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中西交流网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764

[转载]著名文学翻译家黄新渠

$
0
0

                                 

                              架起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著名文学翻译家黄新渠教授的心路历程

                                              

                                                            小   雨

 教授 男,民进, (Han), 1930年2月出生,成都市新都区人。1947年在华西协和大学

夜校英文科学习1948年秋考入华西协和大学外文系,1950年6月5日参加革命,由外交部派往北京

外语学院英文系插班学习,1951年10月提前毕业,抗美援朝参军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

英语翻译享受正团级待遇。1963年重庆四川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研组长兼联合国文件翻译审定组长、

四川师范大学外语系英语教授等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翻译文学学会副会长。

 

    主要成就:1982年1995年两次赴美讲学,曾任美国美国百色尔学院、布拉夫顿大学、北俄亥

俄大学客座教授,讲授中国历史文化与中国文学。主要著(译)作有:《鲁迅诗歌》英文译注本

1979年5月在香港三联书店和伦敦光华书店联合出版并在欧洲独家发行;《红楼梦》英文缩写本

(1991年9月由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该书的美国版于1994年11月由美国紫竹出版公司

出版,并由旧金山中国图书公司在全球发行。)《英美抒情诗选萃》(英汉对照);《译海浪花-

黄新渠译文译诗和创作选集》、《生活的碎片-黄新渠诗选》等诗歌散文创作和论文多篇。1987年

5月获四川省作家协会颁发《杰出文学翻译成就奖》,1999年12月获四川省第三届文学奖,2001年

2月荣获成都市人民政府颁发《第五届金芙蓉文学奖特别奖》。黄教授曾被列入《中国翻译家辞典》、

《中国作家大辞典》等。还被美国传记研究院选入《二十世纪500世界英才录》(第11版);并已

收入英国剑桥传记研究院编篡《国际知识界名人录》(第13版)。

 

                             当外交家的梦

 

       20世纪50年代初,北京空军总医院的病床上,躺着一名二十出头的年轻军人,他儒雅英俊,

    瘦削的脸上镶嵌着一双深情的大眼睛。突然之间这双眼睛中飞来一片乌云……北京积水潭骨科

    医院的专家会诊结果,告诉他要做好可能瘫痪的思想准备!这个突如其来的打击对这位踌躇满

    志,梦想当外交家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他的思绪飞回到遥远的童年。20世纪30

    年代初,黄新渠出生在新都一个破落的书香门第之家。这是一个虽不富裕但却充满了欢乐和慈

    爱,又富有音乐韵味的家庭。父亲是一个公司的职员,热爱京剧和川剧,还是一位票友;外祖

    母读书不多,却是个不平凡的说书人,她那优美的声调和深情的朗诵常引人入胜;姑父是一位

    古典诗人,博古通今。家庭的耳濡目染,私塾教育的文学底蕴,使童年时代的新渠与中国古典

    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诗歌和戏曲欣赏成为他课外的最大乐趣。在严父的督促下,他背诵古文、

    唐诗、练习书法,还经常和父亲一道去参加川剧清唱。儿时的教育培养了他对音乐和诗歌的强

    烈节奏和韵律感。他对英语的兴趣则得益于父亲在外事科工作的一位同事。他是芝加哥大学留

    洋回国的金博士。童年时代的新渠常到他办公室去玩,每当新渠用英语向他问好:

   “Good morning, Dr. Jin! How are you?” 金博士就会从金丝眼镜中露出笑容,忙从办公桌

    上拿出两个银元给新渠作为奖赏。也许新渠和英语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毫无疑问童年的新渠

    从这位美国博士那儿受到英语的启蒙教育。当他看到一些美国兵嚼着口香糖,在成都的大街小

    巷得意洋洋地游荡时,他的民族自尊感油然而生。等我长大时,也要学会英语,把我们悠久的

    文化传播到外国的土地上。正是这个奇特的想法,为他一生坎坷不平的道路奠定了基础,最终

    使他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知名人物。

                                     

       14岁那年,父亲失业,他被迫中途辍学,到成都大成中药行当了一名学徒。1947年的秋天,

    酷爱学习的黄新渠用辛劳得来的钱进入华西大学夜校的英语科。在文学院院长傅宝深博士的指

    导下学习英语会话 (English Echo)。他学习努力,语言天赋又高,流利的口头表达和纯正的

    语音深受外籍教授赏识。1949年秋他参加华大外文系的入学考试,因为他的数学得了零分名落

    孙山。一年之后,只上过一学期高中的他,再次参加了华西协和大学外文系的入学考试。加拿

    大孙德施教授親笔給藍天鶴教務長寫信,終于让他以同等学历的资格報攷,黃新渠以十分优异

    的成绩被破格录取。成为华西协和大学第一位个以同等学历报考,而名列前茅的考生。由于成

    绩优异,他幸运地获得了教会的奖学金。成都解放后,华西大学的军代表郑瑛鼓励他进一步参

    加革命深造,他毅然赴北京,由外交部人事处保送,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插班学习,从

