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中西交流网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764

[转载]【浙东观花行】溪口的蒋氏宗祠、丰镐房、玉泰盐铺

$
0
0

【浙东观花行】溪口的蒋氏宗祠、丰镐房、玉泰盐铺

 

  离开武岭学校,继续向西沿着武岭路寻找蒋氏宗祠、丰镐房、玉泰盐铺等蒋氏故居。买的套票包含了这些景点,不去吧,可惜。况且二十多年前来溪口,以前这些地方没有开放,没见识过,随着一天天老下去,以后要再去溪口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了。

▲01 离开武岭学校旧址,沿着武岭路继续向西进发

  这是溪口刚过武岭门时文昌阁附近拍的。文昌阁这里的小山丘也叫雪窦山?我一直没有搞明白。从百度地图上查了一下,文昌阁所在的小山丘确实标注是雪窦山。这就让人大惑不解了。

▲02 这是溪口刚过武岭门时文昌阁附近拍的

  与溪口镇上武岭路相伴而行的剡溪。有点面目全非了吧?还能恢复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那些原始的面貌吗?

▲03 与溪口镇上武岭路相伴而行的剡溪

  武岭学校的前身----办在武山庙内的武山小学,1916年蒋经国在此启蒙。不过,此庙已非彼庙了,还有过去的影子吗?

▲04 武岭学校的前身----办在武山庙内的武山小学

  溪口镇的武岭路已演变成为商业街。店铺统一坐北朝南,隔着一条不宽的武岭路就是剡溪。不过,观赏剡溪对面景色的游客似乎不多,毕竟,值得欣赏的似乎已经找不到了。

▲05 溪口镇的武岭路已演变成为商业街


▲06 溪口镇的武岭路已演变成为商业街


▲07 店铺统一坐北朝南,隔着一条不宽的武岭路,对面就是剡溪

  奉化有名的土特产是奉化芋艿头、奉化水蜜桃,而奉化溪口知名的土特产就是溪口千层饼。初次来溪口,总要买一点溪口千层饼尝尝味道。后来就不买了,就这么个味道,只不过名气在外。

▲08 溪口武岭路上的千层饼店铺


▲09 溪口武岭路上的千层饼店铺

  不过,溪口镇对商品的管理现在有点规范了。二十多年前来这里,印象中好多千层饼店铺打出的口号都是“唯一”、“正宗”,让游客到此后束手无策,不知选哪一家好。当然,也有当地熟人推荐告诉你,这的,那的,哪一家是正宗的。于是,喜滋滋地买来了自认为是“唯一正宗”的溪口千层饼,实际上的味道都是一样一样的。如今,已经没有看到“唯一”、“正宗”等字眼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图片资料,哪怕谁来买过谁来采访过,都在那挂着招引着游客。

▲10 依靠图片资料来打广告的千层饼商家

  从百度上得知,溪口千层饼是奉化三大特产之一。原是溪口当地生产的一种小饼,后因蒋介石的原因闻名天下。主要原料有面粉、芋头粉、白糖、精盐、植物油、芝麻仁、苔菜等,入口松脆香甜。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创始人王毛龙于清光绪四年(1878)开始制作至今。如今王毛龙千层饼店有王毛龙第四代传人王令棋经营。

▲11 千层饼创始人王毛龙的传人经营的王毛龙千层饼店

  来看看南园饼坊是如何制作千层饼的吧!

▲12 门口摆放着烤炉分别注明“麻油”、“鸡蛋”、“苔菜”


▲13 店铺内的师傅正在现场制作千层饼


▲14 正在烤制的千层饼,其实掉在炉底的那些千层饼是最好吃的


▲15 店里买的大都是这种容易上火的烤制品

  蒋氏宗祠是继文昌阁、武岭学校后的第三站。

▲16 蒋氏宗祠大门全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蒋氏宗祠由新老两座祠堂组合而成。前进为新祠堂,建于上世纪30年代初,是蒋介石扩建丰镐房时,为安放三房堂前迁出的先祖牌位而造,故又称“三房祠堂”。

