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夫先生简介
洛夫先生,1928年出生,湖南衡南县人。1949年7月去台湾,后毕业于淡江大学英文系,1996年迁居加拿大温哥华。1954年,洛夫与张默、痖弦共同创办《创世纪》诗刊,历任总编辑数十年,力倡超现实主义,对台湾现代诗的发展影响深远,因近乎魔幻的表现手法而被称为“诗魔”,膺选为台湾“十大诗人”之一,诗集《魔德》被评选为台湾文学经典之一,3000行长诗《漂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写诗、译诗、教诗、编诗一生,先后出版了37部诗集、7部散文集、5部评论集、8部译著。
洛夫与余光中被合称为台湾诗坛的“双子星座”。余光中推崇他是现代诗坛一位“重量级拳手”,是20世纪50代迄今硕果仅存的几座“活火山”之一
洛夫先生说:
现代诗在形式上是自由的,诗人立身于他的时代,回眸传统是为了创新。
诗人无论多么前卫或先锋,都无法跳脱他的民族性。
诗人必须回归本民族,回顾前人的诗作,以从中学习永恒的美。
感受诗歌之美(二)
中国传统美学观念“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是唐代诗人柳宗元在《马退山茅亭记》这篇文章中提出的。他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流修竹芜没于空中矣。”右军就是王羲之,书法界的朋友没有不知道他的《兰亭序》。柳宗元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兰亭序》里的景物之美,不会自己彰显出来,如果不是碰到王羲之,那些清流修竹只不过是一些荒芜之物,最终只会在空山中湮没。
这也就是说,平时我们所看到的自然景物,它本身无所谓美与不美。如果要成为美的东西,必须通过人的审美活动,必须要人的意识去发现它,去唤醒它,去点亮它,使它从实实在在的东西变成意象,变成一个感性的世界,一种渗入了诗人的个性思想、情感的世界。这个意象世界其实就是所谓诗的境界。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活动就是要在客观的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心灵的意象世界,而这个意象世界乃是由外在的物理世界(青山绿水)与我们的心灵融为一体,这就是古人所谓的“情景交融”。
为了解析得更清楚,我举一首现代诗来说明柳宗元这个“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美学理论,请看《因为风的缘故》这首诗:
昨日我沿着河岸
漫步到
芦苇弯腰喝水的地方
顺便请烟囱
在天空为我写一封长长的信
潦是潦草了些
而我的心意
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
稍有暧昧之处
势所难免
因为风的缘故
此信你能否看懂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
你务必在雏菊尚未全部凋零之前
赶快发怒,或者发笑
赶快从箱子里找出我那件薄衫子
赶快对镜梳你那又黑又柔的妩媚
然后以整生的爱
点燃一盏灯
我是火
随时可能熄灭
因为风的缘故
这首诗是我在1981年写给我太太的,我太太一直希望我给她写一首诗,这个要求合情合理,不能推辞。可是越是近距离的人和事越难写,历来情诗大都是失恋的诗,唯有爱情失落后的情感才能产生距离美、凄凉美,甚至悲剧美。要给长相厮守,天天生活在一块的老婆写诗,往往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这一年,就在我生日的前一天,太太提出了要求,而且语带威胁地说:“你如果再不给我写首诗,别怪我不给你做生日。”逼到这个份上,这个债非还不可了。于是,这天晚上,我便独自在书房里埋头苦思,想来想去,可脑子里尽是一些鲜花、生日蛋糕之类,半句诗也写不出来。这时不巧,突然停电,我便点起一根蜡烛,夏天很热,顺手打开窗户,不料一阵风把蜡烛吹熄了,室内一片黑暗,这时突然来了灵感,首先想到《因为风的缘故》这个名字,很快就完成了这首诗的初稿。
关于写作的灵感,诗歌是要有灵气,最好的诗歌是很的东西,像王维的诗,孟浩然的诗,那种空灵感把你控制住了。杜甫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化腐朽为神奇”,也就是一般人常说的“神来之笔”,这可是诗歌美学中一项很奥妙的东西,一种能使一首诗闪闪发光的东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灵感。一个诗人虽然不能依赖灵感,但一首缺乏灵气、用脑子想出来的诗,虽然句句通顺、明白可解,但就是缺乏想象,毫无诗味。但什么是灵感?西方人认为灵感是神的感召,东方人却认为灵感是一种超自然的心灵感应,直到弗洛伊德的现代心理学问世之后,我们才知道灵感其实就是一种潜意识活动,也就是我们的潜意识在一明一暗、一隐一显之间的灵光一闪。这个灵感稍纵即逝,你不赶快抓住它,它便溜走了。
