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名添加信息二例
上个世纪90年代我在印度工作期间,常常在当地的三份报纸(Statesman, Asian Age, Telegraph)上看到关于斯里兰卡的消息,印象中这些消息里出现最多的一个词是“Tiger”(注意T为大写),指的是斯里兰卡的一个反政府组织,全称为Liberation Tigers of Tamil Eelam,可是媒体上经常简称为”The Tiger(s)”,这个简称实际只剩下一个有实际意义的单词。最初不知道这个“Tiger(s)”中文该怎么译好,总觉得译成“虎”或“老虎”不理想。后来知道我国官方(如新华社)将该组织全称译为“泰米尔伊拉姆猛虎解放组织”,简称的对译中文就是“猛虎组织”。一下子觉得豁然开朗,虽然译文的信息明显多于原文,系译者“私自”添加了内容,但是在这个具体的个例里,我想是可以接受的,甚至是必要的。
为什么呢?我想了一阵,才为自己找到了如下理由:如果照字面忠实地翻译为“虎”或“老虎”,在行文中指称时会有所不便,因为它毕竟不是真的虎,而是一个组织。作为一个组织,用“虎”或“老虎”为名,在中文里总觉得欠缺点什么。以上介绍的译者添加内容实际上是为了节律上的和谐,本身不是为了添加内容,所以严格地说这种现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添加字眼,或者说音节,而不是为添加信息。但是,结果是内容也的确有了一定的变化。
在做专业研究时,我也碰到过这样的译者添加信息的例子。语法学上有一个术语叫“island”。有人将这个术语直接译为“岛”,如沈家煊译的《现代语言学词典》(商务印书馆,2000)的“island”词条,对应的翻译为“岛”。这未尝不可。不过,也有人译为“孤岛”,如陆丙甫的《核心推导语法》(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106):“Ross把内部成分不能移出的成分形象地称为‘孤岛’(island)”,……”我觉得这一译法也能接受,而且在某些上下文里此译可能更好——至少说起来更顺口,节律上更自然。
当然,以上添加信息(或字眼)的做法似乎应该有一个前提:添加了信息的译名本质上还是符合原义的。比如说,The Tiger(s)经常搞恐怖活动,所以本质上是“凶猛”的,因此,同是添加字眼,却不能把这样一个组织称为“温柔之虎”!“岛”一般也的确是“孤零零”的,四面都被水隔离开了,哪怕是附近还有别的岛,也并非连在一起,说到底,岛就是“孤”岛,因此“孤岛”的“孤”表面上添加了信息,实际上孤岛和岛在信息量上基本是半斤八两,所以觉得能接受这样的本质上不走样、节律上却更理想的添加信息翻译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