▲17 蒋氏宗祠内的新祠堂

  走进蒋氏宗祠的新祠堂,迎面就是一块蒋氏宗祠的简介。

▲18 蒋氏宗祠的简介

  新祠堂内陈列了有关蒋氏宗祠的历史资料。感觉到了内容的枯燥,但还是一张张拍了下来。

▲19 蒋介石为其祖父蒋玉表撰写的《王考玉表公行略》

  蒋介石的祖父蒋玉表,“清嘉庆十九年(1814)甲戌十一月二十日子时生,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十月二十四日午时卒”,有两个儿子,长子世昭过继给其兄,次子就是蒋介石的父亲。
  蒋介石的父亲名叫蒋肇聪,字肃庵,在溪口镇上开设玉泰盐铺,经营以盐、酒、石灰为主,有薄田三十余亩,是一户中产人家。蒋肃庵“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壬寅十月初八日未时生,光绪二十一年(1895)乙未七月初五日戍时卒”。前后娶过妻室三位。“元配徐氏,道光二十六年(1846)丙午三月十九日生,光绪八年(1882)壬午二月初九日未时卒。继配孙氏,咸丰五年(1855)乙卯六月初一日辰时生,光绪十二年(1886)丙戌十月十七日辰时卒”。“继配王氏,嵊县葛溪王有则先生女,同治三年(1864)甲子十一月初九日戍时生,民国十年(1921)辛酉六月十四日辰时卒”。
  从上述的表述中可以看出,蒋介石的祖父蒋玉表享年80周岁,这在当时的农村是非常长寿的了。而蒋介石的父亲蒋肃庵去世时53岁,元配徐氏去世时36岁,继配孙氏去世时31岁,继配王氏也就是蒋介石的生母王采玉去世时57岁。

▲20 蒋介石为其父亲蒋肃庵撰写的《肃庵府君行略》

  蒋肃庵1895年死于时疫,与其元配徐氏、继配孙氏合葬在溪口后马路北面的桃坑山右蟹钳。墓碑“肃寇蒋公之墓”,为蒋介石任沪军团长时的上级和好友黄郭所书。墓有四穴,空穴原拟留给蒋介石生母王采玉。蒋介石的母亲王采玉在1921年6月14日因患心脏病而去世,按照常规应该葬在这里,为何又单独安葬呢?

▲21 蒋介石的父亲蒋肃庵在溪口桃坑山的墓地

  在蒋介石写的《慈庵记》中说:“岁次癸丑,吾兄锡侯与中正既安葬先考肃庵于村北之桃坑,时先慈王太夫人健在,谆嘱吾兄与中正曰:余百年后不必因袭旧礼同穴,以余墓之工事重惊尔父之灵,当为余营别塘。每中正归省,无不以此见责,且自置墓碑,以示其意志之坚决。易箦时又以是为遗嘱于吾兄弟二人者。中正既未能尽色养于生前,复何敢违先人治命,滋厥咎戾!因于辛酉岁,卜吉鱼鳞岙中垄,为先慈安窀穸。”于是蒋介石将其生母单独葬在白崖鱼鳞隩中垄。
  以蒋母王采玉当时差不多是国太的身份,死后若同蒋肃庵合葬,必屈居在徐氏、孙氏之下。蒋母不甘,蒋介石更是不愿,于是,出现了“余百年后不必因袭旧礼同穴,以余墓之工事重惊尔父之灵,当为余营别塘”的想法。试想,如果蒋介石回乡扫墓,每次祭拜父母后,还要祭拜排在母亲前面的徐氏、孙氏,这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心理?所以,蒋介石对生母单独安葬,真是一步妙着呀。

