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中西交流网的博客
Viewing all 576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转载]英国“任性”,怎敢大开“裸体餐厅”?(组图)

$
0
0
      很多出奇的行为,都被勾勒出“现代”或者“脱俗”的嘴脸,似乎只有这还有,每个地方都变成“行为圣地”了。比如,日本人明目张胆地捕杀鲸鱼,比如,印度人压根儿不见厕所,女人们随地大小便;再比如,墨西哥与哥伦比亚制服不了毒品,那位被拘捕的毒品头头儿反倒从监狱里逃脱出去……莫非只有行为怪异,才可能呈现公众认可的“举世不同”等姿态吗?下图:伦敦城里的繁华风情。)

      显然,远在西欧的大英帝国,又闹出了类似的一幕,原来,号称“绅士风度”的英国食客们,竟然弄出惊人的奇招,那就是无论贵贱、不管男女,只要跑到特设的餐厅来吃饭,个个儿地毫无条件的“光屁股”,而且,英国人还取了一个毫不脸红的称谓,您落座的地方,正式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裸体餐厅”。想想看,既不是洗澡,又不是裸游,非得脱得干干净净,可怎么张嘴吃饭呢?那些以尊贵自居的伦敦市民们,就这么好意思吗?
      别说欧美了,就连中国人都远远地目睹这一条“特大新闻”了。据说,英国一家《每日邮报》跳出来喊话:当地餐饮集团“棒棒糖”,今年夏天将在伦敦开设全英第一家“裸体餐厅”,背后的潜台词似乎非常绅士,他们觉得,应该让每一位好意思光临的顾客,光着屁股体验一回,“最原始”的餐饮生活。招人费解的是,一贯稳重、老道的英国人居然立刻上钩了,目前,那家即将开业的“裸体餐厅”,已经网罗到上万份“预约贵客”了。
      传来的新闻号称,那家“裸体餐厅”将于2016年6月在伦敦开业,名号自然与众不同,叫做餐“Bunyadi”。什么意思呢?印度语翻译为“原始、自然”的意思。尽管“ 裸体餐厅”有失身份,不过,“棒棒糖”始创人却希望,“裸体用餐”让每位嘉宾捞取到彻底解放的快乐。那家饭店又叫“盘古般的世界”,一定要把人们从电话、电灯和现代服装当中解放出来。看来,英国人的“光屁股吃饭”又叫不是针头线脑的小事儿了,足以带动欧洲人打开“创世纪”的大门。有趣的是,综艺深沉而文雅著称于世的英国人,一下子被“裸体餐厅”给架上了脸皮厚的“第一大舞台”。(下图:英国人的裸体时尚。)



      据报道,这家餐厅每晚只能接待42位顾客,将近1.5万人的预订,肯定能叫餐厅第一年不愁生意,甚至会“晚晚爆满”。难怪餐厅老板非常兴奋,他以为:“裸露皮肤吃饭,也是一种很特别的体验。”
      说到吃喝,那家饭店未必高超到哪里去,有趣的是,那些预定佳肴的食客们,究竟该怎么入席呢?餐厅表示:预设的“裸露区”座位,会在每一位客人在“更衣室”里拿到一件长袍,自己的衣物则放入储物柜内。“裸露区”规定,每一位男女老少的客人,尽可以脱下长袍,光着身子用餐。餐厅所有职员和服务人员,都将变成毫无愧色的“裸体”。
      据说,“裸体餐厅”有格外的规矩,那就是,禁止顾客用餐期间,餐厅内外的人,拍照留影……想想看,英国商人几乎个个儿都是瓦特或者牛顿……当然,英国人的裸体时尚早就盛兴了很长时间,而且,其他国家也追随左右了。

 

[转载]英国游之——斯特拉福特古镇和莎士比亚

$
0
0


1 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古镇!更因为她孕育了永远的莎士比亚。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这栋楼前拍照的人特别多,一问——原来是哈佛大学创始人的祖屋。

14 保存得很好。

 



15

 


 


16

 



17 来到莎士比亚故居。


18

 

 


19 当时能有这么一栋房,应该是比较富裕的。



20 花园也不小。

 



21

 

 


22 解说的,一色古装。莎士比亚就出生在这张床上。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庭院里按当时原貌表演《罗米欧与朱丽叶》。据说用古英语发音,抑扬顿挫,听不懂,但感觉十分优美!

31罗米欧有点憨!朱丽叶有点老!哈哈哈哈!


 

[转载]英国隆重庆祝莎士比亚诞辰400周年

$
0
0
英国隆重庆祝莎士比亚诞辰400周年

来源:中国新闻网 


    在中国被尊称为“沙翁”的英国喜剧、文学大师威廉·莎士比亚

  今年的4月23日是世界级大文豪莎士比亚诞辰400周年的日子。莎士比亚是最令英国人感到骄傲的标志性人物之一,他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在欧洲文学史上也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他曾被马克思誉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还被称为“英国为世界贡献的大礼”。

   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的纪念活动前日在其故乡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揭幕,在当地的皇家沙士比亚剧院,一众明星踏上台板,演绎多部莎剧的知名场景,向莎翁致敬。惊喜的一幕来自王储查理斯,他突然亮相舞台,公开演绎《王子复仇记》的“该生存还是毁灭”(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的名句。

   据香港《明报》4月25日报道,查理斯亮相舞台前,一众演艺明星等正在做幽默趣剧,讨论《王子复仇记》中哈姆雷特王子的标志台词应该如何演绎。

   这时查理斯突然走出来插口问道:“我可以说句话吗?”然后他戏剧性地停顿了一下,把这句台词说出:“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查理斯据报在前一晚与伊恩麦基伦秘密排练过。

A host of actors, including Dame Judi Dench, David Tennant, Benedict Cumberbatch and Sir Ian McKellen, debated how to deliver the 'To be or not to be' line during the gala at the Royal Shakespeare Theatre in Stratford-upon-Avon

   英国演员不少都是演莎剧出身,在这项名为Shakespeare Live的活动中,明星们还演绎了《仲夏夜之梦》、《亨利五世》、《李尔王》和《马克白》等名剧选段。

Prince Charles shares a joke with Dame Judi Dench and David Suchet backstage following the performance of Shakespeare Live! from the Royal Shakespeare Theatre
查理斯在搞笑结束后和在场的所有的明星大腕们一一握手问候。

   身为皇家莎士比亚公司主席的查理斯在连场纪念活动中出力甚巨,他甚至趁母亲英女王90大寿之际,引用和改编另一莎剧《亨利八世》中主教为伊利沙白公主祝福的对白。莎士比亚的忌辰定于每年4月23日。


  为纪念莎翁诞辰450周年,自年初开始,一系列庆祝活动就在英国各地依次铺开。3月17日—23日被定为“莎士比亚周”,各地集中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在莎翁的家乡斯特拉特福德,今年全年都将举办各式各样的活动,以纪念他为人类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4月26日和27日是周末,斯特拉特福德将举办盛大的纪念活动,包括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特别演出。在首都伦敦,著名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正在举办莎士比亚生平展。4月23日莎翁诞辰日当天,为期两年的《哈姆雷特》世界巡演即将开始,首演就在坐落于泰晤士河南岸的古老的莎士比亚环球剧院。此外,为迎接莎翁诞辰,英国的易捷航空公司在其所属的一架空客A319客机机身上,喷上了大幅的莎翁头像以示敬意。该公司还出资在伦敦、曼彻斯特、爱丁堡、布里斯托尔等各英国主要城市的机场举办免费的莎翁戏剧表演活动。

