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中西交流网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764

[转载]我读《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

$
0
0

  《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1602)取材于希腊神话传说中最宏大最具传奇色彩的特洛伊战争。特洛伊战争旷日持久残酷血腥而又是英雄们的传奇。特别是荷马整理出《伊利亚特》后,特洛伊战争业已成为英雄传奇的代名词。而莎士比亚身处的17世纪初文艺复兴晚期的英国和欧洲社会似乎已经“沦陷”。《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1602)以特洛伊战争为背景,一方面描写战争的“毫无意义”,战斗双方仅为争夺一个女人而无休止地杀戮,战争既野蛮残酷,又祸国殃民;另一方面,还描写了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之间的“变质爱情”(腐败爱情),即奸淫。

  文艺复兴运动使欧洲进入了“人”的觉醒的时代,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开始动摇。在“个性解放”的旗帜下“为所欲为”,这是当时的一种时代风尚。这一方面是思想的大解放,从而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大发展,另一方面,尤其是到了文艺复兴的晚期,随之产生的是私欲的泛滥和社会的混乱。面对这样一个热情而又混乱的时代,时值人到中年的莎士比亚,已不像早期那样沉湎于人文主义的理想给人带来的乐观与浪漫,而表现出对理想与进步背后的隐患的深入思考。《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正是以战争与奸淫为主题以示出莎士比亚对这样的环境的思考。

  《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和《哈姆雷特》这两个剧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两者都运用了大量的双关语和亦庄亦谐的手法,都使用了食物和疾病等主导意象,都对英雄人物的荣誉观进行了反讽等。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揭示了人道主义理想和社会丑恶现实之间的矛盾,也触及了战争和爱情两大问题。《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正是作者对战争和爱情进行综合考察的继续和发展。所以对这两大问题的反思和反讽,是《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和《哈姆雷特》主要的相似之处。其创作思想的连续性突出地表现在这里。

  剧本开始于特洛伊战争的第七年,交战双方毫无斗志,各怀鬼胎。剧本开始就是特洛伊罗斯的抱怨“叫我的仆人来,我要把盔甲脱下了。我自己心里正在发生激战,为什么还要到特洛亚的城外去作战呢?让每一个能够主宰自己的心的特洛亚人去上战场吧;唉!特洛伊罗斯的心早就不属于他自己了。”身为特洛伊的王子,在特洛伊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本应该舍身为自己的国家为自己的荣耀而战,而特洛伊罗斯却只想着自己的私欲。潘达洛斯也是借用克瑞西达让自己攀上王族而不顾时局地一味撮合两人。克瑞西达在特洛伊城内看众位特洛伊战将的时候,并没有特别流露出对特洛伊罗斯的爱慕之情,与后面潘达洛斯为两人安排幽会见面时克瑞西达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以及后来克瑞西达在希腊军营与“监护人”狄俄墨得斯同样暧昧的表现,足以见得这爱情的本质。“愿您的话成为预言!要是我变了心,或者有一丝不忠不贞的地方,那么当时间变成古老而忘记了它自己的时候,当特洛亚的岩石被水珠滴烂、无数的城市被盲目的遗忘所吞噬、无数强大的国家了无痕迹地化为一堆泥土的时候,让我的不贞继续存留在人们的记忆里,永远受人唾骂!当他们说过了‘像空气、像水、像风、像沙土一样轻浮;像狐狸对于羔羊、豺狼对于小牛、豹子对于母鹿、继母对于前妻的儿子一样虚伪’以后,让他们举出一个最轻浮最虚伪的榜样来,说,‘像克瑞西达一样负心。’”此段话是克瑞西达表示自己不会变心的决心,说的很坚决。当克瑞西达由于战争交换俘虏而不得不离开特洛伊时,特洛伊罗斯几次再三地对克瑞西达强调不要受希腊将士的诱惑而变心,克瑞西达也反复强调不会,两人互表对爱情的忠贞。“别了,特洛伊罗斯!我的一只眼睛还在望着你,可是另一只眼睛已经随着我的心转换了方向。唉,我们可怜的女人!我发现了我们这一个弱点,我们的眼睛所犯的错误支配着我们的心;一时的失足把我们带到了永远错误的路上。啊,从这里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受眼睛支配的思念一定是十分卑劣的。”克瑞西达自己是这样为自己的变心辩解的,而在旁边的谩骂者忒耳西忒斯却用粗疏而又真实的话“这是她对于她自己的贞节的最老实的供认,除非她再说一句,‘我的心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娼妇。’”揭露出这场所谓爱情的闹剧的本质。通过对这场腐败爱情的叙写,莎士比亚想要告诫当时的人们在受文艺复兴思潮影响个性解放的同时不要让自己私欲不断膨胀直至泛滥,最终导致社会的荒淫迷乱,道德沦丧。