▲22 蒋介石撰写的《哭母文》、《慈庵记》

  几十年前去溪口,每次去,蒋母墓道是作为重点的必去之处。然而这次来溪口,联票上并没有蒋母墓道。由于时间上的安排原因,这次也就没有提议再去蒋母墓道看一看。虽然已经几十年没去了,但对蒋母墓道的印象还是很深的,一路往上的鹅卵石路面,足足有一公里多路,爬上去还是需要一点体力和勇气的。沿途有牌坊和凉亭,两旁还有参天古松。墓碑上四个大字“壶范足式”,有女中楷模之意。还有孙中山等的题字等。
  几十年前的印象就仅留于此了。从近几年他人的游记中,我将蒋母墓道的情况再描述一下。游蒋介石的老家奉化溪口,不去一次蒋母墓道就太可惜了。
  蒋母墓道在武岭路向西到头,再沿公路向北约一公里,左侧有一青石牌坊,上书“蒋母墓道”。此四字系蒋介石手迹。两旁有“和合神仙”,“寿星麻姑”等浮雕。从石牌坊入口至坟墓统称“蒋母墓道”。过牌坊拾阶而上,一条卵石路依山坡而筑,二旁古松参天,青翠深郁。进石牌坊前行约300米,有一跨路亭,被称为“下轿亭”。蒋介石每次扫墓,便在此下轿后步行而上,以此表示孝心。过亭上行约200米,则是蒋母的墓庐----慈庵。
  慈庵初建于1923年,改建于1930年。共有主房五间,附房六间。系蒋介石清明扫墓常住之处。墓庐主房中堂有四具石碑,正门迎面的是孙中山的《祭蒋太夫人文》,由谭延阎书写;背面是蒋介石口述、于右任先生写的《蒋太夫人事略》。左、右两边分别是蒋介石的《哭母文》和国民党中央执委会的《慰劳蒋总司令文》;而为这张《蒋老伯母遗像》题字的则是汪精卫。慈庵正厅右边是蒋介石扫墓时居住的小屋,左边一个两室套间,是蒋介石回乡扫墓或下野休息常住之处。西安事变后,他在此养伤110多天,是住得最长的一次。右边两间为招待亲友的客房。附房作看墓人居住和做饭用膳之处。
  经慈庵再往上走600多米即是蒋母墓。墓坐南朝北,以石块砌成,上面扇形拦土石上刻有“壶范足式”四字。下面墓碑上刻孙中山先生亲题的“蒋母之墓”。两旁对联为蒋介石自撰“祸及贤慈,当日顽梗悔已晚;愧为逆子,终身沉痛恨靡涯”,并由张人杰所书。
  以上是从他人游记上整理的相关的内容。
  蒋介石在1921年6月15日写了《哭母文》,此后又写了《先妣王太夫人事略》。蒋中正在《先妣王太夫人事略》中回忆:“中正幼多疾病,且常危殆,及痊愈则又嬉戏跳跃;凡水火刀枪之伤,遭害非一,以此倍增慈母之劳;乃六岁入学,顽劣益甚,而先妣训迪不倦,或夏楚频施,不稍姑息。”说明蒋母管教诸子不易,尤其蒋介石少年时代聪明活泼,好奇心强烈,或因肇端使邻里不满,所幸蒋母严慈并施、规劝讲理,又因为蒋介石性本明理,百折不挠,方有往后之机遇与大成之功业。
  在《先妣王太夫人事略》中,蒋介石还追述了母亲王采玉为抚育他成长而付出的艰辛:“有清之季,举国士大夫盛倡留学救国之说。中正年十八,蓄志东渡,习陆军,人有尼之者,先妣则深为嘉许,筹集资用,力促就道。然先妣自是益勤俭逾平时,盖将以其所余资中正学费也。辛亥民军起义,中正督战沪杭间,戚党闻之,多骇愕失色,而先妣则曰:‘男儿报国,死则死耳,何足为虑!’及捷报至,亲友皆欣喜相庆,而先妣则又处之如素,且时以书加警惕焉。民国肇造,中正练兵海上,思迎养,而先妣仅许为旬日留。濒行,特训之曰:‘汝须念念勿忘穷约时,且须谨慎将事,为国尽力,勿令先人积德堕于汝身,则吾虽家居,意之适犹愈于迎养也。’归里后,蔬食布衣,但闻佛偈机声,常相和答,了无欣幸之色,里党间翕然敬之。癸丑,义师败衄,中正亡命海外,戚里惊惧,以为大祸将临,而先妣仍处之如素。中正曾以公私之急,驰书白母,怯者惧祸,劝弗应,先妣则毅然曰:‘天下安有其子危急而母乃漠然不顾者。吾若无儿,于先人遗产复何需?’故中正在外,所求未尝不应。其间或有贪官暴吏借此恫吓者,先妣视之篾如也。”
  所以蒋介石回顾以往母亲王采玉管教时,笔下常见感恩思亲之情怀。所谓棍棒之下出孝子。如《外王母姚太夫人家传》:“中正课余假归,侍外王母与先妣于冬日爱堂中。中正读,先妣织,外王母念佛,机声、梵音与书句相唱和,此情此景,仿佛犹在目前。”
  从维基百科上查到,王采玉之父王有则,是大地主兼大商人,太平天国起义时之地主武装首领。王采玉自小读书识字,受过教育熏陶。16岁时,初嫁奉化县下跸驻曹家田村,18岁原夫即故去。少时入紫竹庵为比丘尼,后奉父母命还俗与蒋肃庵婚配为继室。有说,此前王采玉曾嫁竺某,并生一子。竺某与其子俱亡后,王采玉出家为尼。20岁时经在蒋家当掌柜兼总帐房之堂兄王贤东撮合,再嫁给44岁的蒋肃庵做第三填房,并产有四子:长子瑞元(即蒋介石),次子瑞青(早逝),长女瑞莲,次女瑞菊(早逝)。结婚10年蒋肃庵死时,王采玉不满30岁。此时同父异母的长兄蒋介卿要分家,蒋介石名下分得一批财产:老宅房屋和银号存款、30亩稻田、几百亩竹山和部份商号投资。王采玉管理这些家产,抚养蒋介石和瑞莲,深得乡邻赞誉。
  蒋母墓的位置是白岩山鱼鳞岙中垄,坐南朝北,面对其夫蒋肃庵的墓地桃坑山。据说,此山形如弥勒佛,而蒋母墓恰处于弥勒佛的肚脐眼上,风水极好。蒋介石对其母感情特别深厚,在他统治中国二十多年中,除了抗战时期在重庆外,几乎每年清明节都要偕同宋美龄回家乡扫墓。