  莎士比亚本来就是英国旅游业一个永恒的卖点,有关他的活动几乎年年都有。譬如2012年的伦敦奥运前夕,英国就举行了一系列与莎士比亚相关的活动,包括在伦敦举办为期6周的多语种莎士比亚戏剧节。活动方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演出公司和表演团队,在莎士比亚环球剧院以不同语言轮番上演莎翁名作,借这位享誉国际的大文豪的影响力来为奥运会烘托气氛。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纪念活动更是今年英国旅游业吸引全球游客的亮点之一。

  为实地感受莎翁故乡纪念活动的气氛,记者特地驱车前往英格兰沃威克郡南部的斯特拉特福德小镇。小镇坐落在伦敦西北170公里处,就在风景如画的埃文河畔。莎翁故居是一栋带阁楼的两层木石结构乡村农舍,位于镇内亨利街的北侧。记者与一位来自苏格兰爱丁堡的老先生攀谈,他刚刚参观完故居,坐在街边花坛旁休息。他告诉记者,在英国人的心目中,莎士比亚是国家的骄傲,是最令他们自豪的人物。在故居前,记者帮两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拍下了合影。她们是英国皇家戏剧艺术学院一年级的学生,利用复活节假期乘火车专程前来拜谒“英国戏剧之父”。

  查阅莎士比亚的相关资料时经常会碰到一个词:“巴德” (Bard),这是英文中的一个老词儿,意为“诗人”。莎士比亚当年成名后,人们称其为“那位埃文河畔的诗人”(The Bard of Avon)。后来,英国人干脆简称为“巴德”(The Bard),专门用以指称莎士比亚。这个别称实至名归,他的确算是英国名气最大的诗人了。

  1616年,“巴德”去世后被葬在其故乡斯特拉特福德镇的圣三一教堂,这也正是他出生时接受洗礼的地方。在他平实无华的墓碑上镌刻着这样的字句:“是朋友,看在上帝分上就别来动我的墓。保我安息,君可得天佑,扰我骨骸者,必遭天谴。”据说,这墓志铭是他生前亲自撰写的。

(本报伦敦4月21日电本报驻伦敦记者 戴军)

  【链接】

  莎士比亚生于1564年,病逝于1616年。他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是英国文学史上最具持久国际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一生共创作了38部剧作,154首十四行诗和两部长诗。他的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和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400年来,他的剧作被翻译成各国语言,改编成各种形式,在国际舞台上频繁展现。在这一点上,没有任何其他剧作家的作品能够望其项背。他的作品悲喜交融、雅俗共赏,许多词句脍炙人口,在英国语言文学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17世纪起,莎士比亚戏剧逐渐传出,对世界各国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人以古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王宙斯作比,誉之为“人类文学奥林帕斯山上的宙斯”。
(责任编辑:宋华成)


 

[转载]史上最搞笑的图片,下巴已笑掉~

$
0
0

1、神马路

神马,这是真的吗?

2、卧槽路

卧槽!是真的!!

3、尼玛街

尼玛!这也可以.....

4、这条路已经闻名中外了!

5、来爽街

或许这名字不文雅,知名度小了不少

6、黄泉路

这样的大学真的有人敢上吗...

7、求精路

又是大学...我不忍直视!

8、下面四个地名要连起来看....别怪村长太邪恶,笑点太低实在忍不住..

  • 吹箫巷

  • 炮房弄

  • 上床站...

9、搞基街

我很好奇有没有拉拉街..

10、太监弄

不得不佩服苏州人民神鬼莫测的想象力..

11、奶子房

一看这风格定然是首都作品

12、公主上路

喝了这碗酒,您就安心的上路吧...

13、荡失路

谁能告诉我怎么解释这俩字.

14、不见天

莫名有种阴森森的赶脚啊..

15、大悲巷

小编是断然不会住在这里的..

16、立马回头公交站

这一站需要跳窗下车...

17、啊,露窝罗路

这你大爷的是什么玩意!

18、撞上

这么赤裸裸的诅咒,也是醉了!

19、珠窝村

住在这里需要很大的勇气!!!

20、xx小学

吐槽无力...给跪了!

21.隆基大道

这条路本身没什么,英文注释给跪了..

22、罡门村

.....博大精深的汉语...

无言了,看完之后,只能总结为下面的路名...

如对这些奇葩的存在表示质疑,请参见下图第四条!!!


 

知之、好之、乐之三之论【一】——许渊冲

$
0
0

知之、好之、乐之三之论【一】

——再谈发挥译文语言优势

       发挥译文语言的优势, 是我在1981年《翻译通讯》第一期中提出来的。后来, 翁显良教授在《翻译通讯》1982年第一期中说道:“英译汉应该因汉语之宜,或分或合, 或伸或缩, 灵活处理, 充分发挥我们在运用本族语方面所固有的优势; 这样才有可能做到译文与原文二者艺术效果大致相同, 这样才是忠实于原作。又说:“原著的艺术性越高, 越要发挥汉语的优势。最后他说:“外国文学作品的汉译, 其成败关键, 在于得作者之志, 用汉语之长, 求近似之效。不得作者之志, 当然不可以自由; 不可自由而自由, 那是乱译。既得作者之志就不妨自由;可自由而不自由,一定会影响汉语优势的发挥, 得不到应有的艺术效果。汉译的技巧, 说到底, 无非是摆脱原文表层结构的束缚而自由运用汉语再创作的技巧。

       我完全同意翁显良的意见, 用他的话来说, 发挥译文语言的优势就是用汉语之长”,“自由运用汉语再创作的技巧。不过我觉得他谈译语的优势, 只谈到英译汉, 没有谈汉译英; 而我却认为发挥优势不是单行道, 而是双行线。于是, 我又在《翻译通讯》1982年第9期发表了一篇《扬长避短, 发挥译文优势》, 进一步说明了汉诗英译, 也应该发挥英诗音韵格律的优势。发挥优势的提法, 得到了翻译界的响应, 如《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83年第一期发表了劳陇的《怎样发挥译文的语言优势》,《外国语》1983年第三期又发表了魏培忠的《发挥译文语言的优势》, 魏培忠说:“这里所谈的发挥译文语言的优势, 是在忠实、通顺的基础上, 还要注重修辞, 使译文的语言更加规范化和艺术化。

