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靖的山脉起伏多变,看起来与别处的山没什么两样,梯田也不见得有什么特别,只是这山腰间的土楼群独树一帜。
像所有好问的人一样,当我站在山坡上俯瞰田螺坑的如花美景,为这“四菜一汤”忍俊不禁时,就会自然生成一个疑问:这是一种巧合,还是精心的规划?
田螺坑地名的来历颇为蹊跷。有村民说,它得名于村庄背靠的湖岽山状似田螺;也有人说,田螺姑娘的神话故事说的就是黄家祖宗,那个叫黄百三郎的幸运儿,因为田螺姑娘的神助,才得以从一个养鸭少年成为一方富绅。
反正久远的事,爱怎么掰都行。田螺姑娘未必是真,黄百三郎可是确有其人。田螺坑黄氏族谱证实,清朝嘉庆年间黄百三郎从永定移居此地,并在这里开始了他的传奇人生。土楼群中的黄氏祠堂中央有祖先牌位,黄百三郎名列第一,而他的墓穴就在距田螺坑二公里外的“五更寮”,每年清明都接受着田螺坑人的祭祀。
唉,怎么说起结局来了,还是先说黄百三郎的创业故事吧。这个养鸭少年充分利用山涧泥地尽是田螺,以及谷深林密的地域优势,不断扩大再生产,为自己赚取了第一桶金。像大多数中国人一样,黄百三郎有钱之后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盖房。作为饱经战乱和迁徙之苦的客家人,盖房总是盖得如铜墙铁壁。呵呵,这样睡觉才安稳,才香甜啊!
最先盖起来的是方楼,也就是“那碗汤”,雅名“步云楼”。别小看咱们的养鸭专业户,古人对知识的追求比现代人更不含糊。黄百三郎不仅能在生产和商业动作中顺势而为,在盖房上亦能因地制宜。沿着高低地势将中厅修建成阶梯状,让人进入大门后就能体会“步步高升”的快感,这样既突出了祖厅的重要地位,又寄托了“平步青云”的美好愿望。这样智慧的男人田螺姑娘不喜欢才怪呢。
在闽西南一带,建土楼的传统由来已久。比起砖石和木质结构来,建造土楼的工序显然要烦琐许多。在大量生土中,要掺上石灰、细砂、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并反复揉合、舂压、夯筑,建筑场面十分热烈,整个过程看起来不大像在盖房,倒像是在过节。
在聚族而居的土楼里,一层为厨房,二层为仓库,三至五层为起居室,院落里有水井,有宽阔的活动空间,其温馨和谐的场景想想都觉得美。客家人喜欢土楼,还因为它有防盗、防震、防兽、防火、防潮、冬暖夏凉等优异性能,外表土就土吧,在门面与实用无法兼顾时,当然实用更重要些。
继“步云楼”建成之后,黄百三郎的后代又环绕着它先后建起了“和昌”、“振昌”、“瑞昌”、“瑞云”四座圆楼。现代建筑专家来考察后,都叹服古人的建筑智慧。这四座圆楼的建造者以顺地势增减一层屋柱高度的方法,成功地在第二层取得了平面,大大方便了居住。
从建造年代和构造方式可以判断,居高鸟瞰形似梅花的田螺坑土楼群,其疏密得体,组合美妙,错落有致,并不是事先的精心规划,而是一种神奇的巧合。
建筑专家和旅行者不约而同地将“中国最美的土楼群”这顶桂冠送给了田螺坑,周边的土楼人家也没有异议。倒是田螺坑里那几位九十多岁的老婆婆纳闷了,她们逢人便问:“城里的房子不是这样的么?”
南靖县的田螺坑土楼群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关于它的美丽造型历来众说纷纭,以上文字是我一篇游记的第一部分,权当“众说”之一说。
摄于福建省南靖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