▲23 蒋介石1918年4月在汕头驻军时著文《亡弟瑞青哀状》

  据《蒋介石传》介绍,1906年蒋介石考入了全国陆军速成学堂(保定军官学校的前身)学习,翌年被军校保送去日本留学,进的是日本士官预备学校----振武学校。蒋介石在振武学校学习已经是第十一期,就读三年,于1910年毕业。东京《日日新闻》的新泻版有一段记载(这是那时联队的野炮上等兵----新泻县的霜田藤次郎对新泻版记者叙述的),内容大概是这样:
  “蒋氏平常很少说话,没有甚么可以引人注意的事情。不过叫他和普通的兵一样,派去扫马房的时候,他的面上立刻就现出一种悲愤的神色。然后因为军队里的军纪关系,一切都是遵照长官的命令,自然也就服从了。……不久,孙逸仙先生领导的革命运动的爆发,有一天,蒋氏忽然接到一封电报,立刻向部队请求退出。……从此以后,霜田一共接过蒋氏写给他、称他‘严格的上等兵’的两封信,就再没有通信。”
  蒋介石在第一次下台赴日时,曾送给第十三师团长冈外史师团长一块匾,上有蒋的手书“不负师教”四个字。  

▲24 蒋氏宗谱对蒋介石从出生到东渡日本留学的记载


▲25 蒋氏宗谱中对蒋介石祖孙三代的简述


▲26 蒋氏始祖迁入溪口前的世系图

 
▲27 蒋介石汉代先祖----宜兴ou亭侯蒋澄墓     
▲28 蒋介石宋代先祖----奉化三龄蒋竣明墓


▲29 1888年《奉川蒋氏宗谱》中的溪口风景图放大版


▲30 民国时期的溪口镇地图


▲31 蒋氏父子同看家谱和溪口地图


▲32 蒋介石手书的《先系考序》考证了溪口蒋姓的历史渊源

  蒋氏宗祠的后进为老祠堂,清康熙五十五年(1717)重修,供奉整个溪口蒋族的先祖。戏台与中门相连,重檐歇山顶,螺旋藻井,蒋介石曾在这里祭祀祖宗,宴请族人,翻阅宗谱,观看演出。蒋介石的胞兄蒋介卿、元配毛福梅的丧事也在此举行。