      关于发挥译文优势, 也有不同的意见, 如董乐山在《翻译通讯》1985年第11期中说:“现在有一种说法, 叫做发挥汉语优势, 就不是一种科学的提法。我不懂什么叫汉语优势’, 如果是滥用中文成语, 什么南柯一梦黄梁美梦寅吃卯粮等等, 一部外国文学作品成了中文陈词滥调的堆砌, 这就不可取。至于什么风流女皇交上了桃花运也就更是等而下之了。中文成语要用得恰到好处才是。董乐山说他不懂什么叫汉语优势’, ”说来也怪, 我提出发挥译文语言的优势之前, 参考过董译的《第三帝国的兴亡》, 并且吸收了他的经验,才得出了这个结论。我读董译, 觉得它很有吸引力, 如《第三帝国的兴亡》译文第7页有一句魏玛共和国即将寿终正寝”, 但是一看原文, 却只是The W eim ar Repub was about to expire.这是董乐山文中所说的准确表达原文含意?不是, 因为西方根本没有 寿终正寝这个生活现实或传统, 原文自然不可能有这个含意。这是不必要地卖弄辞藻文采, 甚至添油加醋, 弄得不好反而有损原意?也不是, 因为译文的表达力显然强于原文。因为两种文化不同, 对同一个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如后面提到的搭凉棚”) 而文化历史悠久的表达方式往往胜于历史较短的表达方式。这是中文成语用得恰到好处?也许是的, 但董译中很多好的表达方式并不是成语, 406页上说: 对这个建议要么接受, 要么拉倒。这样看来, 董译的吸引力既不在于表达准确”, 也不在于卖弄文采”, 又不在于成语用得恰到好处”, 那到底在什么地方呢?我总结了一些董译的妙笔, 发现他和傅雷、朱生豪、杨必等一样, 都是发挥了译文语言的优势。发挥译文语言的优势就是扬长”, 扬长的另一面是避短。我发现董译的妙笔在扬长”, 而他的败笔却是没有避短。我国文化历史悠久, 词汇丰富, 表达力强, 这是中文的”; 但是我国语文没有关系代词, 关系从句不能象英文那样放在所修饰的词之后,而要放到词前, 因此关系从句不能太长, 这是汉语的。董译的败笔恰恰是没有避短”, 如《第三帝国的兴亡》199页上说:“你们同那个以促使陆军赖以存在的一切基础归于解体为宗旨的哲学有任何共同之处吗?”

      虽然董译没有避短”, 但他却能扬长”, 能发挥译文语言的优势, 为什么译者本人却不懂什么叫汉语优势’”? 我想这有两种可能: 一种可能是译者虽然富有感性经验, 却没有把自己的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上升为理论; 换句话说, 译者还处于自在的阶段, 没有达到自为的境界; 也就是培根在《谈读书》中所说的“expert”, 而不是“learned”。据王佐良的译文说:“练达之士虽然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 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 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换而言之, 译者是个重视微观的专家,而不是个具有宏观的学者。因此, 译者虽然能发挥译语的优势, 但因为那是不自觉的, 所以并不能利用这个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董文中说:“不是老王卖瓜, 我且举《第三帝国的兴亡》一书扉页上第二句引语为例, 那是德军总司令冯、勃劳希契元帅的话,他说, H it ler w as the fate of the Germ an peop le, 如果把它译成希特勒是德国人民的命运’, 我想也不能算错, 但是从中文看, 始终没有表达出那种所说在劫难逃’,‘命中注定的认命的意思, 所以反复推敲后来改成了希特勒是德国人民的劫数。这样原文的含意就充分表达出来了。如果只看一个单词,这里把“fate”译成劫数”, 不但是表达了原文的含意, 而且可以说是发挥了译语的优势; 但从全句看来, 说一个人是劫数就不通顺易懂了, 如果改成希特勒给德国人民带来了一场浩劫, 不是更充分表达原文的含意?那才可以算是见木又见林的译法。

      董文中把风流女皇等说成是陈词滥调”, 是滥用中文成语, 这也是一种见木不见林的说法, 因为一个词是不是陈词滥调, 要看它用在什么场合, 要看它的上下文是什么。如莎士比亚的《安东尼与克利奥佩特拉》第一幕第二场132行谈到“th is enchant ing queen”, 如果译成风流女皇”, 恐怕也不能算是陈词滥调吧。由此可见, 译者不能孤立地翻译一个单词,因为没有上下文, 就不可能有译文(No con tex t, notex t )。又如莎士比亚的《裘力斯、凯撒》第三幕第二场勃鲁托斯说:“Rom an s, coun t rym en, and lovers”,朱生豪的译文是:“各位罗马人, 各位亲爱的同胞们! ”孤立地看一个单词, “lovers”译成亲爱的几乎不能算错; 但在下文却有一句“W ho is here sovile that w ill no t love h is coun t ry?”结合上下文来看,“lovers”在这里就应该是指爱国者了。(此外,“各位后面的名词应该是单数, 朱译说各位亲爱的同胞们”, 不是规范化的汉语, 自然也没有发挥译文语言的优势。)董乐山说他不懂什么叫汉语优势’”, 还有一种可能是我的提法不妥。1982年中国法语教学研究会在西安召开翻译教学座谈会, 我在会上提出过发挥译语优势的问题, 当时也有在场人说不懂, 可见我用的词不算恰当。但是1985年暑假, 我参加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讲学团去丹东讲学, 又提出了发挥优势的问题, 听讲的有一百五十多位从全国各高等院校来的英语教师, 却没有一个人说是听不懂的。原因在哪里呢? 发挥译语优势到底是不是一种科学的提法?我回想起来, 在丹东讲学时我既讲了中文, 又讲了英文, 中文我说发挥译语优势”, 但英文并没有用什么advan tage superio rity 之类的词, 而是说“m ake fu ll u se of the good exp ression s of the tar2get language”, 再翻译为中文, 就成了充分利用译文语言好的表达方式。其实,“发挥就是充分利用”“优势主要是指好的表达方式”, 但是内容更抽象, 范围更广泛。这样说来,“发挥优势就是指用汉语之长”, 应该是比充分利用好的表达方式更科学的了。

      但董乐山说这不是一种科学的提法。我觉得他的说法也对, 也不对。因为狭义的科学是自然科学, 说发挥优势不合乎自然科学的规律, 也许不能算错; 我自己翻译论文集就取名为《翻译的艺术》, 可见我把文学翻译看成是一种艺术, 而不是一门科学, 但广义的科学却可以包括社会科学在内, 这种提法是不是合乎社会科学的规律? 就需要研究了。一般说来, 自然科学可以用机器翻译, 所以翻译也可以算是科学; 文学作品不能用机器翻译, 不像照相, 而像绘画, 所以翻译只能算是艺术。但从理论上说, 文学作品都是用最好的表达方式写出来的, 那么翻译时是不是也应该充分利用最好的译文表达方式呢?如果应该, 那就不能说发挥译文语言的优势是不科学的提法了。何况人的翻译有胜过计算机的地方, 正是因为人能充分发挥译文语言的优势。

      这个提法是不是合乎科学?我看主要应该通过实践来检验。其实, 关于翻译标准的各种提法都是译者实践的总结, 又反过来指导译者实践的。如果实践的结果得到读者欢迎, 就说明提法是正确的, 合乎科学的; 如果实践的结果相反, 那就说明提法不科学。前面已经用董译的例子, 说明即使他不自觉地运用了扬长的译法, 结果还是取得了成功; 但在他没有运用避短的译法时, 结果就是失败。现在再谈谈我自己实践的经验。

      在翻译一本文学作品时, 我要问自己三个问题:一、译文是不是忠实于原文?二、译文语言是不是通顺, 有没有避短? 三、有没有发挥译文语言的优势,有没有扬长”? 或者换句话说, 有没有充分利用译文语言好的表达方式?还可以改得更好点吗?下面就举司各特的历史小说《昆廷、杜沃德》第一章一句为例:

      The jou st s and tou rnam en t s, the en tertainm en t s and revels, w h ich each pet ty cou rt disp layed, invited to F rance every w andering  adventu rer; and it w as seldom that,w hen arrived there,he failed to emp loy h is rash cou rage, and headlong sp irit of enter rise, in act ion s fo r w h ich h is happ iernat ive coun t ry affo rded no f ree stage.

