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瑟·戴维·韦利 (Arthur David Waley, 英国, 1889-1966 )
1889年
8月19日,韦利出生于英国伦敦东南约60公里的肯特(Kent)郡的郭布里奇·威尔斯城(Tunbridge Wells)的一个犹太人家庭,本名阿瑟·大卫·许洛斯(Arthur David Schloss)。
1897年 8岁
本年,入奇尔费顿·埃尔姆斯(Chilverton Elms)寄宿学校。
1899年 10岁
对诗歌发生兴趣,第一次作诗。
1900年 11岁
5月,进入洛可斯公园预备学校(Locker’s Park Preparatory School)学习。
1903年 14岁
9月,进入著名的拉格比公学(Rugby School)学习。
1906年 17岁
6月,自拉格比公学毕业,获得剑桥大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古典奖学金。秋,到德国、法国等地旅行,居住一年。
1907年 18岁
10月,朝廷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学习,并成为烧炭党人社(The Carbonari)的成员。在剑桥期间,他学过希伯来语、梵语、希腊语和拉丁语。
1908年 19岁
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学习。
1909年 20岁
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学习。是年6月,在国王学院杂志《巴西利恩△》(Basi leon△)第20页上发表文章《烧炭党人的球》(Carbonari Ball)和诗作《变化》(Change)。
1910年 21岁
6月,自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毕业,在剑桥大学古典文学士荣誉学位考试(Classical Tripos)第一场中考取第一等,但后面的成绩不够优秀,因而未能留校任教。本年患眼疾,并导致左眼失明,医嘱要善自养护,否则可能双目失明。这是影响其在剑桥考试成绩的一个原因。在西班牙、德国旅行。
1911年 22岁
在西班牙塞维利亚(Seville)学习西班牙语。
1912年 23岁
3月底,锡德尼·科克里尔爵士(Sir Sydney Cockerell,1867-1962,博物馆学家,时在剑桥大学耶稣学院任教)、谢泼德教授(J.T. Sheppard,1881-1968,韦利在剑桥国王学院时的导师)和奥斯瓦尔德·席克特(时在《大英百科全书》编委会任职)三人分别为韦利写了推荐信,推荐他到英国博物馆图片室(the Print Room)应聘。三个推荐人对他的天资尤其是语言天赋都给予很高的评价。在申请表中,韦利也详细介绍了自己的语言修养。
据韦利自我介绍,当时他已能轻松自如地阅读意大利文、葡萄牙文、荷兰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并能流利地说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此外,他还能阅读蒙古文、阿伊努文和梵文,并精通塔木德经文(犹太教法典,古代拉比著作的合集,包括《密西拿》和《革马拉》等,是正统犹太教中的权威的宗教文献),应当是在后来自学的。
10月,父亲大卫·弗里德里克·许洛斯去世,享年62岁。
1913年 24岁
年初,英国博物馆东方图片及绘画分部(The Oriental Sub-department of Prints and Drawings)正式成立,诗人宾扬(Laurence Binyon,1869-1943)担任主任。
2月,韦利从德国德累斯顿(Dresden)发信表示参加英国博物馆的工作竞聘,并被选中。2月27日,在《剑桥评论》(Cambridge Reriew, ⅩⅩⅩⅣ)发表诗作《德国边界》(German Outsdirts)。
6月,韦利正式到博物馆工作,担任助理馆员,负责馆藏中日绘画编目,并编制一个画家人名索引。因工作需要,韦利开始自学中文和日文。
1914年 25岁
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韦利由于视力原因体检合格,没有应征入伍,遂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文和日文。
1916年 27岁
3月17日,在致锡德尼·科克里尔的信中,附有王羲之《兰亭集序》(Preface to the Epidendrum-Pagoda Collection)之英译稿。此稿后来未公开发表,译题中对“集”的理解有误。
9月29日,在致锡德尼·科克里尔的信中抄录译作《忽必烈诗一首》(A Poem by Kubla Khan)。此诗在韦利生前未公开出版,后收入韦利纪念集《山中狂吟》(Madly Singing in the Mountains)。
本年,译作《中国诗选》(Chinese Poems)由伦敦Lowe Bros.印行。这是韦利的私人印制本,印了大约50册,分送友人。
1917年 28岁
1月,在《伯林顿杂志》(Burlington Magazine)上发表论文《一幅中国画》(A Chinese Picture),介绍英国博物馆所藏摹本宋代名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这是韦利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汉学论文。
2月,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成立。韦利在本年度《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学刊》(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Studies)创刊号上发表《唐前诗歌选译》(Pre-Tang Poetry)37首和《白居易诗38首》。这是韦利第一次公开发表译作,随即在《泰晤士报文学副刊》上受到好评。其中,《白居易诗38首》中的一部分又经由庞德之手刊发于《小评论》(Little Review)本年10月号和12月号。《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10月13日和11月24日也刊登其所译诗共17首。此后,韦利常在此杂志上发表汉诗英译。
6月,又在《伯林顿杂志》上发表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摘译(A Note on ‘The Rarity of Ancient Chinese Paintings’)。
1918年 29岁
7月,译作《汉诗170首》(A Hundred and Seventy Chinese Poems)由伦敦Constable & Company Ltd.出版。同年即修订再版。这是韦利公开出版的第一部翻译作品。1919年后,此书被重印十几次,版本亦达数种,其中的多篇译作被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1898-1956)改编,被音乐家谱成乐曲。
11月21日,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国学会上宣读论文《诗人李白》(The Poet Li Po)。本年秋,认识舞蹈家、作家贝丽尔·德·佐伊特(Beryl de Zoete,1879-1962),后来两人一直共同生活。
本年,在《皇家亚洲学会学刊》(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发表论文《论汉语诗律》(Notes on Chinese Prosody)。这说明韦利在翻译汉语诗歌伊始,就致力于研究汉语诗学。
又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学刊》上发表书评,评论库林所编《中华百科全书》(S. Couling, The Encyclopedia Sinica)。这是韦利发表的第一篇书评。
本年11月11日,德国与协约国在巴黎东北康边签订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1919年 30岁
8月14日,在《泰晤士报文学副刊》发表书评,评论根据法国学者高狄耶的法译本而英译的《词选》(Chinese Lyrics from the Book of Jade)。
10月,《中文译作续集》(More Translation from Chinese)在伦敦由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同时在纽约由Knopf出版社出版。后来在英美两国都曾重印。
同月,《诗人李白》在伦敦由 East And West Ltd.出版,同时刊登于本月的《亚细亚评论》(Asiatic Review, XV)。
10月31日,《日本诗歌:和歌选择》(Japanese Poetry: the Uta)在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后来在英美两国多次重印。
1920年 31岁
本年,在《泰晤士报文学副刊》及《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学刊》发表书评4篇。
论文《论<琵琶行>》(Notes on the “Lute-Girl’s Song”)在《新中国评论》(The New China Review)本年第2卷刊出。
韦利在本文中表达了自己与翟理斯不同的翻译观点与方法。
1921年 32岁
本年,在《泰晤士报文学副刊》及《皇家亚洲学会学刊》(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发表书评4篇。
3月,译作《日本能剧》(The No Plays of Japan)在伦敦由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此书在英美两国多次重印,美国曾于1929年、1976年推出两种不同版本。本书还曾被译为德语。
论文《莱布尼兹与伏羲》(Leibniz and Fu Hsi)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学刊》本年第二卷刊出。
