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湘与柳无忌
朱湘(1904~1933),1920年入清华大学,是二十年代清华园的四个学生诗人之一,与饶孟侃(字子离)、孙大雨(字子潜)和杨世恩(字子惠)并称为“清华四子”,后来与其他三子成为了中国现代诗坛上的重要诗人。在校期间,他的艺术天分已经崭露出来,当时就是清华校园的文学名人。
柳无忌(1907--2002),柳亚子的长子。1927年清华大学毕业,后去美国留学,在耶鲁大学获英国文学博士学位,又赴欧洲深造。1932年回国后,历任天津南开大学、长沙临时大学教授。1946年应聘到美国讲学,此后定居美国任教。他学贯中西,在国内讲授西方文学,到美国讲授中国文学,为中西文学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被公认是中西比较文学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朱湘与柳无忌同为闻一多、梁实秋等人所组织的清华文学社的成员。
1927年8月,朱湘与柳无忌结伴乘船前往美国留学。同年9月,到达威斯康辛州苹果镇上的劳伦斯大学。他俩在校外合租一间民房,实行“三同”,即同房、同床、同桌。柳无忌在一篇文章里这样写道:“那时,我们同床同卧,是否异梦就不得而知了,所能知道的是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好梦,要在文学方面作最大的努力和贡献。”
二人留学后,朱湘因“西人鄙视我们华族”,极大地伤害了他的民族自尊心,愤然两度转学,先是离开了劳伦斯大学前往芝加哥大学就读,后又前往俄亥俄大学学习。原计划取得博士学位后回国,结果连学士学位也未获得,就提前3年,于1929年9月回国,应聘到新建的国立安徽大学,担任英文文学系主任。此间,柳无忌留在了美国,完成了学业,获得了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天津南开大学任教。
因社会环境和孤傲的性格等因素,朱湘于1932年离开了安徽大学。他一直找不到职业,在长沙、上海、北京等地辗转漂泊后,来到天津,跑到南开大学,求助于柳无忌,希望能谋得一个教职。柳无忌尽力为他寻找关系,但没有结果。
由于长期失业、生活困难、文路受阻、精神颓伤,1933年12月5日清晨,被鲁迅先生称为“中国的济慈”的朱湘,在乘船从上海前往南京的途中,投江自杀。朱湘死后,其妻霓君出家为尼,其子小沅、其女小冬流落街头。柳无忌在前往悼念亡友之时,同闻一多一起将小沅和小冬安置在南京的孤儿院。
事隔多年后的1987年,出版了由柳无忌、罗念生等人整理编辑的朱湘书信集《海外寄霓君》,得稿费1000元,柳无忌将这笔稿费送给了朱湘的长孙朱细林,以解其生活之需。
学者文彦先生长期从事朱湘研究,每当他向柳无忌先生请教有关朱湘的生活细节时,柳无忌先生总是详细地予以回复。当时,远在美国的柳无忌先生源源不断地把他所保留的有关朱湘的资料,甚至把朱湘的长孙朱细林在海外发表的有关祖父的文章,也从美国邮寄给文彦先生。
柳无忌是南社创办人柳亚子先生的公子,2002年病逝于美国。从他与朱湘的交往、朱湘死后他对其后人的照顾、以及他生前保留有关朱湘的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俩的友谊是多么深厚(袁鹤群)
原载《安庆日报》 2008-6-1
来源:清华大学新闻网
(http://news.tsinghua.edu.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