀不减当年。别了,薄公,一路走好。”这厚重的纪念代表了很多人的心声,会一直延续下去。

 

  点击链接:

  1000多页的《语法大全》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764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