    此潜心进入了ABC的世界中。多少个寒冬的清晨和酷暑的黄昏,在老北外西苑楼前留下了他勤

    学苦练外语的身影。他写的《晨读》一诗,“今天你勤学外语,多像当年长征勇士苦练冲杀;

    明天外语就是你战斗的武器,定将胜利的凯歌传遍海角天涯。”正是他当年在北外生活的真实

    写照。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为了保家卫国,他投笔从戎,奔赴朝鲜前线,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

    部英语翻译,荣立过三等功,并获得朝鲜政府特授的军功勋章。1952年冬,他满怀热忱,报效

    祖国,正当他风华正茂,却在平安北道平场里一次执行任务中,敌机轰炸的气浪将他从山坡上

    震了下来,摔伤了腰椎和左腿。突然之间,他因公负伤受伤致残。一夜之间,大地变得倾斜起来,

    年仅二十出头的新渠经受了巨大痛苦的打击,当外交官的梦从此化为泡影!停战后他才被送回

    国养伤。那时他躺在北京空军总医院的病床上,望着自己伤残的腰椎和左腿,曾一度悲观失望,

    但生性乐观坚毅的他却和命运进行了顽强的抗争。保尔·柯察金和吴运铎的光辉形象萦绕在脑

    海里。“我一定要站起来,跨进英语世界,再为中西文化交流架起一座桥梁贡献力量。”

 

                               笔耕不辍 硕果累累

 

        上世纪60年代初在北京空军总医院的病床上,黄新渠不能担任他所热爱的口译工作了,毅然

    拿起了笔,开始他的笔译生涯。他翻译的第一本书是《核武器效应》。洋洋60余万字的翻译,书

    写出他坚忍不拔的意志和顽强拼搏的精神。1965年12月国防工业出版社內部出版了这本书。1967

    年5月,当文革中“文攻武卫”的口号把全国搅得一片混乱的时候,他捧着一本油印的《鲁迅诗选》,

   “躲进小楼成一统”,正是在山城彻夜不停的武斗枪声中,他把鲁迅赠日本友人的一首诗译成英文。

    从那以后,他把鲁迅的格律诗全部译成英文并加上了注释。1979年《鲁迅诗歌》英文译注本由外文

    局的翻译家叶君健推荐给香港三联书店和伦敦光华书店联合出版。系统翻译鲁迅诗歌,这是第一部。

    鲁迅诞辰100周年,又再版发行,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美国内华达州克拉克学院英文教授艾

    根尼亚博士在《美中评论》上评论:“由黄新渠译注的《鲁迅诗歌》是一本不同凡响的译作。”

    我国诗词翻译家许渊冲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中评论道:“黄新渠的译本“流畅、重神似和神秀,

    读起来像吃原汁汤鸡,乘长风破万里浪。”1981年10月,欧洲中国协会选举黄新渠为荣誉会员,

    以表彰他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的卓越贡献。欧中协会每年仅选两名荣誉会员,那年英国的李约瑟

    博士和我国黄新渠教授同时被选为荣誉会员。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赞誉,黄新渠并未自我陶醉,

    他的思绪飞入中国古代文化的浩瀚海洋之中,作为翻译家和诗人,他又把中国文化的财富中国古典

    诗词精华以及中国当代抒情诗选翻译介绍给了世界人民。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是中华文库

    中的瑰宝,1982年他被公派去美国中西部三所大学讲授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时,他立志要向世界人

    民普及这部古典名著,便埋头在汉译英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耕耘。前后十多年,呕心沥血,历尽艰辛,

    所花时间和精力,足以译出十本畅销小说賺大錢。1991年9月《红楼梦》英文缩写本终于由北京外

    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而且一再重印;1994年11月,美国旧金山紫竹出版公司又出了美国版,

    英文版《中国日报》(China Daily)以“红楼之门为广大读者敞开”为题,发表了专文报道。目前,

    不少美国大专院校已将《红楼梦》英文简写本列入美国大学师生选修中国文学的入门读物。此外,

    他校译的汉译《汤姆大叔的小屋》缩写本、《译海浪花-黄新渠译文译诗和创作选集》(汉英、英汉

    对照)也先后问世。近半个世纪来,经他无赏翻译和审校的联合国文件,以及援外技术文件已超过800

    余万字。他曾在《欧洲与中国》双月刊、《诗刊》、美国《美中评论》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英文和汉

    译作品。他还先后参加过《唐诗三百首》、《千家诗》、《英诗金库》等的翻译,担任过《走向世界》、

   《外贸与交流》等双语刊物的编审。成都电视台曾特邀他为该台首创《周末英语一刻钟》的英文编审。

    他一心只想在有生之年为中国走向世界竭尽绵薄之力。除了繁忙的翻译工作和教学工作外,他还忙里

    偷闲,利用业余时间,根据教学需要,编著出版了《汉译英基本技巧》实用教材、《生活的碎片-黄

    新渠诗选》;审校了《英语语法难点详解》、《中学英语词汇用法指南》、《英语写作》等专著。

                             