      这句初稿译成:“各个小朝廷都夸耀的比枪演武、饮酒作乐, 把每个胆大妄为的流浪汉都吸引到法兰西来了,很少有个流浪汉来后不能显示他鲁莽的勇气和轻率的冒险精神的, 而他更幸运的故乡却没有为这些活动提供自由的舞台。

      ”我先问自己第一个问题, 回答是译文忠实于原文; 再问自己第二个问题, 回答是译文的语言通顺,但问到自己第三个问题时, 就不敢回答说我已经发挥了译文语言的优势, 充分利用了译文语言好的表达方式, 以至不能改得更好了。于是我就进一步来修改译文, 寻找更好的表达方式, 反复推敲之后, 结果把这一句译成:

      “每个小朝廷都引以为荣的比枪演武、饮酒作乐, 使四海为家(或流浪江湖) 的亡命英雄闻风而来;难得有个好汉到了法兰西不能一显身手, 表现他的匹夫之勇和冒险精神的, 而他幸运的故国却没有提供这种英雄用武之地。我觉得引以为荣四海为家亡命英雄闻风而来好汉一显身手匹夫之勇英雄用武之地”, 都是比初稿更好的表达方式, 可以说是发挥了译文语言的优势, 自己读后觉得满意甚至颇为得意,有点读历史小说之感。读者也许会问: 这第三个问题可以不可以说是译文传达了原著历史小说的风格?我要回答说: 不是, 因为译文的初稿已经传达了原著的风格, 而定稿传达的却是我国历史小说的风格。正如董译《第三帝国的兴亡》把“exp ire”译成灭亡已经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风格, 而译成寿终正寝却是我国历史家的史笔, 是用了汉语之所长。

      孔子在《论语、雍也篇》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想这话可以应用到翻译上来,那就是说, 忠实的译文只能使读者知之”, 忠实而通顺的译文才能使读者好之”, 只有忠实通顺而又发挥了优势的译文才能使读者乐之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 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 回头蓦见(当作蓦然回首’) , 那人正(当作’) 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我想这话如果应用到翻译上来,第一境可以说是知之, 第二境是好之, 第三境是乐之境。乐之是翻译的最高境界, 是读者对译者的最高评价, 是翻译王国的桂冠。


 

知之、好之、乐之三之论【二】——许渊冲

$
0
0

知之、好之、乐之三之论【二】

——再谈发挥译文语言优势

 

我在《翻译的艺术》120页上说过:“翻译又可以说是两种文化的竞赛, 在竞赛中, 要争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看《第三帝国的兴亡》总的说来, 可以说是“青胜于蓝”的译作。也许有人会说:“寿终正寝”不过是“陈词滥调”而已。到底是“青胜于蓝”, 还是“陈词滥调”?这要取决于读者是“知之”,“好之”还是“乐之”。如果原作只能使原文读者“知之”, 而译作却能使译文读者“知之”而且“好之”; 或者原作能使读者“知之”、“好之”, 译文却能使读者“知之”、“乐之”, 那就都是“青胜于蓝”; 反之就是青不如蓝。如果原作和译作同样能使读者“知之”, 或者“好之”, 或者“乐之”, 那可以说是竞赛不分胜负, 但也可以说是“青胜于蓝”, 因为译作要取得和原作相等的效果, 困难要大得多。不管怎样, 在两种文化的竞赛中, 想要青胜于蓝, 一定要发挥译文语言的优势。

下面我想用前人的译例来说明我的论点。我在《翻译的艺术》34页引用鲁迅《死魂灵》中的一句译文:“当乞乞科夫渐近大门的时候, 就看见那主人穿着毛织的绿色常礼服, 站在阶台上, 搭凉棚似的用手遮在额上, 研究着逐渐近来的篷车。”总的说来, 这句译文是忠实通顺的,“搭凉棚”的译法可以说是发挥了译文的语言优势。因为俄文原文“ввидезонтика”直译是“遮阳伞似的”; 英译文用了“screen h is eyesf rom the sun”, 只译了“遮阳”, 而没有译出“伞”的形象; 法文可以译成m et t re la m ain en abat2jou r (把手像帽檐一样遮住眼睛) , 那就是用“帽檐”的形象来取代“阳伞”的形象; 鲁迅却是用“搭凉棚”的形象取代了“遮阳伞”的形象。在我看来, 鲁迅和法译都可以说是发挥了译文语言的优势。但是“研究”二字, 俄文原文是рассмотреть, 英译文是get a bet ter view , 汉译应该是“看清楚”, 译成“研究”, 就没有用汉语之长了。

鲁迅在《二心集、风马牛》一文中批评过赵景深把theM ilkyW ay 译成“牛奶路”, 如果译成“天河”或“银河”, 那就可以算是用汉语之长, 发挥了译文语言的优势。但是反过来说, 如果把“天河”或“银河”译成英文theM ilkyW ay, 是不是发挥了译语的优势呢?答案却不肯定。我曾读到美国译者Bynner 把顾况的“水晶帘卷近秋河”译成:

They have opened the cu rtain w ide, they are facing the R iver of Stars.

又把李商隐的“长河渐落晓星沉”译为:

And the R iver of Heaven slan t s and the morning stars are low.

如果把“天河”和“星河”都改译成the M ilkyW ay, 那读者只会看到现实主义的景色, 译文却减少了浪漫主义的诗情画意。这就是说,“天河”或“星河”和“theM ilkyW ay”表达的虽然是同一事物, 但由于两种文化传统不同, 我国文化中歌咏牛郎织女渡“银河”的诗词很多, 所以“天河”或“银河”可以引起富有美感的联想; 而希腊神话中只有宙斯大神的私生子吸了宙斯夫人的乳汁, 夫人一推使乳汁飞散天空成了银河的故事, 引起的联想富有戏剧性, 但却不如“天河”更有诗情画意。换句话说,“天河”这个表达方式优于“theM ilkyW ay”, 所以把后者译成前者是发挥译文语言的优势, 而把前者译成后者却不一定是。

再看上面提到的“搭凉棚”, 这是我国农民表达用手遮荫的形象说法, 如果按照俄文字面译成“遮阳伞似的”, 反而会使我国读者误以为手是放在头上, 而不是遮在额上, 所以“搭凉棚”也是用了汉语之长。现在, 我想再用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三幕二场中一段话的两种译文, 来进一步说明我的论点。

Full thirty times hath Phoebu s’ cart gone round

Neptune’s salt w ash, and Tellu s’ o rbed ground,

And th irty dozen moon s w ith bo rrow ed sheen

About the wo rld have t im es tw elve th irt ies been,

Since love our heart s and Hymen did our hands

Unite commutual in most sacred bands.

