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与王冠——历代英王情史
背景 法兰西的法国
8、东法兰克王国的结局
911年,卡洛林王朝在东法兰克的最后一位君主孩童路易去世, 东法兰克的卡洛林家族王统中断。此时东法兰克王国内有五大公国,分别是巴伐利亚、卡林提亚、士瓦本、法兰克尼亚(东法兰西)以及萨克森。为了抵御当时马扎尔人的入侵,五大诸侯和科隆大主教联合决定不再寻求从西法兰克的卡洛林家族中寻找王位继承人,而是从本地的五大诸侯中选举产生,由此德意志王国开始了与欧洲其他王国世袭继承制不同的“选帝”制度。
康拉德一世(911-918)原是法兰克尼亚公爵,911年被选举为德意志国王,虽然康拉德家族是和卡洛林家族同样古老的家族,但康拉德一世在位期间王权极其暗弱,与马札儿人的作战也失利,康拉德一世死前,劝说其弟埃伯哈德放弃了王位要求,并提议选举他的对手萨克森公爵亨利为他的继承人。
亨利一世(919-936)原为萨克森公爵,也称为捕鸟者亨利,919年被法兰克尼亚和萨克森诸侯选为国王。鉴于东法兰克王国已没有卡洛林王室血统,亨利一世翌年将国名改为“德意志”,成为萨克森王朝的创立者。但他受到巴伐利亚、士瓦本的反对,亨利一世历时5年平复了这两个国家的叛乱。925年,他击败洛林公爵,将洛林并入德意志王国。933年亨利一世率德意志联军在里亚德击溃马扎尔人。至936年亨利一世去世,德意志诸邦已经统一成为一个王国,因此亨利一世被认为是第一位德意志国王和德意志民族的创建者。亨利一世娶了洛林公主,他们的三个儿子分别成为德意志国王,巴伐利亚公爵,和科隆大主教。
奥托一世(936-973)是捕鸟者亨利的儿子,936年在亚琛被选为国王。在位的前十年致力于扫平各邦的割据势力,950年奥托征服波希米亚,951年进军意大利获得了伦巴第国王称号,955年8月在奥格斯堡将马扎尔人彻底击败,结束了马扎尔人100多年来威胁欧洲的历史。此后奥托继续东进,征服了原斯拉夫温德人占据的易北河和奥得河之间三角地带,奥托在征服的原马扎尔人地区设置了“东马克”(Ostmark)边防区,是为后来奥地利大公国的起源;在易北河和奥得河三角地带,设置了勃兰尼堡马克(Mark of Brnibor)边防区,是为此后勃兰登堡选侯国的起源。
至960年,奥托的版图西至莱茵河以西的洛林,东至奥得河,北至北海,南至意大利北部,东面的波兰人和西面的勃艮第人也相继纳贡。962年2月2日,罗马教皇约翰十二世为奥托一世加冕为帝,称罗马皇帝。在966-972年间,奥托甚至攻入了拜占庭,迫使东罗马皇帝也承认了他的罗马皇帝尊号,并结为亲家,后世奥托一世因此也被称为奥托大帝。
奥托二世(973-983)是奥托一世与意大利公主阿德莱德长子,他的妻子是拜占庭皇帝罗曼努斯二世的女儿。980年奥托二世包围巴黎,迫使西法兰克国王洛泰尔放弃对洛林的主权要求。同年,奥托二世进军意大利,在罗马册立新教皇约翰十二。982年,奥托二世在意大利南部被阿拉伯人击败,他统一意大利的梦想未能实现。 奥托三世(983-1002)是奥托二世之子,983年在其父去世后,被选为国王,而直到994年才成年。995年奥托三世在罗马拥立其堂兄为教皇,称格里高利五世,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德国人教皇。
亨利二世(1002-1024)是奥托一世的弟弟巴伐利亚公爵亨利一世的长孙,强辩者亨利二世的长子。1002年,奥托三世去世后,亨利发动政变,劫持了奥托的灵柩,在萨克森、图林根、士瓦本、洛林的贵族未参与的情况下被选为德意志国王。1004年被推举为意大利国王,1014年,他进军罗马,罗马教皇本尼迪克特八世为其加冕为帝。不过这个强悍的亨利二世居然在后来被封为“圣者”,据说这是亨利二世和妻子卢森堡公主库妮甘德订立了婚后禁欲的誓约所致,由于一心侍奉上帝,因此没有子嗣。不过亨利二世对就教会的主要贡献是加强了效忠于他的主教区的权力,以对抗贵族势力,从此德意志神权开始壮大,最终发展成为了皇权的最大威胁。