自上年12月至本年12月,在《伯林顿杂志》上发表一组关于中国绘画哲学(Chinese philosophy of Art)的文章,共9篇,主要是对中国画论的翻译。内容涉及六法、王维、张彦远、荆浩、郭熙、董其昌等专题。
在本年的《皇家亚洲学会学刊》上发表《<万叶集>与<梁尘秘抄>选译》(Some Poems from Manyoshu and Ryojin Hissho),同期发表韦利对两部德文汉学著作的两篇短评。
1922年 33岁
本年,在《泰晤士报文学副刊》、《纽约晚报文学评论副刊》发表书评8篇。
3月,韦利编制的《英国博物馆东方图片及绘画分部藏品之中国艺术家人名索引》(An Index of Chinese Artists Represented in the Sub-department of Oriental Prints and Drawings in the British Museum)由博物馆董事会(printed by the order of the trustees)出版,宾扬作序。
4月,著作《禅宗及其与艺术的关系》(Zen Buddhism and Its Relation to Art)在伦敦由Luzac & Co.出版,其主要内容亦见于次年出版的《中国画研究概论》第17章。曾于1959年胶印重版。
本年,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学刊》(第2卷第2期)上发表论文《长恨歌》(The Everlasting Wrong)、《利玛窦与董其昌》(Ricci and Tung ch’I-chang)。在前一篇文章中,韦利比较了自己的译文与翟理斯的不同。在后一篇文章中,韦利引述一段董其昌自述钻研天主教的文字,并指出不可夸大题画文字的重要性。
1923年 34岁
本年,在《泰晤士报文学副刊》、《新政治家》等报刊上发表书评9篇。
9月,著作《中国画研究概论》(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Chinese Painting)在伦敦由Ernest Benn Ltd.出版。1974年在纽约再版。
10月,译作《寺庙集》(The Temple and Other Poems)在伦敦由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
10月13日,在《观众》(Spectator)杂志发表译作《释皎然诗三首》(Three poems by the priest Chiao-Jan)。此三诗未收入韦利任何一种译著集。
12月15日,译文《1877年一个中国人对布赖顿的描述》(A Chinaman’s Description of Brighton in 1877)在《新政治家》刊出。
1924年 35岁
本年,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学刊》、《泰晤士报文学副刊》上发表书评9篇,涉及语言、文物考古、绘画、佛教等诸方面,可见其涉猎之广博。
1月19日,在《观众》发表译作《早期日本民歌》(Early Japanese folk-song)。未收入韦利任何一种译著集。
5月24日,在《国家》(The Nation)杂志上发表短篇小说《送礼》(Presentation)。这篇作品后来收入其著译集《蒙古秘史集》(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Mongols)。
1925年 36岁
本年,在英国博物馆东方图片及绘画分部工作。在《泰晤士报文学副刊》、《新政治家》等报刊上发表书评10篇。
在《亚洲艺术》(Artibus Asiae)第1期上发表论文《观音与妙善传说》(Avalokitesvare and the legend of Miao-shan)。这是西方汉学界有关这一问题较早的一篇专题论文。
在《东方艺术与文化年鉴》(Year Book of Oriental Art and Culture)(1924-1925)上发表关于恽寿平的长篇介绍。
5月,译作《源氏物语》(The Tales of Genji)第一部由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
7月11日,译作《夜云》(Clouds by Night)在《国家》杂志上发表。
徐志摩欧游至伦敦,来访。
本年,主编并在伦敦出版《1924-1925东方艺术文化年鉴》(The Year Book of Art and Culture, 1924-1925)。
1926年 37岁
在《泰晤士报文学副刊》发表书评3篇。
2月,译作《源氏物语》第二部《贤木》(The Sacred Tree)由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
1927年 38岁
在《泰晤士报文学副刊》一发表书评3篇。
2月,译作《源氏物语》第三部《云冠》(A Wreath of Cloud)由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
7月,译作《胡旋女》(白居易诗)(Foreign Fashion)在《论坛》(Forum)上发表。未收入韦利任何一种译著集。秋,偕贝丽尔到伊斯坦布尔旅行。
10月,译作《英译中国诗》(Poems from the Chinese)由伦敦Ernest Benn Ltd.出版。此书收入《盛世英语诗歌丛书》第二辑第七本。
1928年 39岁
在《泰晤士报文学副刊》、《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学刊》发表书评3篇。
5月,译作《源氏物语》第四部《蓝裤》(Blue Trousers)由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同年11月即再版。
6月,译作《英译汉诗三首》(Three Chinese Poems)在《论坛》上发表。其中韩愈诗一首,白居易诗两首,皆未收入韦利任何一种译著集。
10月,译作《清少纳言的枕草子》(The pillow-book of Seish nagon)由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此书是摘译本。
1929年 40岁
在《泰晤士报文学副刊》、《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学刊》发表书评篇。
夏,初识阿莉森·格兰特(Alison Grant,1901――2001)。阿莉森·格兰特是新西兰人,当时刚来到英国。
11月,译自《老残游记》(The Wandering of Lau Ts’an)的译作(Singinggirl)在《亚洲》(Asia)发表。这说明韦利也关注中国近现代的小说作品。
12月31日,韦利以健康的原因,自英国博物馆辞职。至此,韦利在英国博物馆工作前后共16年。
9月,著作《日本文明的起源》(The Originality of Japanese Civilization)由Oxford University Press出版,同年12月,刊于杂志《太平洋事务》(Pacific Affairs)。此书是一本仅有15页的小册子,是为参加1929年10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太平洋关系研究所研讨会而撰写的,1941年曾由国际文化关系研究会在东京重印出版。
12月,译自日语的《爱虫女》(The Lady Who Loved lnsects)由伦敦The Blackamore Press出版。此篇译作后收入著译集《真实的唐三藏》(The Real Tripitaka)。
本年,王际真英译《红楼梦》在纽约出版,韦利作序。
1930年 41岁
3月29日,在《国家》杂志上发表文章《下山》(Downhill)。该文阐述了滑雪的重要性。
本年,在《泰晤士报文学副刊》、《古董》(Antiquity)等报刊发表书评9篇。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学刊》(第6巻第1期)上相继发表《谈中国炼丹术》(Notes on Chinese Alchemy),后又在本刊第6卷第4期上发表《佛经中有关炼丹术的记载》(Referencesa to Alchemy in Buddhist scriptures),出版于1932年。
1931年 42岁
6月,译作《长春真人西游记》(The Travels of an Alchemist: The Journey of the Taoist Chang-Chun from China to the Hindukush at the Summons of Chingizb Khan)由伦敦George Routledge & Sons Ltd.出版。此书在英国重印一次,在美国重印两次。《长春真人西游记》亦称《长春子游记》,元人李志常记其师长春子丘处机应成吉思汗之召西游所历。
10月,编著《斯坦因爵士敦煌绘画目录》(Catalogue of paintings recovered from Tun-huang by Sir Aures Stein)由英国博物馆董事会及印度政府在牛津出版,宾扬作序。
本年,在《通报》(T’oung Pao,XXXⅧ)上发表论文《中国通俗文学史小议》(Notes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pular literature)。在《泰语士报文学副刊》、《古董》上发表书评5篇。
1932年,译作《源氏物语》第五部上卷《舟女》(The Lady of the Boat)由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
本年,在《泰晤士报文学副刊》上发表书评5篇。论文《佛是死于食猪肉吗?》(Did Buddha Die of Eating Pork)、《中古印度佛教新探》(New Light on Buddhism in Medieval lndia)刊于布鲁塞尔出版的《中国杂俎与佛教》(Melanges Chinois et Bouddiques)。
1933年 44岁
5月,译作《源氏物语》第五部《舟女》下卷《梦浮桥》(The Bridges of Dreams)由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至此,英译六卷本《源氏物语》出齐。
