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诗语该如何表达?
——不懂诗的庸才编辑能气死人
我即将出版一本新诗英译,概要如下:
中英叠翠,诗界首唱,《仰望星空——黄淮自律体新诗选英译》兼有俳句的禅意和《飞鸟集》的意蕴,是新格律诗领域中的第一部中英双语诗集。译者赵彦春精选出著名诗人黄淮先生21世纪以来创作的自律体新诗共180首,以高度对等的英语为每一首诗进行了诗学表征,形意俱妙,佳句连连,完美实现了中、英两种语言间诗词佳句的交融吟唱。于琐碎中蕴含哲理,于平淡中折射神奇。在品味诗词“格律之美”的同时,让人于简约的诗行间领悟到了宇宙的无限、体察到人生的递归。该书尽显双语诗词之风流,诗人必读,译者必读,学者必读。
可是,这本书的出版并不顺利,最后竟然到了我怒斥社长的地步。
出版者是国家一级出版社。如此级别的出版社,编辑理应严格,事实上也是很严格的。但是,严格不等于真有水平。他们大概是字字对照英语来“修改”的吧,结果美的东西竟被认真给糟蹋了。欲尽职而失职,真是有点讽刺的意味了。他们竟然自作主张,改了译文也不做标注。自信有时真是源于无知!分社长也认为我有失误的地方,竟告诉我校稿的有三人,其中有北大的博后。我就纳闷了。有这种水平的博后吗?我最后审读时,竟然发现好多擅自更改而不作标明的地方,实在忍不住了,于是打电话把社长骂了一通,说:没有我的同意绝对不能改动。宁可不出版,也不能放任一处谬误。
诗歌是受韵律、意象等因素制约的。诗意的表达主要靠词项的组合而产生的组合函数,由此而产生形意张力——这是诗性之所在。而翻译则是以另一表征体系表征原诗的构成和意义,所译的不是文字而是文字所表征的东西,或者说翻译是因译语之宜来表达同样的意义空间。如果编辑或者所谓的博后不知道相关理论,也应该有相应的感知吧。可是,他们恰恰就欠缺这些东西而显得过于自信了。
比如,译诗中有几处“oft”,他们不是改为“often”就是改为“of”,这不是韵律失和便是语法不当了;不问语义关系,将“welcoming”改为“welcomed”,将“losing”改为“lost”,可谓是局限于中学语法而又习之不精;将“while they may”改为“as they may”,全自然不知虚词之妙用。这样不告知译者的乱改竟多达近百处,其结果,语义缺失、句子错乱,音律不齐,更不用说形意张力的崩解了。
有的改成这样了(印刷的那部分是编辑改过的,手写体是我让学生对照原文抄下来的):
真气死人了!如果我粗心,这样的错误就印出来了。这不是坏我名声吗?
作为编辑,人文学科的素养一定要有,英语水平也一定要跟上。如果水平达不到,改动译稿时一定得与译者商量,至少改动的地方要做出明确标注,以便译者自己定夺。
此次校稿,深感我们的教育一定出了问题。把知识教死了,培养出来的人才不是真才而是庸才,知识僵化而又超自信。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