朱生豪译:

日轮已经盘绕三十春秋,

那茫茫海水和滚滚地球,

月亮吐耀着借来的晶光,

三百六十回向大地环航,

自从爱把我们缔结良姻,

亥门替我们证下了鸳盟。

卞之琳译:

金乌流转, 一转眼三十周年,

临照过几番沧海几度桑田,

三十打“玉兔”借来了一片清辉,

环绕过地球三百又六十来回,

还记得当时真个是两情缱绻,

承“月老”作合, 结下了金玉良缘。

朱生豪的译文可以说是达到了令人“好之”的第二境, 卞之琳的译文却达到了令人“乐之”的第三境。原文用了罗马神话中的太阳神、海神、土地神和希腊神话中的司婚神, 朱译除了把司婚神音译成“亥门”外, 其他的都采用了“浅译法”; 而卞译却用了“等译法”, 等化了中文的“金乌”、“玉兔”、“沧海”、“桑田”、“月老”, 这可以算是充分利用了译文语言中的好的表达方式, 发扬了译文的优势。有人也许会说:“金乌玉兔”、“沧海桑田”都是陈词滥调。不错, 这恰恰是卞之琳的用意, 他在《莎士比亚研究》创刊号11页上说:“我在译文里索性更把它庸俗化一点、中国旧曲化一点。”这就证明了我在前面提到的:“一个词是不是陈词滥调, 要看它用在什么场合。”这里又出现了一个翻译典故的问题。朱译主要用的是“避短”法, 卞译却用了“扬长”法。如果“扬长”法用得恰当, 自然更好, 否则, 我认为不如用“避短”法。尤其是翻译诗词的时候, 我觉得更要扬长避短,要更得其精而忘其粗。李商隐是用典出名的诗人, 他的《锦瑟》又是用典故最难懂的诗:“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首诗里用了几个典故:

一、《汉书、郊祀志》:“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 悲, 帝禁不止, 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二、《庄子》:“昔者庄周梦为蝴蝶, 栩栩然蝶也。”三、望帝名杜宇, 古蜀帝,死, 其魂化为鸟, 名为杜鹃。四、《博物志》:“南海外有鲛人, 水居如鱼, 不废绩织, 其眼泣则能出珠。”五、《长安志》:“蓝田山在长安县东南三十里, 其山产玉,亦名玉山。”

八行诗里用了五个典故, 如何翻译才好?美籍学者刘若愚教授采用了加注法, 我认为这最多只能使读者“知之”, 而不能使读者“好之”, 所以我用了浅译法:

Why shou ld the zither sad have fifty strings?

Each string, each st rain evoke bu t van ished

springs:

 sage daw n-dream ed to be a butterf ly;

 king poured out his heart in cuckoo’s cry

Moon lit pearls turn to tears in merman’s eyes

From  suburnt jade in  Blue Field  vapors  rise

Such feeling cannot be recalled again,

It seemed long- lost e’en when it was feltthen.

 

第一行的典故我译出了“悲”字,我认为这可以算是“得其精”;第二行的“一弦一柱”我用了双声词来译“思华年”也用了双声词,而把“华年”译为“春”

既合原意,又押了韵,用音美来补意美之不足,我觉得自己颇“好之”。第三行的

“庄生”我浅化为“哲人”,第四行的“望帝”又浅化为“君王”,如不加注,是

无法使读者“知之”的,更不用说“好之”了。第五行的“沧海”我译出了“鲛人”,“月明”和“珠”合译颇有诗意;第六行的“蓝田”直译,“日暖”译得和“月明”对称;颇有形美,但五、六两行译得并不对称,也不能使自己“好之”。第七、八行除译“惘然”用了双声词外,其他无善可陈。综观全诗译文,并不能使自己满意,原因何在呢?反复思考之后,我觉得是译文没有扬长避短,得其精而忘其粗。原诗第三行的“精”是迷梦,不是“庄生”,也不是“生”;第四行的“精”是化鹃,不是“望帝”,也不是“帝”;第五行的“精”是珠化泪,第六行的“精”是玉化烟,全诗的“精”是写“思华年”的悲哀与迷惘。这样思考之后,

我就大胆扬长避短,把三至六行改译如下:

Di m morning dream to be a butterfly;

Amorous heart poured out in cuckoo’s cry.

In moon lit pearls see tears in mermaid’seyes;

From sunburnt emerald let vapo r rise!

 

第三行原文“梦迷”二字是m的双声词,译文也用m双声,这是扬长;“庄生”、“望帝”、“沧海”、“蓝田”全都删了,这是避短。这样修改之后自己觉得比初稿更能突出“思华年”的悲感与迷惘之情。所以我认为扬长避短是文学翻译成败的关键,而要开创文学翻译的新局面,我看是应该发挥译文语言优势的。

最后,本刊今年4期45页比较了我对陶诗“心远地自偏”的两种英译。我想,。第二种如改成

Secluded heart-secluded place.可能更有音美,能使读者好之,甚至乐之


 

[转载]台湾基隆温家宝铜像揭幕画面

$
0
0
台湾基隆温家宝铜像揭幕画面


2016-04-27

    据台媒报道,基隆拥恒文创园区27日举行铜像揭幕,公布“台湾英雄”为温家宝。策展人林坤明说,虽然政治理念不同,但温家宝任内帮台湾创造很多就业机会,要给对方称赞。铜像温家宝手提1双鞋子寓意“和谐”,题字“维持两岸和平,扩大经贸交流”、“开放陆客观光,对台政策友善”。策展人九井广告总经理林坤明表示,台湾能容许不一样的声音,这是台湾最可贵的地方。

    林坤明说,温家宝曾说他最大心愿就是到台湾日月潭、阿里山,爬都要爬到台湾,今天不是在日月潭立碑,是在基隆台湾头为他立碑,只要是对台湾有爱、有贡献就是台湾英雄。图为铜像揭幕画面。

    林坤明说,选择温家宝,着重在和谐,“这才是我们最需要”,温家宝在任内帮台湾创造很多就业机会,带来很多外汇,虽然可能政治理念不同,但“我们要称赞对手”,盼借此让大家知道,台湾人性是最美,只要对台湾好,台湾人都会感恩。图为铜像揭幕画面。

    至于是否担心引发争议,林坤明表示,民众应该思考,“一个人对你这么好,开放这么多,为什么不认为是对你好,要感恩”,而台湾人最懂得感恩。图为恒文创园一景。


    附文一:温家宝获“美国工人最佳朋友奖”2012年03月06日





 

[转载]看图识唐诗(76)马戴·落日怅望

$
0
0


   

马戴·落日怅望(选自文东 著《当你读懂唐诗千首》律诗卷)

孤云与归鸟,飘忽孤云和归林鸟儿,

千里片时间。千里只用了片时之间。

念我何留滞,想起我为何如此留滞,

辞家久未还。离开家园长久未能还。

微阳下乔木,夕阳余辉洒落高大的树木,

远烧入秋山。日入秋山后远处火烧一般。

临水不敢照,临水却不敢照看自己身影,

恐惊平昔颜。因为怕容颜已比平时改变。

    思家伤老皆由景。首联写云、鸟千里片时达之景,次联抒自己长久未还家之情。三联写夕阳下树、落山之景,尾联抒自己感时伤老之情。唐代诗人尤其马戴多思乡,他们大都有两个故乡。对现实故乡魂牵梦绕,而心灵故乡,那个壮志得酬、功成名就之处,也苦苦追寻。遍寻不得,便对现实故乡更加眷恋。