本年,在《古董》、《皇家亚洲学会学刊》发表书评7篇。在斯德哥尔摩出版的《远东古物博物馆馆刊》(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第5期上发表论文《论周易》。韦利在本文中系统提出自己对《周易》一书的看法:此书是两个文本系统的杂合,一个是农人对自然现象的相互解释,另一个是后起的更加复杂的神化的阐释。
1934年 45岁
10月,著作《道及其力量》(The Way and Its Power)由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到1977年,已重印6次。
本年,在《古董》上发表书评1篇。《英译中国歌诗选》在上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35年 46岁
在《新政治家》、《皇家亚洲学会学刊》发表书评3篇。
1936年 47岁
与贝丽尔一起住进戈登广场路50号(50 Gordon Square),并在此处一直住了26年(1936-1962)。
10月,在《天下》月刊(T’ien Hsia Monthly)上发表论文《日蚀诗及其类别》。《天下》月刊是在上海出版的英文月刊。韦利在此文中根据日蚀研究《诗经》作品的系年问题。
本年,在《民间传说》(Folklore)杂志发表书评1篇。
1937 48岁
9月,译作《诗经》(The Book of Songs)由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此书出版后曾多次重印,经过修订后,曾出过美国版。1996年,纽约Grove Press还出过一个最新版。
1938年 49岁
7月,胡适赴欧洲宣传抗日,8月在伦敦,曾与韦利相见。
11月,译作《论语》(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由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此书出版后曾多次重印,在美国也至少有两种版本。1946年,曾在荷兰翻译出版。
本年,在《民间传说》、《新政治家》发表书评3篇。
贝丽尔在伦敦出版《巴厘的舞蹈与戏剧》(Dance and Drama in Bali),韦利作序。
1939年 50岁
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韦利进入英国情报部担任新闻报道审查官,直至1945年二次大战结束。
11月,著作《中国古代的三种思维方式》(Three Ways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由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此书出版后曾多次重印,在美国亦至少有两种版,并被译为法、德、波兰等文字。
秋,萧乾到伦敦,经艾克敦介绍,来拜访韦利。
本年,在《新政治家》上发表书评1篇。英译《金瓶梅》在伦敦出版,韦利作前言,认为徐渭最有可能是此书作者。
1940年 51岁
7月,在《亚细亚评论》(Asiatic Review)上发表《感谢中国》。本文主要介绍徐志摩在翻译及介绍英国文化方面的贡献。
8月15日,在《听众》(Listener)杂志上发表文章《罗杰·弗莱》,对伍尔芙的同名传记著作有所评论。
11月23日,诗作《帝国死亡堪悲哀》(Et pourtant c’est triste quand meurent les empires)在《新政治家》上刊出。
12月,在《地平线》(Horizon)第2期发表诗作《审查:用中国体》(Gensorship: a poem in the Chinese stvle)。
按:此诗题献给萧乾。
本年,在《皇家亚洲学会学刊》、《新政治家》上发表书评3篇。
母亲瑞彻尔去世,享年76岁。
1941年 52岁
2月,《译自中国文》由纽约Alfred A. Knopf: Mcmxli出版。此书中的译作绝大多数选自《汉诗170首》,配有插图,在英美两国都曾多次重印。
2月20日,在《听众》杂志发表诗作《布鲁姆斯伯里的书》(Books in Bloomsbury)。
7月12日,在《新政治家》上发表诗作《无枪炮》(No Discharge)。此诗于本年12月1日又刊载于《新共和》(New Republic),小有修订。后来据初版收入《蒙古秘史集》。
7月24日,在《听众》杂志发表诗作《天鹅》(Swan)。此诗收入《蒙古秘史集》时小有修订。在这首诗之前,《蒙古秘史集》还收入其诗作两篇:《闪电战诗》(Blitz Poem)、《歌》(Song),似未在报刊上登载过。
本年,在《新政治家》等刊物上发表书评7篇。艾克敦等译《醒世恒言故事四篇》,韦利作序。
1942年 53岁
7月,译作《西游记》(Monkey)由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此书是《西游记》的摘译本。后多次重印,在英美两国有多种版本,并在瑞典、西班牙、瑞士、荷兰、法国、意大利等国被译为当地语言出版。
本年,在《新政治家》上发表书评1篇。
1943年 54岁
9月,在《亚宾格纪事》(Abinger Chronicle)上发表散文《智慧的对话》(Intelletual Conversation),回忆剑桥大学时的朋友。此文写于1940年秋。
10月16日,在《新政治家》上发表文章《日本之精神》(The Japanese Spirit)。此文主要讨论“大和魂”(やまとたましい)一词的语义在日本历史上的演变。
本年,在《新政治家》上发表书评1篇。
1944年 55岁
从本年开始,到1948年,担任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London University)客座讲师(Panel of Additional Lecturers,1944/1945-1947/1948)
本年,在《新政治家》上发表书评1篇。
1945年 56岁
12月,在《科恩希尔杂志》(Cornhill Magazine)上发表小说《美猴王》。这篇小说乃模拟《西游记》而作,后来收入《真实的唐三藏》。
同月,当选为剑桥大学国王学院荣誉院士(Honorary Fellow)。本年,又当选英国学术院(British Academy)院士。
1946年 57岁
秋,在《科恩希尔杂志》发表短篇不说《龙杯》(The Dragon Cup)。此篇小说后来收入《真实的唐三藏》。
12月,译作《中国诗歌》由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此书中的译作绝大多数选自《汉诗170首》、《诗经》、《译自中国文》等几种旧作,但收入此书前作过修订。此书后来曾多次重印,1961年新版在选目上有所增删。1963年,被译为德语出版。其中一些作品被配乐。
本年,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学刊》(第11卷第4期)上发表《作为汉学家的威廉·琼斯爵士》(Sir William Jones as Sinologue)。
1947年 58岁
3月,文章《中国的灰姑娘故事》(The Chinese Cinderella Story)在《民间传说》上刊出。本文介绍段成式《酉阳杂俎》中《叶限》篇,以及这个故事的朝鲜、土耳其、波斯版。
3月,在《钟》(The Bell, Ⅷ)杂志上发表《评艾迪丝·西特韦尔的诗》(The Poetry of Edith Sitwell)。
5月22日,在《听众》上发表《中国最伟大的作家:阿瑟·韦利谈韩愈》(China’s greatest writer: Arthur Waley on Han Yu)。此文原为广播稿。
本年,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学刊》发表书评1篇。
1948年 59岁
1月,论文《道家布莱克》(Blake the Taoist)在BBC播出。此文后来收入其著译集《蒙古秘史集》。
2月26日,在《听众》上发表《儒家与中庸之道》(Confucianism and the virtues of Moderation)。此文原为广播稿。
从本年开始,被聘为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中国诗歌名誉讲师(Honorary Lecturer-Chinese Poetry,1948-1958/1959)。
在《听众》、《新政治家》发表书评2篇。
1949年 60岁
1月,应邀到剑桥大学做演讲。
12月,著作《白居易的生平与时代》(The Life and Times of Po Chu-i)由伦敦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截至1970年,此书已重印两次。1959年,日本东京すず书房出版日译本,并于1988年重印。译者为日本著名汉学家、白居易研究专家花房英树。
本年,在《亚洲专刊》(Asia Major, N.S.i)发表论文《<孟子>札记》(Notes on Mencius)。此文订正了理雅各本《孟子》的若干错讹之处,并收入1960年版之理雅各译本。
其寓言故事《在展览馆里》在瑞士苏黎世由波娜小姐(Miss Boner)私人刊印。其年冬,又刊载于《科恩希尔杂志》。此篇收入1964年出版的《蒙古秘史集》。
1950年 61岁
在《骑手评论》(Rider’s Review)上发表寓言故事《死亡之王》(The King of Death)。此篇后来收入《真实的唐三藏》,改题The King of the Dead,是一篇有着鲜明的中国古代志怪小说风格的作品。
10月20日,作家兼翻译家科恩(J.M. Cohen,1903-?)在《泰晤士报文学增刊》上发表《韦利博士的翻译》(Dr. Waley’s Translation),对他的翻译给予高度评价。
本年,在《皇家亚洲学会学刊》发表书评3篇。
1951年 62岁
5月,译作《近期中国诗歌》(Recent Chinese Poetry)在《舞台》(Arena)发表。其中选择马凡陀(袁水拍)、亦门(阿垅)等人诗五首。这说明韦利对中国当代诗歌也颇为关注。
6月,著作《李白的诗歌与生平》(The Poetry and Career of Li Po)由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出版。此书同时由纽约The Macmillan Company出版,曾在1958年、1969年两次重印,1969年被译为西班牙文,1973年被译为日文。日文版由岩波书店出版,译者是著名汉学家小川环树和栗山稔。
6月18-19日,在牛津大学接受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本年,在《皇家亚洲学会学刊》、《泰晤士报文学副刊》发表书评7篇。