  关于战争,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也有谈及。“为什么天天都赶着制造铜炮,还要向国外添购弹药和刀枪;征集了造船工,起早摸黑地干活,把一星期一天的礼拜日都给取消了,这淌着汗水的忙碌,把黑夜也拖来和辛苦的白天做搭挡……”“几万个士兵拼血肉之躯,暴尸沙场,‘只为了一点虚名视死如归’。”这些都可以看出莎士比亚对于涂炭生灵、万里朱殷的战争的厌恶反感之情。作者借希腊将领狄俄墨得斯一针见血地指出:为她的淫秽血管里每一滴臭血,牺牲了一个希腊人;为她的脏身上每一块霉烂的皮肉,杀害了一个特洛伊人。自从她会说话以来,她嘴里吐出来的正经话的总和,远不及双方为她战死的人数多。这段话尖锐地表现出莎士比亚对战争的厌恶。战争不是英雄将军们的游乐场,是大众的苦难,是普通百姓的厄运。“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境况不能在文艺复兴人性解放的时代再次发生。“就我个人而论,虽然我比谁都不怕这些希腊人,可是,尊严的普里阿摩斯,没有一个软心肠的女人会像我这样为了瞻望着不可知的前途而忧惧。太平景象最能带来一种危险,就是使人高枕无忧;所以适当的疑虑还是智者的明灯,是防患于未然的良方。放海伦回去吧;自从为了这一个问题开始掀动干戈以来,我们已经牺牲了无数的兵士,他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像海伦一样宝贵;要是我们丧亡了这许多同胞,去保卫一件既不属于我们、对于我们又没有多大价值的东西,那么我们凭着什么理由,拒绝把她交还给人家呢?”赫克托与特洛伊罗斯的争论也反应出对战争的思考,是莎士比亚对战争对人类社会的思考与反省。

  本剧本中对传统英雄阿基琉斯并未颂扬。忒耳西忒斯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说是剧中作者的代言人似乎并不是很合适,但很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和对世人的劝诫都是通过这个人物粗俗甚至是有些不堪入耳的话语形式表露给观众。或许这正是莎士比亚所要的效果,粗俗的话更能惊醒世人,也更加直接。“但愿你那心里的泉水再清澈起来,好让我把我的驴子牵下去喝几口水!我宁愿做一只羊身上的虱子,也不愿做这么一个没有头脑的勇士”他讽刺阿基琉斯,语言犀利而具有哲理,并不是简单的谩骂。“要是我碰见了那个混蛋狄俄墨得斯!我要向他学老鸦叫,叫得他满身晦气。我倘把这婊子的事情告诉了帕特洛克罗斯,他一定愿意把无论什么东西送给我;鹦鹉瞧见了一粒杏仁,也不及他听见了一个近在手头的婊子更高兴。奸淫,奸淫;永远是战争和奸淫,别的什么都不时髦。浑身火焰的魔鬼抓了他们去!”直截了当的谩骂同样具有力度,直接通过骂声喊出战争与奸淫两个主题。很多地方的剧情冲突都是靠这个任务的类似旁白的解说深刻化的。

  最后,读这个剧本,自然而然的会拿来《伊利亚特》与之比对。背景一样,内容思想在上面说过并不一样。撇开这些,单看语言,也是很大的震撼。莎士比亚善于运用排比类比,语言丰富多彩,具有诗化哲理化的特点。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