 

[转载]看图识唐诗(77)李商隐·风雨

$
0
0

   


李商隐·风雨(选自文东 著《当你读懂唐诗千首》律诗卷)

凄凉宝剑篇,读宝剑篇却觉得自己前景凄凉,

羁泊欲穷年。我长期羁旅飘泊似要直到终年。

黄叶仍风雨,自身好像黄叶还遭风吹雨打,

青楼自管弦。别人高踞青楼只管享受管弦。

新知遭薄俗,纵有新交易遭薄俗所拆散,

旧好隔良缘。往昔旧友多因隔阂断良缘。

心断新丰酒,我心中已失掉喝新丰酒能改运的信心,

销愁又几千。为了销愁姑且再买酒不惜又破费几千。

 连遭打击觉孤凄。首联揭示虽有宝剑篇作者郭震的理想,却无郭震的际遇。次联承首联的“羁泊”,诉说自己凄凉的人生。唐朝末世,权奸当道,诗人不仅沦为幕僚,还陷入牛李党争,无端遭受毁谤,而权贵们只知夜夜笙歌。三联写被党争所裹挟,还使自己陷于孤立。尾联借买酒再表示生不逢时的愤慨。

 


 

[转载]低工资高物价的中国式悲剧

$
0
0

        是谁创造了低工资高物价的中国式悲

    中国式悲剧:

    香港中文教授郎咸平认为:中国改革开放造成的巨大奇迹之一,就是形成了西方国家高工资低物价,而中国则是低工资高物价的新的经济现象。


  由于把中国的低工资和高物价结合在一起,把美国的高工资和低物价结合在一起,这就使中美两国实际收入之间的差距,要远远高于货币收入之间的差距。在实际生活中,美国工人仍然能够独自一人养活一家子四、五口人,而中国工人夫妻俩一起没日没夜地干,养活一个孩子都困难,还时常还需要爷爷奶奶来接济。

  为什么中美两国工人货币工资之间的差距在缩小,而中国工人供养家庭的能力在下降?甚至下降到了夫妻二人做工养活一个孩子都困难的状况,这种状况不仅在中国,即使在世界工业发展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罕见现象。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现实呢,答案十分简单:中国财政。

  无论是美国的低物价,就是中国的高物价,都是中国财政运行的结果。这就是美国政府比中国人还要关心中国改革开放的根本原因。


  首先,就美国低物价来说。中国财政补贴一是通过出口退税的方式按商品发放;二是通过亏损补贴的方式对企业发放。

 

  其次,就中国高物价来说,则是中国实行高额税收和通货膨胀的结果。中国税收占消费品价格的比重竟然高达64%,而商品本身的比重只有36%,中国老百姓每购买100元的商品中就包含有64元的税收,超过商品本身近1.8倍。如此惊人的高额税收加到商品价格里面,自然会造成物价高高在上。



  如果灾难到此为止也就罢了,可是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讲,灾难还远远没有结束,中国老百姓同时还要承担因出口商品造成的巨大通货膨胀的损失。中国每出口1美元商品,国内就要按照汇率比大约1比7来增发7元人民币来平衡,目前中国外汇储备大约2.3万亿美元,国内由此增发的人民币超过16万亿元,相当于2008年3.4万亿市场货币流通量(M0)的近5倍,这些由出口结汇投放的巨额货币,全部以通货膨胀的方式转嫁到了老百姓头上,造成老百姓手中货币的大幅度贬值,物价自然会相应大幅度上涨。


  在此我们看到了一个让中国老百姓欲哭无泪的荒谬现象:中国出口商品越多,赚取外汇越多,老百姓就越倒霉。如果中国不出口商品,而是用于国内百姓生活,既能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又不会发生对外财政补贴;或者退一步来说,如果中国出口商品白白送给外国,不收取美元,国内也就不会增发人民币,货币也不会贬值,中国老百姓的损失也会小一些。可现在却是,生产的商品出口到了国外,由出口商品换取的美元也借给了国外,而把由此增发的人民币留在了国内市场上,变成了没有任何商品做基础的“纯粹废纸”。由于这些增发的“纯粹废纸”与现有货币一样流通,必然会造成现有货币大幅贬值和物价大幅上涨。结果就是中国老百姓不仅损失掉了出口商品那部分财富,连手里的货币财富都在遭受贬值损失。

 



  反观美国情况恰恰与中国相反,美国市场上的货币流向了中国,中国的商品流入了美国市场,由于市场上货币减少商品增加,必然导致物价下降,美国老百姓手里的钱便能购买更多商品。再加上流向中国的美元又通过中国购买美国国债的方式回流到了美国财政部,美国财政部可以用中国的这些钱来增加公共品的供给,能够进一步起到降低物价的作用,提高美国老百姓货币的购买力。


  如果是站在中美两国老百姓的立场上——而不是站在国家立场上——看待这个问题将更加清楚,中国老百姓生产的商品,被美国老百姓用美元买走了,美元被中国政府拿走了;美国老百姓得到了商品,中国政府得到了美元,而中国老百姓唯一得到的,就是手里现有货币的贬值。


  结果就是,美国给中国印发美元纸币,中国给老百姓印发人民币纸币;美国用这些纸币为美国老百姓换来了所需要的各种商品,中国则相反,用这些纸币从中国老百姓手里换走了所生产的各种商品。而形成这个财富魔方中最关键的环节,就是货币增发和商品增加之间的分离:新增加的商品流向了美国等西方国家,新增发的货币却留在了中国市场上,不断稀释着老百姓手里货币的购买力。

 


 

[转载]季羡林翻译实践偏向“语言派”

$
0
0

      季羡林先生是公认的翻译家,他通晓12种语言,翻译达400多万字,并于2006年获“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他没有对自己的译派、译论、译观加以定位,但比较翻译的语言派和文化派对其翻译的看法,可见其翻译观的偏向。

  翻译研究的文化派代表谢天振曾撰文称赞季羡林翻译实践作品多、质量高、促进中印交流,还赞赏其有“高超的翻译艺术”,“独特感悟和见解(深刻的翻译思想)”,肯定季羡林的翻译“文笔洒脱又漂亮”,“用规范流畅、符合原文要求的译文语言,曲传原文之妙”,同时,也重视和忠实于原文本及原文语言和文化信息。谢天振举出季羡林的多个译例,如《罗摩衍那》,说明他的翻译是“既能做到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又能保留原作(史诗)的风格”,坦言季羡林只有“零星”数篇短文论及翻译,其他“译论”散见于其译作前言或后记。