1952年 63岁
2月,著译集《真实的唐三藏》由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此书由五部分组成,内容庞杂,既有著作,亦有译作,既有译自中文,亦有译自日文的,还包括有韦利的几篇以中国体格创作的短篇小说。
本年,被授予大英帝国勋爵(Companion of the British Empire)爵位。
在《皇家亚洲学会学刊》、《泰晤士报文学副刊》发表书评5篇。
1953年 64岁
2月,在《今日历史》(History Today)杂志上发表《汉代生活:谈第一、二世纪的中国文明》(Life under the Han Dynasty: Notes on Chinese civilization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Centuries AD.)。
本年,在《泰晤士报文学副刊》发表书评评洪业撰《杜甫》。
为翻译《心灵赞美诗》(The Hymn of the Soul)而自学叙利亚语,并据叙利亚文、希腊文译出此诗。12月,此诗刊于本年在伦敦新创刊之文艺、时事月刊《相遇》(Encounter)。翻译日本诗歌十余首,是提供给BBC的广播稿,未出版。
本年,伊利莎白女王登基,被授予女王诗歌奖(Queen’s Medal for Poetry)。
1954年 65岁
9月12日,译作《寒山诗27首》在《相遇》上刊出。这是寒山诗最早的英译本之一,前有对寒山生平的简介。
本年,在《亚洲艺术》、《民间传说》上发表书评5篇。
1955年 66岁
2月,论文《费尔干纳天马新论》(The heavenly Horses of Ferghana: a new view)在《今日历史》上发表。西汉通西域,从大宛得天马,传统看法认为此举具有军事意义,本文认为此举具有宗教意义。
同月,译著《九歌:中国古代萨满研究》(The Nine Songs: A Study of Shamanism in Ancient China)由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翌年春,此书在美国由Grove Press出版。1956年、1973年曾两次重印,1957年被译为德文在汉堡出版。
5月,译作《阿尔贝托·德·拉彻尔诗77首》(Alberto de Lacerda: 77 Poems)由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此书由韦利与葡萄牙诗人阿尔贝托·德·拉彻尔(Alberto de Lacerda)合译,韦利撰写序言。
本年,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学刊》、《皇家亚洲学会学刊》上发表书评2篇。
1956年 67岁
12月,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8本《庆祝胡适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上发表《敦煌地区所见波斯寺庙》(Some references to Iranian temples in the Tun-huang region)。
本年,在《皇家亚洲学会学刊》上发表书评2篇。
本年,被授予荣誉勋爵(Companion of Honour)爵位。
晚年,阿伯丁大学(University of Aberdeen)授予其荣誉博士学位。
1957年 68岁
1月,著作《袁枚传》(Yuan Mei: A 18th Century Chinese Poet)由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此书于1958年、1970年在英美两国三次重印。1999年,日本东京平凡社出版此书日译本,并于2002年重印。
本年,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学刊》上发表《谈<词林摘艳>》(Chinese-Mongol hybrid songs)。
按:《词林摘艳》(The Hunt, or Tz’u-lin Chai-yen)是明人张禄所编的一部散曲、戏曲选集,刊于明嘉靖年间。
本年,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学刊》、《亚洲研究学报》(Journal of Asian Studies)发表书评3篇。
1958年 69岁
5月,在《亚洲研究学报》发表书评1篇。
11月,论文《谈翻译》(Notes on Translation)一文在《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Monthly)刊出。此文比较集中而全面地表达了韦利的翻译观点,后收入《蒙古秘史集》。
11月,著作《中国人眼中的鸦片战争》(The Opium War Through Chinese Eyes)由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此书于1965年、1968年、1973年、1982年四次重印。
1959年 70岁
为庆祝韦利七十岁,《亚洲专刊》(N.S.Ⅶ,1-2)出版纪念专号。
本年,丹麦哥本哈根出版的《庆祝高本汉七十岁论文集》(Studia Serica Bernhard Karlgren dedicata)上发表论文《读<敦煌变文集>札记》(Notes on the Tun-huang Pien-wen Chi)。
本年,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学刊》上发表书评评论查赫《中国文选》(E.v. Zach, Die Chinesische Anthologie)。
本年,日本政府授予韦利勋三等瑞宝章(The Order of Merit of Second Treasure)。
1960年 71岁
11月,译作《敦煌变文故事选》(Ballads and Stories from Tun-huang: An Anthology)由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此书同时在美国Macmillan出版。
本年,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学刊》上发表《读<元朝秘史>札记》(Notes on the Yuan-ch’ao pi-shih)。
在《听众》、《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学刊》发表书评2篇。
1961年 72岁
3月3日,牛津大学中国文学教授大卫·霍克思(David Hawkes,1923-)在《泰晤士报文学副刊》上发表《译自中国文》(From the Chinese)对韦利的翻译作了深入的研究,给予高度的评价。
本年,在《星期日泰晤士报》(Sunday Times)、《听众》上发表书评3篇。吴世昌《论<红楼梦>》(On‘The Red Chamber Dream’)在牛津出版,韦利为撰前言。
1962年 73岁
本年,迁居大詹姆斯街22号(22 Great James)。
2月,译作《汉诗170首》第二版由伦敦Constable & Company Ltd出版,韦利重写了前言。
本年,柳存仕《<封神演义>作者考》(The Authorship of the ‘Feng Shen Yen I’)出版,韦利作序。
1963年 74岁
本年,移居高门南林道50号(50 Highgate Southwood Lane)。
2月,接受BBC记者福勒(Roy Fuller)采访,访谈在BBC播出。此次访谈记录稿后来收入《山中狂吟:阿瑟·韦利纪念文集》(Ivan Morris ed., Madly Singing in the Mountains: An Appreciation and Anthology of Arthur Waley)。
本年,编订贝丽尔文集,题为《雷声与清新》,并在伦敦出版。
1964年 75岁
1月,著译集《蒙古秘史集》由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此书同时在纽约出版。这是韦利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
1965年 76岁
本年,《厄俄斯:诗歌中情人们黎明聚散主题之研探》(Eos: An Enquiry into the theme of Lovers’ Meetings and Paintings at Dawn in Poetry)出版,韦利撰写其中两篇:《中国篇》、《日本篇》。厄俄斯是希腊神话中的黎明女神。本书是对世界各国诗歌中的晨歌(Alba,一种以描写情人们在黎明分别为主题的诗歌)的比较研究。
本年,当选为日本学士院名誉会员。
1966年 77岁
2月17日,遇车祸,脊骨摔断。动手术时发现脊骨由于癌变而变得易于破碎。此后5个月,他卧床不起,忍受了极大的痛苦。
5月26日,与艾莉森·格兰特·罗宾逊(Alison Grant Robinson)结婚。
6月27日,在高门村(Highgate Village)家中去世。
6月30日,葬于附近的高门旧墓地(Old Highgate Cemetery),那是一个韦利生前与艾莉森经常徜徉的地方。
本年,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学刊》上发表论文《<游仙窟>中的口语》(Colloquial in the Yu-hsien K’u)。这是韦利生前发表的最后一篇论文。
烈维(H.S. Levy)《中国裹脚》(Chinese Footbinding)在伦敦出版,韦利为作序言。
1967年,韦利去世后一年
柳存仁《伦敦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提要》(Chinese popular fiction in two London Libraries)在香港龙门书局出版,韦利生前为作序言。
1969年,韦利去世后三年
两篇遗作在《亚洲专刊》(N.S. ⅩⅣ/1)上发表。其一为《祖堂集》中一段白话故事的翻译,另一篇为短文《说“乍”》。两文皆经由大卫·霍克思整理。
1970年,韦利去世后四年
伊万·莫里斯主编《山中狂吟:阿瑟·韦利纪念文集》由纽约Walker and Company出版。此书包括纪念文章和韦利译著文选两部分,是研究韦利及其学术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8月19日,韦利出生于英国伦敦东南约60公里的肯特(Kent)郡的郭布里奇·威尔斯城(Tunbridge Wells)的一个犹太人家庭,本名阿瑟·大卫·许洛斯(Arthur David Schloss)。