此后皇位落到奥托一世女婿、洛林公爵康拉德的曾孙康拉德二世(1024-1039年)手中,开创了萨利安王朝。1026年在米兰加冕意大利国王,1032年迫使波兰人退出了奥得河流域。1034年夺取了大部分勃艮第王国领地。 亨利三世(1039-1056)是康拉德二世和士瓦本公主吉塞拉之子。1046年亨利二世拥立德国人教皇克莱芒二世,同日新教皇为其加冕为帝。亨利三世时期,曾经征服了匈牙利(但很快失去)、摩拉维亚,王室领地拥有五大公爵领地中的三个(士瓦本,巴伐利亚和法兰克尼亚,另两个是萨克森和卡林提亚),德意志皇帝权势达到了极盛,到了可以随意废立罗马教皇的地步,但到了其统治晚期其帝国已经开始衰落,由他推动的教会改革最终推出了一个强有力的教皇格里高利七世。
亨利四世(1056-1106)是亨利三世和阿基坦公主阿格内斯之子,1066年前由其母摄政,亲政后和罗马教廷发生激烈冲突,1076年遭到教皇格里高利七世的绝罚处分,1077年亨利四世不得不徒步肉袒至卡诺莎向教皇请罪(大丈夫能屈能伸),史称“卡诺莎事件”。亨利四世被绝罚后,反叛的德意志诸侯立刻宣布亨利四世退位,并选举士瓦本公爵鲁道夫为新国王, 德意志陷入内战。不过亨利四世最终战胜了鲁道夫,砍下了他的右手。
平定国内后,亨利四世立刻进军罗马,在1084年废黜了格里高利七世(君子报仇7年不晚),随后新教皇克莱芒三世为其加冕为帝。在1098年诸侯选举其子亨利五世为国王与老父对抗,德意志内战再度爆发,1106年亨利四世终于打败了儿子,但不久突然去世。亨利五世(1106-1125)是亨利四世和默林女伯爵之次子,在位期间罗马教皇和皇帝互相敌视、混战不休,德意志诸侯们则利用皇帝和教皇的矛盾,自行扩张产业和主权,德意志皇权衰微,开始了德意志小邦林立的时代。
后来一直有神圣罗马皇帝称号的德意志皇帝把自己的国号也改为神圣罗马帝国,但由于德意志建国时留下的选帝侯制度,皇帝驾崩以后各路爵爷争先恐后地争夺皇位,上台的帝王要么彻底战败其他爵爷,要么分权以赢得多数爵爷的支持,因此神圣罗马帝国其实只是一个类似英联邦的德意志邦联,正像伏尔泰评价它的那样:“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
最后说说德国与英国的联系,实际上英国撒克逊人(Saxon)的故乡就是德国萨克森王国(Sachsen),当今入主英格兰的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就是来自德意志帝国的萨克森-科堡-哥达公国,位于萨克森-安哈尔特州的韦廷镇,由当时的麦森侯爵创立于1089年,其父应该是萨克森国王兼德意志皇帝奥托大帝的后代。其后韦廷家族成为萨克森地区最有势力的家族,1263年韦廷家族获得今日图林根地区,在1423年韦廷家族获得了萨克森选帝侯之位。1485年韦廷王朝分裂为两系:恩斯特系和阿尔布雷希特系。
1675年,恩内斯坦-韦廷王朝的首领,萨克森-科堡-阿尔滕堡公爵虔诚的恩斯特一世逝世,公国在1680年被他的七个儿子瓜分。而其小儿子约翰·恩斯特继承了萨克森—科堡-萨尔菲德公国。而恩内斯坦-韦廷王朝的另外两个公国,萨克森—哥达-阿尔滕堡和萨克森-科堡陆续于1735年和1826年绝嗣,萨尔菲德分支成员随即继承了这些公国。而萨克森-科堡-萨尔菲德公爵恩斯特一世于1826年将公国整合为萨克森-科堡-哥达公国,并将王朝名字由恩内斯坦-韦廷改为萨克森—科堡-哥达,而王室人员的私人姓氏依旧保持韦廷。
这个王室对统一后公国的统治一直维持对公国的统治直至1918年末。当年的11月18日,公国的工兵代表苏维埃废除了王朝对萨克森-哥达的统治权,而哥达在1920年被并入图林根州。萨克森-科堡公国则被并入巴伐利亚。这个家族还提供了比利时、葡萄牙和保加利亚的王室。而因为一战对德做战的需要,入主英国多年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在乔治五世的时候改姓氏为温莎(Windsor)。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Clik here to 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