▲33 蒋氏宗祠的中门与戏台相连

  蒋氏宗祠的中门悬挂着“蒋氏宗祠”的匾额,落款是“辛已春,黄君寔敬署”。网上搜索,黄君寔为当代著名书法家、画家、学者、书画鉴定家,在海内外广有影响。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学系学士,日本京都大学中国文学硕士,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东方美术史硕士。黄君寔出生于1934年,而落款上的辛已年应为1941年,那一年黄君寔还只有7岁,难道……
  从边门走进蒋氏宗祠的老祠堂,先随着我的镜头看一下老祠堂的全景吧。

▲34 蒋氏宗祠的戏台


▲35 蒋氏宗祠的东侧,旁边厢房展示的是蒋纬国的相关资料


▲36 蒋氏宗祠的西侧,也是为了创收吧,摆放的是土特产


▲37 站在戏台上看对面

  东侧厢房内,展示的是蒋纬国的相关资料。
  蒋纬国(1916—1997),又名建镐,字存东,号念堂,蒋介石次子(后证实为其养子,实际生父极有可能是戴季陶),历任国民党装甲兵部队处长、战车团团长、装甲兵司令部参谋长、副司令、司令,陆军指挥参谋大学副校长,国家安全会议秘书长,对于军事战略研究颇有成果,被军方奉为“军事战略学家”。著有《军事基本原理》、《国家战略概论》、《大战略概况》、《柔性攻势》、《国防体制概论》等。

▲38 蒋氏宗祠内展示的蒋纬国生平简介

  看来蒋纬国与溪口蒋介石老家的关联度还不是很高,也没有合适的地方可介绍蒋纬国,于是就将其放到蒋氏宗祠里来了。于是,我拍照也就大略的拍个一组,意思一下就算了。

▲39 蒋氏宗祠内介绍蒋纬国的相关资料


▲40 蒋氏宗祠内介绍蒋纬国的相关资料


▲41 蒋氏宗祠内介绍蒋纬国的相关资料

  借着蒋氏宗祠的介绍,也就算将蒋母王采玉的有关情况温习了一下。不过,看到在供放蒋氏祖宗牌位的地方贴上“我带爸妈游溪口----‘爱在溪口,孝行人间’活动”的横幅标语,还是忍俊不禁……

▲42 蒋氏宗祠内的柱子上到处都是楹联


▲43 供放蒋氏祖宗牌位的地方贴上横幅标语,怪怪的……

  离开蒋氏宗祠,来到丰镐房。这里是蒋介石生母王采玉和原配毛福梅居住的地方。1939年12月12日,蒋经国的母亲毛福梅就是在丰镐房外被日寇飞机炸死。

▲44 蒋氏故居丰镐房的正大门,看到左侧的那个老头吗?

  丰镐房大门外的藤椅上端坐着一老头。很多年以前就看到报道,说溪口有一个老头,长得酷似蒋介石,就坐在蒋氏故居景点旁。只要游客有需要,就会和游客合影留念,来者不拒。果真如此吗?果真如此!凑巧看到一对小恋人过来,女孩对着老头说着什么,老头颤颤巍巍地站起来,摆弄着各种姿势与女孩合影。看到女孩道谢后准备离开,老头拉住了男孩的衣服,伸出了剪刀手在男孩的眼前晃动。在如此弱不禁风的老头面前,男孩也没辙了,给钱吧。

▲45 酷似蒋介石的老头在丰镐房大门口守株待兔


▲46 老头也是食人间烟火的


▲47 曾经显赫一时的“委座”,如今只能捧着饭盒,供人参观

  丰镐房为蒋介石、蒋经国父子故居。蒋家族中长辈从蒋介石承袭“周房”,在宗谱中属“周”字辈为由,还推及西周时丰邑、镐京两座都城之名,定名为“丰房”、“镐房”,给瑞元(蒋介石)、瑞清两兄弟,两房合一称作“丰镐房”。丰镐房原有祖屋仅六间。1932年,蒋介石着手扩建丰镐房,至1935年新宅告竣,大小房间骤增至49间,占地4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50平方米。

▲48 从大门右侧拐进去,前面就是丰镐房

  丰镐房前厅门额“素居”,楼下作帐房、接待室,楼上设有佛堂,为蒋介石前妻毛福梅诵经之地。

▲49 丰镐房前厅门额“素居”