  简言之,季羡林译观之一是寻找和对待原文文本的认真,反对对转写或翻译的文本进行转译。其译观之二是反对“粗制滥造的翻译”,他说:“一篇文章,尤其是文学作品,倘若译成另一种文字,连叶也不能相似,当然更谈不到味了。”其译观之三是,翻译务必追求“理想化的境界”。季羡林承认《红楼梦》这样的文学巨著在任何人的译笔下都会有“信息的失落、增添或扭曲”,但还是不能不朝向最高翻译境界的努力:除了不能“转译、粗制滥造”,也不能用自己的“想像、诠释”取代原文的精神。如为了翻译古印度文学,季羡林学习了梵语,以及有助于此种翻译却“鲜为人知”的巴利文和吐火罗文。

  季羡林的译观之四是直译观。至少就文学翻译而言,季羡林认为“直译是压倒一切的原则”,“翻译文学之应直译,在今天已没有讨论之必要”。当然,这不是“死译”般的直译,而是在翻译实践中,可以酌情引进“欧化语法”,以促进汉语的“周密”化。季羡林译观之五是,要研究中国翻译史。他鼓励后学“认真总结、继承”中国几千年来的翻译史、事。正因他的推动,我国近三四十年来有不少相关的研究成果问世。

  那么,季羡林是翻译的语言派还是文化派?依笔者浅见,季羡林更接近语言派。他的翻译主张是忠实于原文(和严复的“信”吻合),神似于原文(和傅雷的“神似”相似),一言蔽之,就是语言派。

  最近论述季羡林翻译观的陈历明也是从语言派角度对其做出了评价。陈历明高度评价季羡林的外语才能、东方学造诣、翻译造诣、“广博学识”,对中国翻译事业、翻译人才培养和大学的翻译学科建设等作出的非常贡献,阐述了季羡林的翻译“认识论、方法论、目的论”思想。

陈历明认为,季羡林推崇“信、达、雅”,“信”是根本中的根本,因为倘若做不到“信”字,就远离了翻译的初衷,算不得翻译,“达、雅”也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所附丽”。“信”就是忠于原作,相应的“达、雅”则分别是忠实于读者和“文学语言”。前者就是狭义的、我们习以为常的忠实观,后面是广义的“忠实”,是“看重、尊重、偏向”的近义词。陈历明从翻译研究高度把季羡林对“信、达、雅”三字的论述定位为“体现作品、读者、语言三者的关系”的“本体论、目的论、方法论”,即以“信”为本体,以“达”为目的,以“雅”为方法。在季羡林这里,“信、达、雅”是有先后次序的“三位一体”。若没有本体论的“信”,目的论的“达”以及方法论的“雅”就无从谈起。据说季羡林有时为了求得最原本、最本真的原作以及翔实的史料而“不惜一切代价”。对于严复的三字标准,季羡林认为“自己是认真遵守的”。他对原文的忠实达到了罕见的高度。

  季羡林如何看待翻译中的变通?他承认,“不同门类的翻译”可有“不同的要求”,有的作品“能达意也行”;至于文学翻译,则“更应该允许不同的诠释和不同的表述”。但他又补充说,译者不能“随心所欲”地翻译,对于某些似译非译现象,季羡林认为是“不道德的行为”。笔者看来,季羡林在翻译观方面根本上是语言派,只是对文化派的合理成分有一定宽容和吸纳,以免走向极端。

  季羡林认为翻译促进文化交流,即他曾说的“拿来(西学东渐)、送去(东学西渐)”的活动。他把中国文化比喻成“河流”,不论“水满”、“水少”,“从未枯竭”,因为总有“新水注入”——规模最大的两次“注水”是古印度佛经的“水”和西方文学与科学的“水”。季羡林的文化“河流喻”足以说明其对翻译文化价值传播之重视。

  季羡林的翻译实践和翻译论述汲取众长,例如吸取了“模糊论、模糊数学、模糊语言学”的“模糊”概念而提出翻译的“模糊(艺术)论”,肯定了“模糊”的魅力。季羡林还借用诗歌、书法和绘画艺术的“神韵”概念,认为翻译有时要求“神韵”,不求言而求意,可以“得意忘言”。季羡林也吸收了翻译文化派的合理主张,认真对待政治、文化、习俗。但他的译观主要仍是坚守严复的“信、达、雅”三字标准。绝对求“信”,相对抵“达”,适当索“雅”。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语用翻译学:寓意言谈翻译研究”(12BYY017)中期成果)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

(本文刊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4月26日)

 

(以上下载于:http://www.cssn.cn/yyx/yyx_tpxw/201604/t20160427_2985344_1.shtml


 

秦大川英译:王博《劳心》

$
0
0
秦大川英译:王博《劳心》

劳心意发狂,
劳力气凋丧。
古国三千岁,
奴才造御床。

Some headworkers're out of their head

By Wang Bo
Tr. Qin Dachuan

Some headworkers're out of their head,
All the plebs work themselves to death.
For three thousand years in this land,
Flunkies've been building royal beds.


 

[转载]阎安作品选译:整理石头

$
0
0


                                                           诗人阎安与译者之一胡宗锋

整理石

  阎安

Sorting out the Stones

                       Translated by Hu Zongfeng and Robin Gilbank             

                          胡宗锋 罗宾·吉尔班克 译

见到过一个整理石头的人

一个人埋身在石头堆里 对着众人

一个人像公鸡一样 粗喉咙大嗓门

整天对着石头独自嚷嚷

头从山中取出来

从采石场一块块地运出来

I saw a man, the sorter of stones,

He buried himself in the piles of stones with his back to onlookers

Like a rooster with a rough and booming throat,

Bellowing at the stones all day long.

The stones were removed from the mountains

And carried from the quarry piece-by-piece 


 须一块块地进行整理

须让属于石头的整齐而磊落的节奏

高亢而端庄地显现出来

从而抹去它曾被铁杀伤的痕迹

一个因微微有些驼背而显得低沉的人

是全心全意整理石头的人

The stones must be sorted piece-by-piece

The stones neat and open and upright rhythm

Warrants them to be exhibited on high and with elegance

So as to wipe away the trace of the iron’s hurt

He looked a little stooped, being slightly crooked

He is a wholehearted stone sorter


一遍遍地 抚摸着

那些杀伤后重又整好的石头

我甚至亲眼目睹过他怎样

借助磊磊巨石之墙端详自己的影子

神情那样专注而满足

    仿佛是与一位失散多年的老友猝然相遇

Again and again he struck

Those sorted stones after they have been injured

I have even witnessed for myself how he

Observed his own shadow with the help of great stone walls

He looked conscientious and contented

As if he had bumped into a long-lost friend


见到过整理石头的人

一个乍看上去有点冷漠的人 一个囚徒般

把事物弄出不寻常的声响

而自己却安于缄默的人

一个把一块块石头垒起来

垒出交响曲一样宏大节奏的人

一个像石头一样具有执著气质

和精细纹理的人

见到过的整理石头的人

I saw a man, the sorter of stones,

Who on first sight appears a little cold, like a prisoner,

Producing unusual sounds from objects

But content with being silent himself

A man who piles up the stones piece-by-piece

And piles them into a great, rhythmical symphony

He is a man who shares the quality and

The refined texture of the stones

I saw a man, the sorter of stones,


我宁愿相信你也见过

甚至相信 某年某月某日

你曾是那个整理石头的人

你就是那个整理石头的人

I would rather believe that you too had seen him before

I even believed that some day, some month, some year,

You will be that sorter of stones

You are that sorter of stones.