根据我个人的经验,通过写作去完成一首诗并不困难,难的是如何把那份内在的灵气,直觉的感应,化为意象,然后再以最恰当的文字组成文本,变成一行一行的诗,一首一首的诗,使诗歌的灵气物质化,这样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这就是创作时酝酿的过程。在酝酿的过程中,诗人要做的是两件事情,第一个就是寻找语言,表达情感最需要的那个质,那句话;第二个,等待灵感,完全用脑子写也可以写出来,但是那个想象就不会是很有灵气的。有时思索半天,灵感还不来,怎么办?我办法很简单,就是暂时置之不理,我做别的事情,我不去想它。实际上你虽然放弃了你不想它,可是你在寻找恰当的语言,寻找意像的过程中,潜意思还继续在活动,说不定你需要的那个诗句就在某一阶段,在始料未及的时间,突然出现,就是所谓的灵感。正如一句古语说的“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因为风的缘故》这首诗有两种解读:第一种把它当做情诗来读,它表现了男女之间那份说不清道不明、欲说还休相当嗳昧的情愫,譬如第一节,“顺便请烟囱/在天空为我写一封长长的信”,这是充满诗意的形象化的语言,但这信的内容是什么,我没有明说,只说“我的心意/则明亮如你窗前的烛光”。那么,究竟是什么心意?也许你可以体会,可是给风一吹,这份心意就更加暖昧了。我认为情诗应该写得很含蓄,隐隐约约,意在言外,正如李商隐的诗“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第二种是把这份感情扩大来读,把它当作感悟生命,体验人生的诗来读,读到后面你可能情绪低沉,使你沉思,发人深省。比如第二节,好像在讨论生命哲学,岁月无情,人的一生极为短暂,我们要珍惜,其中的“雏菊”象征人生的秋天,你要在衰老之前赶快做你要做的事,该笑的笑,发怒的发怒,该发脾气的发脾气,因为我们的生命非常有限,我们的岁月,我们的生命,就像握在手掌中的沙子,还没有数清楚便漏得差不多了。当生命结束之前,赶快回味一下我俩从前有过的美好青春,这就是“赶快从箱子里找出我那件薄衫子/赶快梳你那又黑又柔的妩媚”这两句诗的涵义。所以我们要珍惜当下,享受美好的现在,生命与爱情之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
这个“风”字,它的概括性很大,可以解释为一种偶然的机缘,也可以象征为一种精神,一种力量。风是天地间真气的流动,使得自然界生机蓬勃,有时风有翅膀,载着我们的梦飞行,有时风是一面旗子,引导我们奋勇向前,但风也变幻莫测,像人的一生,难以掌握,难以掌控。因为风的缘故,春天醒了,花朵升起了美丽;因为风的缘故,万物为爱滋长;因为风的缘故,天地有爱而长久……
感受诗歌之美(三)
我再提《因为风的缘故》这个题目,过去的事情,我是1949年离开湖南,我的家乡,一阵风把我吹去了台湾,四十年,一个人在台湾打拚,1988年,一阵时代之风又把我把我吹回到我的故乡湖南,我回家探亲的时候,他们叫我题字,我就顺便写了两句话“为何雁回衡阳,因为风的缘故。”
“雁回衡阳”的典故,首先出于唐朝诗人王勃《滕王阁序》,最著名的句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另外一个是范仲淹,他写了一首词《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在我们家乡衡阳有一座山叫回雁峰,相传北方的大雁,为了避寒往南飞,飞到衡阳就停了,等到秋天再回到北方去。我说的“为何雁回衡阳,因为风的缘故。”这个风,归结为历史的风,时代的风,四十年前把我吹去台湾,四十年后把我带回家乡,这就是一种无法预测的命运之风。
前面我已经提到,诗歌最基本的观念就是“诗歌是一个意象世界的呈现”。一首诗不在于解说或描写我们生活其中的现实世界,诗是经由诗人的想象去创造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心灵世界,而这个心灵世界是透过意象语言来表现的,诗歌的美更是要从意象中感受到。
《因为风的缘故》这首诗最先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由形象语言构成的一组意象:“芦苇弯腰喝水”与“烟囱在天空写一封长长的信”。“芦苇”与冒烟的“烟囱”,是我们常见的事物,本身并不存在美的素质,但通过诗人的想象,也就是一种审美活动,可以使芦苇这种普普通通的植物有了生命,有了个性,可以弯下腰来喝水。“烟囱”这种死的事物,经由诗人的发现、唤醒、点亮,它便活了起来,冒出的烟随风袅袅飘去,就像在天空写一封长长的信,于是这两件事物有了生命,也就有了美感。总而言之,“芦苇”与“烟囱”本身并不美,而它们之所以美,是因为诗人把它们变成了意象,这就是柳宗元说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意思。
《因为风的缘故》这首诗曾经多次在台湾和大陆的诗歌朗诵会上朗诵过,另外有两次大规模的演唱会,有音乐家把我的诗谱成了歌曲,请一些著名的歌唱家演唱,一次是在台北,一次是在温哥华,这两次演唱会的名字都是《因为风的缘故》。前两年,在福建的福州和上海,我的诗歌朗诵会,名字也叫做《因为风的缘故》。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