      黄新渠的即席翻译也是有口皆碑,他参加过第四次中美作家国际会议的即席口译,并英译了大

   部分中国作家的论文,包括诗人流沙河用文言文写的论文,赢得与会美国作家和诗人们赞不绝口。

 

                              桃李园中的辛勤园丁

 

       黄教授平生做了两件大事:一是传播中西文化,二是教书育人。1962年因身体伤残,从部队回到

   他的故乡成都养伤和照顾他年迈的老母。1963年秋他被调到重庆四川外语学院英语系任教,从此开始

   了他的教学生涯。由于他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素养和一口流利的地道英语,受到师生们的热烈欢迎和好

   评。如今他教過的中外学生已遍布五洲四海。他指导的研究生和访问学者无不感慨他治学严谨,真正

   做到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每当他的学生取得了点滴成绩,他都会为他们感到由衷地高兴。对于年

   轻教师的成长,他更是热心呵护,不厌其烦地为他们修改论文,授业解惑。学生出国深造或教师晋级

   升职称,凡是找他写推荐信,索要资料或翻译文件,无论是酷暑寒冬,还是白天黑夜,他都满腔热情,

   毫无保留地为他们奔走忙碌。此外,他对校外慕名而来的英语爱好者(包括成都市热爱英语的交通民

   警黄玉龙等,已成为资深的英语教师)前來求教,他都满腔热情,毫无保留地尽情帮助。看着他瘦削

   的身影,艰难的步履,学生们往往感动不己。他常说的一句话是:“扶持年轻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

   责任。”当时他虽已年过古稀,又重新走上讲台,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办讲座,还亲自给本科生亲自

   上课,认真负责地为他们纠正语音语调、修改文章。他那丝丝不苟和悔人不倦的精神,以及他那幽默

   风趣的讲解常使同学们从笑声中深受感染和激励。

 

      如今,黄新渠教授已是桃李满天下。每逢岁末年初,他收到学生的电话问候和国内外寄来的贺卡

   时,就是对这位光明磊落、乐观向上、热情、正直、坦率的灵魂工程师的最大安慰和奖赏。退休后,

   他还在成都市率先创办新兴应用外语研究所。这一集口笔译和速成外语培训为一体的科研所成绩显著,

   曾受到省委组织部、省内作家、诗人以及学生家长的高度赞赏。1994秋年他因赴美探亲和讲学一年,

   才不得不中断这项科研计划。目前,他虽已年过古稀,没有科研项目的资助,也未享受政府的特殊津

   贴,他却淡薄名利,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孤军奋战”,埋头著书立说。一些热心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成了他的“志愿军”,协助他整理著作,为他输入电脑,储存了不少极为实用的教材和专著。他一心

   想在有生之年,为中外文化交流多做贡献。黄教授先后花了近二十年功夫,简写和翻译的(汉英双语)

  《红楼梦》精简本凝结了他毕生的心血,经过反复修改,数易其稿,衝破层层难关,2008年4月终于由

   北京外研社出版发行。荣誉接踵而来,美国和英国名人传记中心纷纷将他列入世界名人录,他先后两

   次访美,在美讲学期间,有的美国友人劝他留在美国工作,愿给以优厚的待遇,却被他婉谢。“月是

   故乡明”,正是著名文学翻译家黄新渠教授访美载誉归来后的深切感受。    

                           

       黄教授不顾年高体弱,2008年秋又在互联网上开了自己的博客。为了普及和提高英语,他还开辟

   了“短、平、快学好英语”专栏,颇受欢迎和爱戴。今天国内能用汉英双语写诗和写作的人,并不多

   见。谁能不为这位二等伤残军人坎坷不平的一生所感动呢?2009年初出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中国

   古典诗词精华选萃》(汉英对照本),为建国60周年献礼。他在电脑里储存的《黄新渠50年英语教学

   文集》仍“待字闺中”。《八十自吟》一诗,正是新渠先生对他坎坷不平而乐观向上的多彩人生的真

   实写照。  

                          

                             八     

           

                       人生八十本寻常,赤子童心晚节香。

                       余年不多当珍惜,奈何偏爱写文章。

                       痴情自古添烦恼,凡事何须频主张。

                       半生命途多舛挫,但求坦荡自芬芳。

                                注:舛挫意为舛错和挫折

 

          我衷心祝愿黄教授生命之树常青,生活的鲜花盛开怒放!

 

                 ( 本文原为《当代中国翻译家传记》初稿  2009年 8月3日增订

                 作者:龚雪萍,教授、成都市四川师大公共英语教学部主任。

                       为《当代中国翻译家传记》写的初稿。)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764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