 


 

他们不要 The language of sunshine

$
0
0





















The language of sunshine
Got fucked up with their Line.
It's a criminal mind
That wishes people blind.



文字发不出来,说是有非法字符,只有发照片了。

[转载]方英文作品选译:太阳语
                                  [转载]方英文作品选译:太阳语

[转载]方英文作品选译:太阳语


 

[转载](双语诗)静物

$
0
0
原文地址:(双语诗)静物作者:知不知斋主
  
                   photo by Zhibuzhizhaizhu


静物                               Still Life

香一炉,                     An incense burner;
茶一壶。                     A pot of tea.
春光斜入户,              As the spring sunlight slants in,
清风吹敝庐,              Going through my humble flat, the breeze
更殷勤,                     Cheerfully flips
为翻书。                     The pages for me. 

写于世界读书日                23rd April, 2016, the World Book Day


 

[转载]泉水:诗经中英今文对译音画(39)

$
0
0

诗经中英今文对译音画(39)


 

泉水

 

毖彼泉水,亦流于淇。

有怀于卫,靡日不思。

娈彼诸姬,聊与之谋。

出宿于泲,饮饯于祢。

 

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问我诸姑,遂及伯姊。

出宿于干,饮饯于言。

载脂载牵,还车言迈。

 

遄臻于卫,不瑕有害。

我思肥泉,兹之永叹。

思须与漕,我心悠悠。

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QUAN SHUI

Shi Jing (Book of Odes)

 

How the water bubbles up from that spring, And flows away to the Qi! 

My heart is in Wei; There is not a day I do not think of it. 

Admirable are those, my cousins; I will take counsel with them. 

When I came forth, I lodged in Ji, And we drank the cup of convoy at Ni. 

 

When a young lady goes [to be married], She leaves her parents and brothers; 

[But] I would ask for my aunts, And then for my elder sister. 

I will go forth and lodge in Gan, And we drink the cup of convoy at Yan. 

I will grease the axle and fix the pin, And the returning chariot will proceed. 

 

Quickly shall we arrive in Wei; But would not this be wrong? 

I think of the Feiquan, I am ever sighing about it. 

I think of Xu and Cao, Long, long, my heart dwells with them. 

Let me drive forth and travel there, To dissipate my sorrow.

 

 

[今译]

泉水汩汩流呀流,一直流到淇水头。

梦里几回回卫国,没有一日不思索。

同姓姑娘真美丽,愿找她们想主意。

出嫁赴卫宿在济,喝酒饯行却在祢。

 

姑娘长大要出嫁,远离父母兄弟家。

回家问候我诸姑,顺便走访大姊处。

出嫁赴卫宿在干,喝酒饯行却在言。

抹好车油上好轴,回转车头向卫走。

 

赶到卫国疾又快,大概不会有妨害。

我一想到那肥泉,不禁连声发长叹。

想到须邑和漕邑,我心忧郁不称意。

驾好车子去出游,姑且消除心中愁。

 

(江湖侠客吴仲湛 编辑)


 

[转载]北门:诗经中英今文对译音画(40)

$
0
0

诗经中英今文对译音画(40)

 

 

北门

出自北门,忧心殷殷。终窭且贫,莫知我艰。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王事适我,政事一埤益我。我入自外,室人交遍谪我。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遗我。我入自外,室人交遍摧我。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BEI MEN

Shi Jing (Book of Odes)

    I go out at the north gate, With my heart full of sorrow. Straitened am I and poor, And no one takes knowledge of my distress. So it is ! Heaven has done it; What then shall I say? 

 

    The king's business comes on me, And the affairs of our government in increasing measure. When I come home from abroad, The members of my family all emulously reproach me. So it is! Heaven has done it; What then shall I say? 

 

    The king's business is thrown on me, And the affairs of our government are left to me more and more. When I come home from abroad, The members of my family all emulously thrust at me. So it is! Heaven has done it; What then shall I say?

 

 

[今译]

我从北门出,忧心深重重。生活贫且窘,无人知我辛。唉,老天此安排,让人怎么说!

 

王爷差遣重,公府事更多。忙完家中去,家人多斥呵。唉,老天此安排,让人怎么说!

 

王事做不完,府上差役重。做完家中去,家人斥责多。唉,老天此安排,让人怎么说!

 

 

 

(江湖侠客吴仲湛 编辑)


 

[转载]恶梦(北岛):中国朦胧诗精选(17)

$
0
0

中国朦胧诗精选(17)

 

 

 

恶梦

作者:北岛

 

在方向不定的风上,

我画了一只眼睛,

于是凝滞的时刻过去了,

却没有人醒来。

 

恶梦依旧在阳光下泛滥,

漫过河床,在鹅卵石上爬行,

催动着新的磨擦和角逐。

 

在枝头,在房檐,

鸟儿惊恐的目光凝成了冰,

垂向大地。

道路上的车辙,

又结起一层薄霜,

没有人醒来。

 

 

 

[诗人简介] 

 

    北岛,1949年出生,本名赵振开。祖籍浙江湖州,生于北京。1978年同诗人芒克创办民间诗歌刊物《今天》,为朦胧诗代表人物之一。1990年旅居美国,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州戴维斯大学。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2007年接受香港中文大学的聘请,定居香港。先后获瑞典笔会文学奖、美国西部笔会中心自由写作奖、古根海姆奖学金等,并被选为美国艺术文学院终身荣誉院士。他的诗刺穿了乌托邦的虚伪,呈现出世界的本来面目。一句“我不相信”的呐喊,震醒了漫漫黑夜酣睡的人们。代表作:《回答》、《结局或开始》、《一切》。

 

 

 

(江湖侠客吴仲湛 编辑)


 

[转载]明天?不(北岛):中国朦胧诗精选(18)

$
0
0

中国朦胧诗精选(18)

 

 

  明天?不。

作者:北岛

 

明天?不。

这不是告别,

因为我们并没有相见,

尽管影子和影子,

曾在路上叠在一起,

象一个孤零零的逃犯。 

 

明天?不。 

明天不在夜的那边,

谁期待,谁就是罪人,

而夜里发生的故事,

就让它在夜里结束吧。

 

[诗人简介] 

 

    北岛,1949年出生,本名赵振开。祖籍浙江湖州,生于北京。1978年同诗人芒克创办民间诗歌刊物《今天》,为朦胧诗代表人物之一。1990年旅居美国,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州戴维斯大学。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2007年接受香港中文大学的聘请,定居香港。先后获瑞典笔会文学奖、美国西部笔会中心自由写作奖、古根海姆奖学金等,并被选为美国艺术文学院终身荣誉院士。他的诗刺穿了乌托邦的虚伪,呈现出世界的本来面目。一句“我不相信”的呐喊,震醒了漫漫黑夜酣睡的人们。代表作:《回答》、《结局或开始》、《一切》。

 

 

(江湖侠客吴仲湛 编辑)


 

试译: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0
0

试译: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O how drearily doth the wind blow,

    By the River Yi cold!

O when a heroic man goes, he goes.

    Never will he turn back, no!

(秦大川 译)


 
Viewing all 576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