▲50 “素居”楼上为蒋母王采玉、蒋介石前妻毛福梅诵经处

  丰镐房后堂“报本堂”为三间高顶平房,这里是蒋家敬天祭祖之地,神龛内供奉蒋介石曾祖以下四代神位牌。报本堂之左西厢房楼上为蒋介石原配毛福梅居所,1937年蒋经国从苏联归来,补办婚礼,曾作新房;报本堂之右东厢房楼上是宋美龄的住处。

▲51 报本堂。右侧东厢房楼上曾做宋美龄的住处


▲52 报本堂西厢房楼上为蒋介石原配毛福梅居所

  “报本堂”系国民党元老吴敬恒(稚晖)所题。吴敬恒是蒋介石的亲信之一,历任中央研究院院士、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等职。曾于196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文化学术伟人”荣誉称号,成为20世纪获此殊荣的首位中国人。

▲53 “报本堂”是蒋家敬天祭祖之地

  报本堂前的“寓理帅气”匾及跋文,系1949年4月15日蒋介石离开溪口十天前为长子蒋经国40岁生日所书,跋文曰:“每日晚课,默诵孟子‘养气’章。十五年来,未尝或间,自觉于此略有领悟。又常玩索存心养性之‘性’字,自得四句曰:‘无声无臭,惟虚惟微,至善至中,寓理帅气。’为之自箴;而以寓理之‘寓’字,体认深切,引以自快,但未敢示人。今以经儿四十生辰,特赘此‘寓理帅气’以代私祝,并期其能切己体察,卓然自强,而不负所望耳。”

▲54 报本堂前的“寓理帅气”匾及跋文

  西厢房西侧有一幢独立的二层小楼,原系祖传的三间房屋。这里是蒋母王采玉的旧居。

▲55 丰镐房原来的居所

  在溪口,你到处可以听到带团的导游饶有兴致地介绍蒋介石一生娶的四个妻子。
  蒋介石的第一个妻子毛福美,1901年蒋介石还只有14岁的时候,同比他大5岁的毛福梅结婚。
  蒋介石的第二个妻子叫姚冶诚,是江苏吴县人,曾在陈其美家为娘姨。蒋介石同姚冶诚结合是1913年,当时娶为侧室。
  蒋介石的第三个妻子叫陈洁如,江苏苏州人,1906年生,长在上海,受过中等教育,能说俄语。在北伐战争期间,蒋介石都是带着陈洁如的。导游在介绍的时候都会重点强调,蒋介石最爱的就是陈洁如。
  蒋介石的第四个妻子就是宋美龄。蒋介石同宋氏结婚是1927年12月1日,事先蒋介石回溪口同毛福梅办理了离婚手续。在宁波,上海报纸上还登载了蒋介石同毛氏的“协议离婚书”,还说蒋介石同姚冶诚、陈洁如没有丝毫关系。当时上海报纸登了蒋介石和宋美龄的结婚照片,写着“中美合作”,即蒋中正的“中”和宋美龄的“美”,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的政治背景。
  离开丰镐房,来到了蒋氏故居的最后一站----玉泰盐铺。

▲56 玉泰盐铺

  玉泰盐铺原址于清同治十年(1871)蒋介石祖父蒋玉表开设。店面3间,后置作坊,楼上居家。以售盐为主,也酿酒,兼营大米、菜饼、石灰、杂货等。以后传给儿子蒋肃庵经营。光绪十三年(1887)夏历九月十五日午时,蒋介石出生于楼上。蒋肃庵去世,由长子蒋介卿经管。

▲57 

  蒋介卿曾任台州地方法院推事、广州地方审判厅推事和英德县知事,还担任过浙江海关监督、浙江省政府委员等职。约1919年前后,玉泰盐铺因蒋介卿外出谋事歇业,曾二次失火。1948年,蒋介石按原状重建了玉泰盐铺。

▲58 玉泰盐铺客厅,是蒋介卿乡居或回乡期间接待重要客人的地方


▲59 玉泰盐铺的老铺子


▲60 楼上东面房间,1887年10月31日,蒋介石出生于此

  离开玉泰盐铺,我们顺着原路返回,到武岭门外的停车场去。停在玉泰盐铺前的三轮车很多,但一问价格,都是十元钱。就几百米路,价格也太贵了吧。

▲61 玉泰盐铺所处的位置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764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