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中西交流网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764

[转载]“用英语讲中国故事”成翻译教学新课题

$
0
0

              用英语讲中国故事成翻译教学新课题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句俗语该怎么翻译成英语?不少外语系的学生会翻译成比所罗门(古代以色列最具智慧的国王)还聪明,但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翻译系教授、上海翻译家协会副会长张春柏认为,如此翻译实际上完全遮蔽了原文背后的文化语境。

张春柏在一场学术报告会上感慨,如今的外语系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熟悉程度已然超过了本国文化。是时候教学生怎么用英语讲中国故事了。他认为,当中国英语已成为一种英语变体,准确妥帖地用英语表述中国文化背景的故事,增进文化间交流,已成为摆在英语教学面前的一道新课题。以下分享近期文汇报作者黄纯一的观点。

有时音译直译更理想

有学者观察到,近来许多学校或企业都纷纷对译名进行了更改:原本的英文单词成了拼音。张春柏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文化影响力也随之增大。体现在语言的翻译上,则是音译、直译的增多。

翻译时是尊重原文还是顺从读者?在翻译史上,学界对这个话题一直争论不休。事实上,相对弱势的文化在输出时,出于受众群体的考虑,往往对原文作功能性意译。然而,要让本国的文化走出去,迁就读者只是权宜之计。莫言作品的译者葛浩文正因意译太多而备受争议。张春柏认为,意译难免损害原文所传递的文化内涵,例如饺子、馄饨、汤圆,在英语中都是dumpling,若要准确表达,音译、直译最理想。

音译、直译并不简单,它要求译者自身必须充分了解原文上下语境、文化背景。现在不少外语系学生还做不到。张春柏说,有一次他让学生翻译一篇中 国教授自传,结果工农兵这个词难住了所有人。英语学了许多年,却不能用它讲述本国古代、当代文化。他认为,中国英语已成为英语教学的新课题。

中国英语旨在双向沟通

前几日,大妈土豪等热词或被《牛津词典》收录的消息引发一片热议。在张春柏看来,这确实标志着中国英语走出去

1980年学者提出中国英语这个概念后,它就作为一种正面描述替代了带有贬义的中式英语,指的是中国人在本国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的、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变体。

中国英语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篇4个层面,其中只有词汇是具有语言教学意义的。张春柏认为,中国英语中的词汇在表达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今中国政治、经济及社会形态等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大妈土豪农民工这些词汇,可能成为西方了解中国社会的一扇窗户。

张春柏说,“Dama”是华尔街日报首先使用的,而作为本土的语言学习者,如何主动翻译、创造中国英语的词汇,乃至准确妥帖地翻译中国文化背景的作品,是语言文化双向沟通的重要一环。在他主编的中小学《牛津英语》教材中,已加入一定比例的中国英语,包括曹冲称象的故事、各类传统节日等。类似的情形也将出现在大学四、六级英语考试中。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764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