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中西交流网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764

数风流人物 -- 许孟雄

$
0
0
 

一挥而就,文不加点

——记翻译家许孟雄教授

张培基

  近闻福建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正在搞一个项目,专门研究闽籍翻译家,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学术活动,深表支持。同时也勾起了我对一系列往事的回忆,其中之一就是关于已故著名闽籍翻译家、英语教育家许孟雄先生的生平和业绩。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我是 1949 年秋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许先生的。当年我中断在美国的学习,毅然决定回国,九月间到达香港,因广州尚未解放,就于十月初从香港乘英商轮船“湖北号”北上直赴天津。特等舱内有大资本家刘鸿生等人。我睡二等舱一个上铺,下铺是一位衣着朴素、商人模样的中年人,说话带有浓重的福州口音,原来是同乡。后来从交谈中得悉他是我国驻马来亚和印度使馆的外交官,冲破重重阻挠,绕道越南,才到达香港,与北京外交部王炳南同志取得联系后,拟回国投身建设祖国的行列。在旅途中我发现这位坦诚直率、平易近人的外交官原来是一位阅历丰富、学贯中西的学者。我们殊途同归,萍水相逢,一见如故,从此我有幸和他有了交往,视之为良师益友。他就是许孟雄。
  许孟雄先生祖籍福州,1903 年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生父孟琇棠,前清举人,是著名书画家,曾任广东英德县县长、海军耆宿陈绍宽的秘书和旧时上海江南造船厂的秘书长。许孟雄的舅父没有孩子,因此许幼时过继给舅父,改姓"许"。许孟雄 1922 年毕业于福州格致中学,1929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英语系,为该系首届毕业生。毕业后赴东北在东北大学任教。他同情革命,在东北期间,与东北抗日联军领导人之一冯仲云有紧密联系,积极掩护抗日斗争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冯先后任北京图书馆馆长和水利部部长,五十年代曾到许的寓所拜访。1931 年,日军占领东北,许即南下,到南京中央政治学校任教。1938年,抗战爆发后,他只身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以党外人士身份参加由周恩来直接领导的、王炳南具体负责的对外宣传小组工作,与王朝夕相处。在同一小组工作的还有王的妻子王安娜、毕朔望等人。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许孟雄首次把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等多篇著作译成英文,同时还翻译了大量有关抗战的文章,陆续在国外刊物上发表,让海外人士更好地了解中国共产党及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当时美国著名记者兼作家斯诺看了他的译作,曾对他的精湛译艺大加赞赏。武汉沦陷后,他到重庆中央大学等学校任英语老师,深受当地学子欢迎,名噪一时。四十年代后期,他任中国驻马来亚吉隆坡总领事期间,为争取当地华人利益不断向英国人交涉,赢得华人普遍称赞。他曾被推选为马来亚华人工会第一任会长,与当时任马来亚巫统青年组织负责人的李光耀交往甚密。建国初期,李来华时曾通过我国外交部亲自拜访过许孟雄。
  许孟雄1949 秋回到北京后,先后任北京外国语学院(今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英语教授,一面教书,一面翻译。他是国内为数不多真正精通英语的学者之一。他能不假思索地写下流畅纯正的英文,一挥而就,文不加点,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对英语不仅能娴熟应用,还能灵活讲解。难能可贵的是:他把英语语法教活了。他凭借深厚的英语造诣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摆脱传统语法的窠臼,独辟蹊径,自成体系,从形形色色的语言现象中总结出一套规律性的东西,针对中国人学英语时常遇到的各种难点,作深入浅出、立竿见影的解答。学生普遍认为,听他讲英语时态变化、介词、冠词、惯用法等拦路虎时,人人豁然开窍,茅塞顿开,感到是一种享受。学生们特别欣赏许先生教翻译课时全部由他自己动手写的精彩译文和讲评稿 (Translation Follow-up)。然而"树大招风,名大招忌",这一切却招致北京外国语学院内个别同事的忌妒和排挤,最后他不得不愤然离职,转到中国人民大学去任教。
  在北京外国语学院任教期间,许孟雄在业余时间先后把两部我国现代长篇小说译成英文: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和茅盾的《子夜》。前者 20 余万字,他于 1954 年 5 月开始动笔翻译,只用了四个多月时间就向出版社交了稿。后者约 25 万字,许于1956 年动笔翻译,按合同需一年完成,他却提前五个月就交了稿。其速度之快,不能不令人赞叹。两书的英文版(The Hurricane和Midnight )问世后,在国外引起很大反响,读者纷纷对小说的内容和翻译质量给予很高的评价。后来两书的英文版在1979 年和 1981年又两次重印发行,不难看出其魅力所在。此外,他还把小说《山间铃响马帮来》以及许多中国电影剧本译成英文,向国外介绍,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许孟雄的译作语言地道,流畅自然,富于表现力,不仅忠实于原文,而且又特别注意语篇神韵的再创造,力求保持原文的信息和体现原文的功能。现不妨看看《暴风骤雨》第一章中关于马车夫老孙头的若干译例:

  " 过了西门桥,赶车的挥动大鞭,鞭梢卷起又甩直,甩直又卷起,发出枪响似的啸声来。"Leaving West Gate Bridge behind, the carter began cracking his whip, which coiled up and lashed out.译文遣词简明,用字洗练,其中 cracking his whip 的意思是 "把鞭子在空中抽得劈啪作响"(to crack 是拟声词),只三个字就概括了原文用一大串文字所表达的意思:"挥动大鞭"和 "发出枪响似的啸声来"。同样传神达意的是 coiled up and lashed out, 也寥寥数字把原意表达得一清二楚。

  "跑了一程,辕马遍身冒汗,喷着鼻子,走得慢一些,赶车的就咕噜起来:'才跑上几步,就累着你了?要吃,你尽拣好的,谷草、稗草还不乐意吃,要吃豆饼、高粱。干活你就不行了?瞅着吧,不给你一顿好揍,我也不算赶好车的老孙啦。'" After covering a few steps, the perspiring team snorted and began to slow down."So you're tired after a few steps," grumbled the carter. "When you eat, you must have the best of food --- soya bean cake and kaoliiang, not satisfied with hay or weeds. But when it comes to work, you jib. I'll give you a good hiding, sure as I'm a good carter ." 老孙头的唠叨,把他这个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译文也体现了同样的功能。"你尽拣好的"如按字面译为 You must have good food 就不如 You must have the best of food 生动醒豁。"干活你就不行了"如按字面译为 When you work, you're no good 就不如 When it comes to work, you jib 可取,不仅因为 When it comes to 是符合习惯用法的地道英语,并且 jib 是马车夫用语,指马"停止不肯前进"。最能表达老孙头身份的是最后一句粗鲁的话:"不给你一顿好揍,我也不算赶好车的老孙头。"译文 I'll give you a good hiding, sure as I'm a good carter也充分体现了这种功能,其中sure as或as sure as是习惯用语,作"和 ...... 同样千真万确"解。

  " 一个年纪挺小的小王,这时插嘴说:
  ' 你老伴多大岁数?'
  老孙头说:
  '四十九。'
  小王笑笑说:
  '那不用着忙,还会生的。八十八,还能结瓜呀。'"
  " 'How old is your wife?' chimed in a young man whom everybody called Little Wang.
  'Forty-nine.'
  'Then there's no hurry, ' Wang pursued with a grin. 'She will yet bless you with offspring. Eighty-eight, not too late.' " 俗话 "八十八,还能结瓜"的译文声韵入耳,刻意求工。
  " '......咱如今是吃不大饱,也饿不大着,这不就得了呗?吁吁,看你走到哪去呀?"他吆喝着牲口。 "... We may not have plenty to eat yet, but we're not starving either. We're pulling through all right, aren't we? Whoa, whoa! Where are you heading, you fools?" He was chiding his horses again. 译者很善于处理人物对话的英译。"这不就得了呗?"不易英译,译者考虑上下文整体,匠心独运,把它译为W're pulling through all right, aren't we?和原意铢两悉称,恰到好处。又,译者把"吁吁,看你走到哪去呀?"译为Whoa, whoa! Where are you heading, you fools? 其中 you fools 是增益成分,有助于加强原意和再现老孙头赶牲口时的一付神态。
  五十年代中叶,许孟雄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期间被错划为 "右派",不久便失去了人身自由,从而离开了讲台和译苑。但在艰难漫长的岁月里,他随遇而安,没有悲观失望,开朗、豁达的个性使他对自己选择的生活道路充满了信心。八十年代初,他的冤案终于得到彻底平反,又精神抖擞地恢复了中断二十多年的教学和翻译工作。"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在以后的十多年里,他虽已年届耄耋,仍兢兢业业地工作,宝刀不老,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才华和智慧。虽然教学工作繁重,他仍继续有不少译作问世,如英译《中国童话选》和中国电影剧本等译稿,共达数百万字,先后编写出《新四会英汉词典》、《英语难题研究一千则》等书,并担任《英语世界》杂志顾问和全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自1984 年起,他曾连续九年在 《英语世界》杂志上开辟《答问》专栏,为国内外读者解释疑难,有问必答,成为该刊物的一大特点。
  许先生身上有许多中国读书人的传统优良品质。他热爱祖国、热爱教育。自清华大学毕业后,他除了当过几年外交官外,其余五、六十年都在各高等学府执教。他教过成千上万的学生,桃李满天下。他们都把许先生看作引以自豪的良师,毕业多年后仍对他念念不忘,有的已定居海外,有机会回来时仍不忘前来拜见恩师。作为一名英语教育家,他始终充满敬业精神,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热爱学生,尤其愿意和青年人接触,恨不得把所有知识都一下子传授给他们。他生性淡泊,甘为人梯,默默奉献,从不作自我吹嘘。八十年代中,在美国的兄妹曾动员他移居国外,他却一一拒绝。他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理应和全国同胞同呼吸共命运,为祖国多作贡献。许先生的另一特点是襟怀坦白,刚正不阿,内心有什么想法,往往情不自禁地溢于言表,对一切弊病或看不惯的事物,他总是直言不讳。这是他的优点和可爱所在,但或许也就是他生前迭遭磨难的原因。
  翻译家许孟雄教授于1994 年 8 月去世,享年九十一岁。他生前坎坷,身后冷落。或许不少年青人对他还知之甚少,为此特书数语,以志缅怀。

  2000 年 12 月 25 日

(原载《中国翻译》2001年3期,张培基。略有修改)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764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