1897年 8岁
本年,入奇尔费顿·埃尔姆斯(Chilverton Elms)寄宿学校。
1899年 10岁
对诗歌发生兴趣,第一次作诗。
1900年 11岁
5月,进入洛可斯公园预备学校(Locker’s Park Preparatory School)学习。
1903年 14岁
9月,进入著名的拉格比公学(Rugby School)学习。
1906年 17岁
6月,自拉格比公学毕业,获得剑桥大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古典奖学金。秋,到德国、法国等地旅行,居住一年。
1907年 18岁
10月,朝廷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学习,并成为烧炭党人社(The Carbonari)的成员。在剑桥期间,他学过希伯来语、梵语、希腊语和拉丁语。
1908年 19岁
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学习。
1909年 20岁
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学习。是年6月,在国王学院杂志《巴西利恩△》(Basi leon△)第20页上发表文章《烧炭党人的球》(Carbonari Ball)和诗作《变化》(Change)。
1910年 21岁
6月,自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毕业,在剑桥大学古典文学士荣誉学位考试(Classical Tripos)第一场中考取第一等,但后面的成绩不够优秀,因而未能留校任教。本年患眼疾,并导致左眼失明,医嘱要善自养护,否则可能双目失明。这是影响其在剑桥考试成绩的一个原因。在西班牙、德国旅行。
1911年 22岁
在西班牙塞维利亚(Seville)学习西班牙语。
1912年 23岁
3月底,锡德尼·科克里尔爵士(Sir Sydney Cockerell,1867-1962,博物馆学家,时在剑桥大学耶稣学院任教)、谢泼德教授(J.T. Sheppard,1881-1968,韦利在剑桥国王学院时的导师)和奥斯瓦尔德·席克特(时在《大英百科全书》编委会任职)三人分别为韦利写了推荐信,推荐他到英国博物馆图片室(the Print Room)应聘。三个推荐人对他的天资尤其是语言天赋都给予很高的评价。在申请表中,韦利也详细介绍了自己的语言修养。
据韦利自我介绍,当时他已能轻松自如地阅读意大利文、葡萄牙文、荷兰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并能流利地说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此外,他还能阅读蒙古文、阿伊努文和梵文,并精通塔木德经文(犹太教法典,古代拉比著作的合集,包括《密西拿》和《革马拉》等,是正统犹太教中的权威的宗教文献),应当是在后来自学的。
10月,父亲大卫·弗里德里克·许洛斯去世,享年62岁。
1913年 24岁
年初,英国博物馆东方图片及绘画分部(The Oriental Sub-department of Prints and Drawings)正式成立,诗人宾扬(Laurence Binyon,1869-1943)担任主任。
2月,韦利从德国德累斯顿(Dresden)发信表示参加英国博物馆的工作竞聘,并被选中。2月27日,在《剑桥评论》(Cambridge Reriew, ⅩⅩⅩⅣ)发表诗作《德国边界》(German Outsdirts)。
6月,韦利正式到博物馆工作,担任助理馆员,负责馆藏中日绘画编目,并编制一个画家人名索引。因工作需要,韦利开始自学中文和日文。
1914年 25岁
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韦利由于视力原因体检合格,没有应征入伍,遂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文和日文。
1916年 27岁
3月17日,在致锡德尼·科克里尔的信中,附有王羲之《兰亭集序》(Preface to the Epidendrum-Pagoda Collection)之英译稿。此稿后来未公开发表,译题中对“集”的理解有误。
9月29日,在致锡德尼·科克里尔的信中抄录译作《忽必烈诗一首》(A Poem by Kubla Khan)。此诗在韦利生前未公开出版,后收入韦利纪念集《山中狂吟》(Madly Singing in the Mountains)。
本年,译作《中国诗选》(Chinese Poems)由伦敦Lowe Bros.印行。这是韦利的私人印制本,印了大约50册,分送友人。
1917年 28岁
1月,在《伯林顿杂志》(Burlington Magazine)上发表论文《一幅中国画》(A Chinese Picture),介绍英国博物馆所藏摹本宋代名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这是韦利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汉学论文。
2月,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成立。韦利在本年度《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学刊》(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Studies)创刊号上发表《唐前诗歌选译》(Pre-Tang Poetry)37首和《白居易诗38首》。这是韦利第一次公开发表译作,随即在《泰晤士报文学副刊》上受到好评。其中,《白居易诗38首》中的一部分又经由庞德之手刊发于《小评论》(Little Review)本年10月号和12月号。《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10月13日和11月24日也刊登其所译诗共17首。此后,韦利常在此杂志上发表汉诗英译。
6月,又在《伯林顿杂志》上发表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摘译(A Note on ‘The Rarity of Ancient Chinese Paintings’)。
1918年 29岁
7月,译作《汉诗170首》(A Hundred and Seventy Chinese Poems)由伦敦Constable & Company Ltd.出版。同年即修订再版。这是韦利公开出版的第一部翻译作品。1919年后,此书被重印十几次,版本亦达数种,其中的多篇译作被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1898-1956)改编,被音乐家谱成乐曲。
11月21日,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国学会上宣读论文《诗人李白》(The Poet Li Po)。本年秋,认识舞蹈家、作家贝丽尔·德·佐伊特(Beryl de Zoete,1879-1962),后来两人一直共同生活。
本年,在《皇家亚洲学会学刊》(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发表论文《论汉语诗律》(Notes on Chinese Prosody)。这说明韦利在翻译汉语诗歌伊始,就致力于研究汉语诗学。
又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学刊》上发表书评,评论库林所编《中华百科全书》(S. Couling, The Encyclopedia Sinica)。这是韦利发表的第一篇书评。
本年11月11日,德国与协约国在巴黎东北康边签订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1919年 30岁
8月14日,在《泰晤士报文学副刊》发表书评,评论根据法国学者高狄耶的法译本而英译的《词选》(Chinese Lyrics from the Book of Jade)。
10月,《中文译作续集》(More Translation from Chinese)在伦敦由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同时在纽约由Knopf出版社出版。后来在英美两国都曾重印。
同月,《诗人李白》在伦敦由 East And West Ltd.出版,同时刊登于本月的《亚细亚评论》(Asiatic Review, XV)。
10月31日,《日本诗歌:和歌选择》(Japanese Poetry: the Uta)在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后来在英美两国多次重印。
1920年 31岁
本年,在《泰晤士报文学副刊》及《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学刊》发表书评4篇。
论文《论<琵琶行>》(Notes on the “Lute-Girl’s Song”)在《新中国评论》(The New China Review)本年第2卷刊出。
韦利在本文中表达了自己与翟理斯不同的翻译观点与方法。
1921年 32岁
本年,在《泰晤士报文学副刊》及《皇家亚洲学会学刊》(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发表书评4篇。
3月,译作《日本能剧》(The No Plays of Japan)在伦敦由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此书在英美两国多次重印,美国曾于1929年、1976年推出两种不同版本。本书还曾被译为德语。
论文《莱布尼兹与伏羲》(Leibniz and Fu Hsi)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学刊》本年第二卷刊出。
自上年12月至本年12月,在《伯林顿杂志》上发表一组关于中国绘画哲学(Chinese philosophy of Art)的文章,共9篇,主要是对中国画论的翻译。内容涉及六法、王维、张彦远、荆浩、郭熙、董其昌等专题。
