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中西交流网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764

[转载]答《中外诗歌研究》问

$
0
0

1,  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到新诗?什么时候开始诗歌创作?您的笔名是怎么来的?

    真正接触新诗应该是我读高中的时候。那时我没事就往图书馆跑,尽管有不少书还没有对外开放,但与图书馆的管理人员熟了,有了许多方便。我最先读到的是郭沫若,一本是他的诗集《女神》,一本是他的译诗集《沫若译诗集》。《女神》是人文社1955年版的,收录了郭沫若所有的优秀新诗;《沫若译诗集》是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的,收录了由郭沫若翻译的包括歌德、海涅、屠格涅夫(小说家的诗歌更有意思)、雪莱等优秀诗歌。这两本书成为我最先接触新诗重要的文本。说来不好意思,由于喜爱,这两本书一直伴随我读完高中,伴随我下乡,直到现在还保留在我的书房里。至于后来怎样和图书馆完善的手续,我已记不得了。

    开始写诗应该是读高三的时候,偷偷的,无人知晓。写律诗,填词,没有给任何人看过。写诗给人看是下乡以后油印在公社农田基本建设的《工地战报》上。真正在报刊发表诗歌是1980年。

    我的笔名就是我现在的本名。

2,  您创作生涯中您最难忘的是什么?

    最难忘的是在《重庆日报》副刊第一次公开发表作品,而且编辑张亦文先生的为文为人也令我难忘。这种关于发表的记忆,对于现在有的写作人来讲是很俗的事,但我无法脱俗。我写作就是要拿给人看,第一次有人让我的作品见诸报端,我当然难忘。

3,  您最满意的作品是什么?最不满意的作品是什么?您的作品和您的爱情生活、家庭生活有关吗?

    有满意的作品,有不满意的作品,由于我还在写,所以还没有到“最”的程度。

    我一直认为我的作品记录的是我的生存状态和思维状态,当然与我的生活有关。至少我,不会写与生活无关的作品。

4,您喜欢阅读哪些中外诗人?您认为在中国诗歌文化和外国诗歌文化中,何者对您的影响大?

   我喜欢阅读的中国古代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贺、李商隐、陆游、辛弃疾等;现当代诗人有郭沫若、徐志摩、李金发、戴望舒、艾青、昌耀等。我喜欢阅读的外国诗人有聂鲁达、帕斯、福洛斯特、埃利蒂斯、惠特曼、艾略特等。

   需要肯定的是,中国诗歌文化对我的影响更大。

5,您用电脑写作吗?您经常上网阅读诗歌吗?

   我在十年前就开始用电脑写作了。经常到一些诗歌网站浏览,由于网上张贴自由,显得过于散漫,很难满足我的阅读初衷。总的印象是,网上的诗歌批评比诗歌创作更有意思,不乏好文章。

6,您的朋友圈子是“谈笑皆诗人,往来无白丁”吗?您喜欢在诗人之外交朋友吗?

    我的朋友很多。我的朋友不以身份、职业、文化程度和圈内圈外之分,商圈、文化圈,政界、警界以及江湖儿女,应有尽有。我对朋友的理解是,讲道义,重情感,合秉性,共真诚。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对于双方来说,是一笔享用终生的财富。就个人经验而言,在生活逆境中依然与我做朋友的无疑成为我一生的知己。

    诗人圈里我有很多朋友,重庆、成都以及这两个城市以外的,交往的时间长,交情很深,即使若干年不见面,也不会削弱彼此在心目中的份量。我也喜欢在诗人以外交朋友,这些朋友不懂文学,不读诗歌,与这些朋友交往你不必装扮,不必设防,因为这种交往拒绝矫情,拒绝虚伪。我在这些朋友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而这些东西是在书本里学不到的。所以我格外珍惜这种交往。

 7,在写诗的余暇,您有哪些休闲方式?

   一是睡觉(午觉雷打不脱);二是抽烟喝酒饮茶吃肉(烟酒从不分家,茶是独自享用,不可一日无肉)。

到了成都以后,常和几个特别要好的哥们在一起打打麻将,不看重输赢看重的是坐在桌上的人,因为牌桌上更多的是聊天,这大概与我没有脱离低级趣味有关。

8,您认为“重庆新诗”和“重庆诗人”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比如,它们包括在外地从事创作的重庆籍诗人吗?他们包括曾经在重庆从事过诗歌创作而现在在外地供职的外地籍诗人吗?