在本年的《皇家亚洲学会学刊》上发表《<万叶集>与<梁尘秘抄>选译》(Some Poems from Manyoshu and Ryojin Hissho),同期发表韦利对两部德文汉学著作的两篇短评。
1922年 33岁
本年,在《泰晤士报文学副刊》、《纽约晚报文学评论副刊》发表书评8篇。
3月,韦利编制的《英国博物馆东方图片及绘画分部藏品之中国艺术家人名索引》(An Index of Chinese Artists Represented in the Sub-department of Oriental Prints and Drawings in the British Museum)由博物馆董事会(printed by the order of the trustees)出版,宾扬作序。
4月,著作《禅宗及其与艺术的关系》(Zen Buddhism and Its Relation to Art)在伦敦由Luzac & Co.出版,其主要内容亦见于次年出版的《中国画研究概论》第17章。曾于1959年胶印重版。
本年,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学刊》(第2卷第2期)上发表论文《长恨歌》(The Everlasting Wrong)、《利玛窦与董其昌》(Ricci and Tung ch’I-chang)。在前一篇文章中,韦利比较了自己的译文与翟理斯的不同。在后一篇文章中,韦利引述一段董其昌自述钻研天主教的文字,并指出不可夸大题画文字的重要性。
1923年 34岁
本年,在《泰晤士报文学副刊》、《新政治家》等报刊上发表书评9篇。
9月,著作《中国画研究概论》(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Chinese Painting)在伦敦由Ernest Benn Ltd.出版。1974年在纽约再版。
10月,译作《寺庙集》(The Temple and Other Poems)在伦敦由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
10月13日,在《观众》(Spectator)杂志发表译作《释皎然诗三首》(Three poems by the priest Chiao-Jan)。此三诗未收入韦利任何一种译著集。
12月15日,译文《1877年一个中国人对布赖顿的描述》(A Chinaman’s Description of Brighton in 1877)在《新政治家》刊出。
1924年 35岁
本年,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学刊》、《泰晤士报文学副刊》上发表书评9篇,涉及语言、文物考古、绘画、佛教等诸方面,可见其涉猎之广博。
1月19日,在《观众》发表译作《早期日本民歌》(Early Japanese folk-song)。未收入韦利任何一种译著集。
5月24日,在《国家》(The Nation)杂志上发表短篇小说《送礼》(Presentation)。这篇作品后来收入其著译集《蒙古秘史集》(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Mongols)。
1925年 36岁
本年,在英国博物馆东方图片及绘画分部工作。在《泰晤士报文学副刊》、《新政治家》等报刊上发表书评10篇。
在《亚洲艺术》(Artibus Asiae)第1期上发表论文《观音与妙善传说》(Avalokitesvare and the legend of Miao-shan)。这是西方汉学界有关这一问题较早的一篇专题论文。
在《东方艺术与文化年鉴》(Year Book of Oriental Art and Culture)(1924-1925)上发表关于恽寿平的长篇介绍。
5月,译作《源氏物语》(The Tales of Genji)第一部由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
7月11日,译作《夜云》(Clouds by Night)在《国家》杂志上发表。
徐志摩欧游至伦敦,来访。
本年,主编并在伦敦出版《1924-1925东方艺术文化年鉴》(The Year Book of Art and Culture, 1924-1925)。
1926年 37岁
在《泰晤士报文学副刊》发表书评3篇。
2月,译作《源氏物语》第二部《贤木》(The Sacred Tree)由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
1927年 38岁
在《泰晤士报文学副刊》一发表书评3篇。
2月,译作《源氏物语》第三部《云冠》(A Wreath of Cloud)由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
7月,译作《胡旋女》(白居易诗)(Foreign Fashion)在《论坛》(Forum)上发表。未收入韦利任何一种译著集。秋,偕贝丽尔到伊斯坦布尔旅行。
10月,译作《英译中国诗》(Poems from the Chinese)由伦敦Ernest Benn Ltd.出版。此书收入《盛世英语诗歌丛书》第二辑第七本。
1928年 39岁
在《泰晤士报文学副刊》、《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学刊》发表书评3篇。
5月,译作《源氏物语》第四部《蓝裤》(Blue Trousers)由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同年11月即再版。
6月,译作《英译汉诗三首》(Three Chinese Poems)在《论坛》上发表。其中韩愈诗一首,白居易诗两首,皆未收入韦利任何一种译著集。
10月,译作《清少纳言的枕草子》(The pillow-book of Seish nagon)由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此书是摘译本。
1929年 40岁
在《泰晤士报文学副刊》、《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学刊》发表书评篇。
夏,初识阿莉森·格兰特(Alison Grant,1901――2001)。阿莉森·格兰特是新西兰人,当时刚来到英国。
11月,译自《老残游记》(The Wandering of Lau Ts’an)的译作(Singinggirl)在《亚洲》(Asia)发表。这说明韦利也关注中国近现代的小说作品。
12月31日,韦利以健康的原因,自英国博物馆辞职。至此,韦利在英国博物馆工作前后共16年。
9月,著作《日本文明的起源》(The Originality of Japanese Civilization)由Oxford University Press出版,同年12月,刊于杂志《太平洋事务》(Pacific Affairs)。此书是一本仅有15页的小册子,是为参加1929年10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太平洋关系研究所研讨会而撰写的,1941年曾由国际文化关系研究会在东京重印出版。
12月,译自日语的《爱虫女》(The Lady Who Loved lnsects)由伦敦The Blackamore Press出版。此篇译作后收入著译集《真实的唐三藏》(The Real Tripitaka)。
本年,王际真英译《红楼梦》在纽约出版,韦利作序。
1930年 41岁
3月29日,在《国家》杂志上发表文章《下山》(Downhill)。该文阐述了滑雪的重要性。
本年,在《泰晤士报文学副刊》、《古董》(Antiquity)等报刊发表书评9篇。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学刊》(第6巻第1期)上相继发表《谈中国炼丹术》(Notes on Chinese Alchemy),后又在本刊第6卷第4期上发表《佛经中有关炼丹术的记载》(Referencesa to Alchemy in Buddhist scriptures),出版于1932年。
1931年 42岁
6月,译作《长春真人西游记》(The Travels of an Alchemist: The Journey of the Taoist Chang-Chun from China to the Hindukush at the Summons of Chingizb Khan)由伦敦George Routledge & Sons Ltd.出版。此书在英国重印一次,在美国重印两次。《长春真人西游记》亦称《长春子游记》,元人李志常记其师长春子丘处机应成吉思汗之召西游所历。
10月,编著《斯坦因爵士敦煌绘画目录》(Catalogue of paintings recovered from Tun-huang by Sir Aures Stein)由英国博物馆董事会及印度政府在牛津出版,宾扬作序。
本年,在《通报》(T’oung Pao,XXXⅧ)上发表论文《中国通俗文学史小议》(Notes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pular literature)。在《泰语士报文学副刊》、《古董》上发表书评5篇。
1932年,译作《源氏物语》第五部上卷《舟女》(The Lady of the Boat)由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
本年,在《泰晤士报文学副刊》上发表书评5篇。论文《佛是死于食猪肉吗?》(Did Buddha Die of Eating Pork)、《中古印度佛教新探》(New Light on Buddhism in Medieval lndia)刊于布鲁塞尔出版的《中国杂俎与佛教》(Melanges Chinois et Bouddiques)。
1933年 44岁
5月,译作《源氏物语》第五部《舟女》下卷《梦浮桥》(The Bridges of Dreams)由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至此,英译六卷本《源氏物语》出齐。
本年,在《古董》、《皇家亚洲学会学刊》发表书评7篇。在斯德哥尔摩出版的《远东古物博物馆馆刊》(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第5期上发表论文《论周易》。韦利在本文中系统提出自己对《周易》一书的看法:此书是两个文本系统的杂合,一个是农人对自然现象的相互解释,另一个是后起的更加复杂的神化的阐释。
1934年 45岁
10月,著作《道及其力量》(The Way and Its Power)由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到1977年,已重印6次。
本年,在《古董》上发表书评1篇。《英译中国歌诗选》在上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35年 46岁
在《新政治家》、《皇家亚洲学会学刊》发表书评3篇。
1936年 47岁
与贝丽尔一起住进戈登广场路50号(50 Gordon Square),并在此处一直住了26年(1936-1962)。
10月,在《天下》月刊(T’ien Hsia Monthly)上发表论文《日蚀诗及其类别》。《天下》月刊是在上海出版的英文月刊。韦利在此文中根据日蚀研究《诗经》作品的系年问题。
本年,在《民间传说》(Folklore)杂志发表书评1篇。
1937 48岁
9月,译作《诗经》(The Book of Songs)由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此书出版后曾多次重印,经过修订后,曾出过美国版。1996年,纽约Grove Press还出过一个最新版。
1938年 49岁
7月,胡适赴欧洲宣传抗日,8月在伦敦,曾与韦利相见。
11月,译作《论语》(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由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此书出版后曾多次重印,在美国也至少有两种版本。1946年,曾在荷兰翻译出版。
本年,在《民间传说》、《新政治家》发表书评3篇。
贝丽尔在伦敦出版《巴厘的舞蹈与戏剧》(Dance and Drama in Bali),韦利作序。
1939年 50岁
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韦利进入英国情报部担任新闻报道审查官,直至1945年二次大战结束。
11月,著作《中国古代的三种思维方式》(Three Ways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由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此书出版后曾多次重印,在美国亦至少有两种版,并被译为法、德、波兰等文字。
秋,萧乾到伦敦,经艾克敦介绍,来拜访韦利。
本年,在《新政治家》上发表书评1篇。英译《金瓶梅》在伦敦出版,韦利作前言,认为徐渭最有可能是此书作者。
1940年 51岁
7月,在《亚细亚评论》(Asiatic Review)上发表《感谢中国》。本文主要介绍徐志摩在翻译及介绍英国文化方面的贡献。
8月15日,在《听众》(Listener)杂志上发表文章《罗杰·弗莱》,对伍尔芙的同名传记著作有所评论。
11月23日,诗作《帝国死亡堪悲哀》(Et pourtant c’est triste quand meurent les empires)在《新政治家》上刊出。
12月,在《地平线》(Horizon)第2期发表诗作《审查:用中国体》(Gensorship: a poem in the Chinese stvle)。
按:此诗题献给萧乾。
本年,在《皇家亚洲学会学刊》、《新政治家》上发表书评3篇。
母亲瑞彻尔去世,享年76岁。
1941年 52岁
2月,《译自中国文》由纽约Alfred A. Knopf: Mcmxli出版。此书中的译作绝大多数选自《汉诗170首》,配有插图,在英美两国都曾多次重印。
2月20日,在《听众》杂志发表诗作《布鲁姆斯伯里的书》(Books in Bloomsbury)。
7月12日,在《新政治家》上发表诗作《无枪炮》(No Discharge)。此诗于本年12月1日又刊载于《新共和》(New Republic),小有修订。后来据初版收入《蒙古秘史集》。
7月24日,在《听众》杂志发表诗作《天鹅》(Swan)。此诗收入《蒙古秘史集》时小有修订。在这首诗之前,《蒙古秘史集》还收入其诗作两篇:《闪电战诗》(Blitz Poem)、《歌》(Song),似未在报刊上登载过。
本年,在《新政治家》等刊物上发表书评7篇。艾克敦等译《醒世恒言故事四篇》,韦利作序。
1942年 53岁
7月,译作《西游记》(Monkey)由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此书是《西游记》的摘译本。后多次重印,在英美两国有多种版本,并在瑞典、西班牙、瑞士、荷兰、法国、意大利等国被译为当地语言出版。
本年,在《新政治家》上发表书评1篇。
1943年 54岁
9月,在《亚宾格纪事》(Abinger Chronicle)上发表散文《智慧的对话》(Intelletual Conversation),回忆剑桥大学时的朋友。此文写于1940年秋。
10月16日,在《新政治家》上发表文章《日本之精神》(The Japanese Spirit)。此文主要讨论“大和魂”(やまとたましい)一词的语义在日本历史上的演变。
本年,在《新政治家》上发表书评1篇。
1944年 55岁
从本年开始,到1948年,担任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London University)客座讲师(Panel of Additional Lecturers,1944/1945-1947/1948)
本年,在《新政治家》上发表书评1篇。
1945年 56岁
12月,在《科恩希尔杂志》(Cornhill Magazine)上发表小说《美猴王》。这篇小说乃模拟《西游记》而作,后来收入《真实的唐三藏》。
同月,当选为剑桥大学国王学院荣誉院士(Honorary Fellow)。本年,又当选英国学术院(British Academy)院士。
1946年 57岁
秋,在《科恩希尔杂志》发表短篇不说《龙杯》(The Dragon Cup)。此篇小说后来收入《真实的唐三藏》。
12月,译作《中国诗歌》由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此书中的译作绝大多数选自《汉诗170首》、《诗经》、《译自中国文》等几种旧作,但收入此书前作过修订。此书后来曾多次重印,1961年新版在选目上有所增删。1963年,被译为德语出版。其中一些作品被配乐。
本年,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学刊》(第11卷第4期)上发表《作为汉学家的威廉·琼斯爵士》(Sir William Jones as Sinologue)。
1947年 58岁
3月,文章《中国的灰姑娘故事》(The Chinese Cinderella Story)在《民间传说》上刊出。本文介绍段成式《酉阳杂俎》中《叶限》篇,以及这个故事的朝鲜、土耳其、波斯版。
3月,在《钟》(The Bell, Ⅷ)杂志上发表《评艾迪丝·西特韦尔的诗》(The Poetry of Edith Sitwell)。
5月22日,在《听众》上发表《中国最伟大的作家:阿瑟·韦利谈韩愈》(China’s greatest writer: Arthur Waley on Han Yu)。此文原为广播稿。
本年,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学刊》发表书评1篇。
1948年 59岁
1月,论文《道家布莱克》(Blake the Taoist)在BBC播出。此文后来收入其著译集《蒙古秘史集》。
2月26日,在《听众》上发表《儒家与中庸之道》(Confucianism and the virtues of Moderation)。此文原为广播稿。
从本年开始,被聘为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中国诗歌名誉讲师(Honorary Lecturer-Chinese Poetry,1948-1958/1959)。
在《听众》、《新政治家》发表书评2篇。
1949年 60岁
1月,应邀到剑桥大学做演讲。
12月,著作《白居易的生平与时代》(The Life and Times of Po Chu-i)由伦敦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截至1970年,此书已重印两次。1959年,日本东京すず书房出版日译本,并于1988年重印。译者为日本著名汉学家、白居易研究专家花房英树。
本年,在《亚洲专刊》(Asia Major, N.S.i)发表论文《<孟子>札记》(Notes on Mencius)。此文订正了理雅各本《孟子》的若干错讹之处,并收入1960年版之理雅各译本。
其寓言故事《在展览馆里》在瑞士苏黎世由波娜小姐(Miss Boner)私人刊印。其年冬,又刊载于《科恩希尔杂志》。此篇收入1964年出版的《蒙古秘史集》。
1950年 61岁
在《骑手评论》(Rider’s Review)上发表寓言故事《死亡之王》(The King of Death)。此篇后来收入《真实的唐三藏》,改题The King of the Dead,是一篇有着鲜明的中国古代志怪小说风格的作品。
10月20日,作家兼翻译家科恩(J.M. Cohen,1903-?)在《泰晤士报文学增刊》上发表《韦利博士的翻译》(Dr. Waley’s Translation),对他的翻译给予高度评价。
本年,在《皇家亚洲学会学刊》发表书评3篇。
1951年 62岁
5月,译作《近期中国诗歌》(Recent Chinese Poetry)在《舞台》(Arena)发表。其中选择马凡陀(袁水拍)、亦门(阿垅)等人诗五首。这说明韦利对中国当代诗歌也颇为关注。
6月,著作《李白的诗歌与生平》(The Poetry and Career of Li Po)由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出版。此书同时由纽约The Macmillan Company出版,曾在1958年、1969年两次重印,1969年被译为西班牙文,1973年被译为日文。日文版由岩波书店出版,译者是著名汉学家小川环树和栗山稔。
6月18-19日,在牛津大学接受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本年,在《皇家亚洲学会学刊》、《泰晤士报文学副刊》发表书评7篇。
1952年 63岁
2月,著译集《真实的唐三藏》由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此书由五部分组成,内容庞杂,既有著作,亦有译作,既有译自中文,亦有译自日文的,还包括有韦利的几篇以中国体格创作的短篇小说。