   如果“重庆新诗”这个概念是指中国诗坛已经形成具有独立重庆风格一个流派的话,我以为现在还没有“重庆新诗”。重庆诗人的新诗创作在中国诗坛有其不可低估的地位,从30年代到现在都可以这样说。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重庆诗人的创作与这个城市的移民色彩一样,具有丰富性的同时也具有不确定性,起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独立的重庆风格。应该说,重庆诗人在全国的代表人物如早期的方敬、何其芳,50年代的梁上泉、陆启、杨山以及80年代的李钢、傅天琳等,都有优秀诗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是坦率地讲,在他们的诗歌中,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很难找到具有独立重庆风格而一脉相承的东西。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当然,如果“重庆新诗”仅仅是指在重庆这个城市创作的新诗,那就另当别论。

    “重庆诗人”的概念就像“重庆人”一样明白无误,在我看来只是在重庆人群中作了一种归类。对“重庆诗人”的研究是重庆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以为还是切实、准确一点的好。现在在重庆的诗人自不必说,当然。假如诗人仅仅是籍贯在重庆,而本人又从未在重庆生活过,以这样的称谓去研究他的诗歌是不是有点滑稽?至于在重庆开始的诗歌创作并且已经产生影响的诗人,我倒是觉得,即使他现在在外地,也应该是“重庆诗人”的研究对象。比如何小竹、李亚伟、老威······等等。

9,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重庆新诗有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特点?

    重庆诗人的诗歌肯定有属于自己的特点,但是作为“重庆新诗”的整体概念放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去考察它的特点,我以为无论创作和批评都是“同志仍需努力”。

10,从新诗诞生以来,您认为重庆新诗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时期?重庆新诗的高潮出现在什么时期

    我不是从事诗歌研究的,所以不敢妄加评论。但是在重庆新诗的发展过程中不能忽略这样的诗人和诗歌关键词:(1)吴芳吉、《婉容词》;(2)方敬、《行吟的歌》;(3)红岩革命烈士诗抄(这是重庆独有的新诗现象);(4)梁上泉、《歌飞大凉山》;(5)陆启、《重返杨柳村》;(6)杨山;(7)傅天琳;(8)李钢以及后来的李元胜、欧阳斌、柏鸣久、李海洲、何房子、王顺彬、杨矿、赵兴中、唐力、西叶、金铃子·····。

   应该说,重庆新诗在80年代虽算不得高潮,也出现过热闹的场面。在全国范围至少有20位重庆诗人显得非常活跃,规模之大,影响之宽,至今缅怀起来也让人感动。只是20多年过后,重新检阅这支队伍,成名者大多偃旗息鼓,真正还立得起来的已经所剩无几。这中间情形各异,有的是因文学准备不够跟不上队伍,有的是因别的营生主动撤离现场。现在比较活跃的重庆诗歌多是由六七十年代的青年人在制造,这是好事。从现在的势头来看,还远不能达到80年代重庆诗歌在全国诗坛的影响力。现在的问题是,重庆诗歌缺乏对青年人的认同和肯定,缺乏理直气壮接纳青年诗人的声音。这需要重庆的诗歌前辈们对他们多一点宽容,多一份爱心和关怀。

11,您对当下的重庆诗坛印象如何?您认为重庆诗歌目前最令人担心的不利于发展的现象是什么?

    我认为当下的重庆诗坛不容乐观。理由有三,一是在国内诗歌现场的一线人物可以数得出来的重庆诗人寥寥;二是重庆诗人的诗歌在国内刊物上亮相也缺乏密度和力量;三是重庆诗歌在国内诗坛的亮相还没有形成整齐的集体阵容。我这个意见可能有点尖锐,但确实是我们不能乐观的理由。

    重庆诗歌的发展目前最令人担心的是,不少诗人自我感觉过于良好,看不到别人。  

    重庆诗歌发展需要创造一个广阔的平台,我想,如果这个平台少放几把交椅,就会多留出几条跑道。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764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