本年,被授予大英帝国勋爵(Companion of the British Empire)爵位。
在《皇家亚洲学会学刊》、《泰晤士报文学副刊》发表书评5篇。
1953年 64岁
2月,在《今日历史》(History Today)杂志上发表《汉代生活:谈第一、二世纪的中国文明》(Life under the Han Dynasty: Notes on Chinese civilization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Centuries AD.)。
本年,在《泰晤士报文学副刊》发表书评评洪业撰《杜甫》。
为翻译《心灵赞美诗》(The Hymn of the Soul)而自学叙利亚语,并据叙利亚文、希腊文译出此诗。12月,此诗刊于本年在伦敦新创刊之文艺、时事月刊《相遇》(Encounter)。翻译日本诗歌十余首,是提供给BBC的广播稿,未出版。
本年,伊利莎白女王登基,被授予女王诗歌奖(Queen’s Medal for Poetry)。
1954年 65岁
9月12日,译作《寒山诗27首》在《相遇》上刊出。这是寒山诗最早的英译本之一,前有对寒山生平的简介。
本年,在《亚洲艺术》、《民间传说》上发表书评5篇。
1955年 66岁
2月,论文《费尔干纳天马新论》(The heavenly Horses of Ferghana: a new view)在《今日历史》上发表。西汉通西域,从大宛得天马,传统看法认为此举具有军事意义,本文认为此举具有宗教意义。
同月,译著《九歌:中国古代萨满研究》(The Nine Songs: A Study of Shamanism in Ancient China)由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翌年春,此书在美国由Grove Press出版。1956年、1973年曾两次重印,1957年被译为德文在汉堡出版。
5月,译作《阿尔贝托·德·拉彻尔诗77首》(Alberto de Lacerda: 77 Poems)由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此书由韦利与葡萄牙诗人阿尔贝托·德·拉彻尔(Alberto de Lacerda)合译,韦利撰写序言。
本年,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学刊》、《皇家亚洲学会学刊》上发表书评2篇。
1956年 67岁
12月,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8本《庆祝胡适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上发表《敦煌地区所见波斯寺庙》(Some references to Iranian temples in the Tun-huang region)。
本年,在《皇家亚洲学会学刊》上发表书评2篇。
本年,被授予荣誉勋爵(Companion of Honour)爵位。
晚年,阿伯丁大学(University of Aberdeen)授予其荣誉博士学位。
1957年 68岁
1月,著作《袁枚传》(Yuan Mei: A 18th Century Chinese Poet)由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此书于1958年、1970年在英美两国三次重印。1999年,日本东京平凡社出版此书日译本,并于2002年重印。
本年,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学刊》上发表《谈<词林摘艳>》(Chinese-Mongol hybrid songs)。
按:《词林摘艳》(The Hunt, or Tz’u-lin Chai-yen)是明人张禄所编的一部散曲、戏曲选集,刊于明嘉靖年间。
本年,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学刊》、《亚洲研究学报》(Journal of Asian Studies)发表书评3篇。
1958年 69岁
5月,在《亚洲研究学报》发表书评1篇。
11月,论文《谈翻译》(Notes on Translation)一文在《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Monthly)刊出。此文比较集中而全面地表达了韦利的翻译观点,后收入《蒙古秘史集》。
11月,著作《中国人眼中的鸦片战争》(The Opium War Through Chinese Eyes)由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此书于1965年、1968年、1973年、1982年四次重印。
1959年 70岁
为庆祝韦利七十岁,《亚洲专刊》(N.S.Ⅶ,1-2)出版纪念专号。
本年,丹麦哥本哈根出版的《庆祝高本汉七十岁论文集》(Studia Serica Bernhard Karlgren dedicata)上发表论文《读<敦煌变文集>札记》(Notes on the Tun-huang Pien-wen Chi)。
本年,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学刊》上发表书评评论查赫《中国文选》(E.v. Zach, Die Chinesische Anthologie)。
本年,日本政府授予韦利勋三等瑞宝章(The Order of Merit of Second Treasure)。
1960年 71岁
11月,译作《敦煌变文故事选》(Ballads and Stories from Tun-huang: An Anthology)由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此书同时在美国Macmillan出版。
本年,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学刊》上发表《读<元朝秘史>札记》(Notes on the Yuan-ch’ao pi-shih)。
在《听众》、《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学刊》发表书评2篇。
1961年 72岁
3月3日,牛津大学中国文学教授大卫·霍克思(David Hawkes,1923-)在《泰晤士报文学副刊》上发表《译自中国文》(From the Chinese)对韦利的翻译作了深入的研究,给予高度的评价。
本年,在《星期日泰晤士报》(Sunday Times)、《听众》上发表书评3篇。吴世昌《论<红楼梦>》(On‘The Red Chamber Dream’)在牛津出版,韦利为撰前言。
1962年 73岁
本年,迁居大詹姆斯街22号(22 Great James)。
2月,译作《汉诗170首》第二版由伦敦Constable & Company Ltd出版,韦利重写了前言。
本年,柳存仕《<封神演义>作者考》(The Authorship of the ‘Feng Shen Yen I’)出版,韦利作序。
1963年 74岁
本年,移居高门南林道50号(50 Highgate Southwood Lane)。
2月,接受BBC记者福勒(Roy Fuller)采访,访谈在BBC播出。此次访谈记录稿后来收入《山中狂吟:阿瑟·韦利纪念文集》(Ivan Morris ed., Madly Singing in the Mountains: An Appreciation and Anthology of Arthur Waley)。
本年,编订贝丽尔文集,题为《雷声与清新》,并在伦敦出版。
1964年 75岁
1月,著译集《蒙古秘史集》由George Allen & Unwin Ltd.出版。此书同时在纽约出版。这是韦利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
1965年 76岁
本年,《厄俄斯:诗歌中情人们黎明聚散主题之研探》(Eos: An Enquiry into the theme of Lovers’ Meetings and Paintings at Dawn in Poetry)出版,韦利撰写其中两篇:《中国篇》、《日本篇》。厄俄斯是希腊神话中的黎明女神。本书是对世界各国诗歌中的晨歌(Alba,一种以描写情人们在黎明分别为主题的诗歌)的比较研究。
本年,当选为日本学士院名誉会员。
1966年 77岁
2月17日,遇车祸,脊骨摔断。动手术时发现脊骨由于癌变而变得易于破碎。此后5个月,他卧床不起,忍受了极大的痛苦。
5月26日,与艾莉森·格兰特·罗宾逊(Alison Grant Robinson)结婚。
6月27日,在高门村(Highgate Village)家中去世。
6月30日,葬于附近的高门旧墓地(Old Highgate Cemetery),那是一个韦利生前与艾莉森经常徜徉的地方。
本年,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学刊》上发表论文《<游仙窟>中的口语》(Colloquial in the Yu-hsien K’u)。这是韦利生前发表的最后一篇论文。
烈维(H.S. Levy)《中国裹脚》(Chinese Footbinding)在伦敦出版,韦利为作序言。
1967年,韦利去世后一年
柳存仁《伦敦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提要》(Chinese popular fiction in two London Libraries)在香港龙门书局出版,韦利生前为作序言。
1969年,韦利去世后三年
两篇遗作在《亚洲专刊》(N.S. ⅩⅣ/1)上发表。其一为《祖堂集》中一段白话故事的翻译,另一篇为短文《说“乍”》。两文皆经由大卫·霍克思整理。
1970年,韦利去世后四年
伊万·莫里斯主编《山中狂吟:阿瑟·韦利纪念文集》由纽约Walker and Company出版。此书包括纪念文章和韦利译著文选两部分,是研究韦利及其学术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来源:搜狐 -- 中西文书 http://printmaking1101.blog.sohu.com/189927473.html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