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周书
君奭)(1)
君奭
【题解】
这篇是周公旦对召公奭的答辞。奭(shì),召公名。名上加一君字,表示对召公的尊敬。
西周初年,平定东方各国的叛乱之后,天命之说又盛行起来。召公奭恐官员们相信天命,懈怠政事,主张事在人为。周公赞赏召公的看法,表示倚重召公,勉励召公共同辅佐周成王完成大业。史官记录了周公的重要讲话,名为《君奭》。
周公为什么要答复召公呢?《史记》和《书序》都说召公不悦周公。注家纷纷猜测,但都缺乏确凿的证据。今按《墨子·非命中》说:“于召公之非执命亦然,惟予二人而无造言,不自天降,自我得之。”本篇周公引召公的话说:“在我后嗣子孙,大弗克恭上下,遏佚前人光在家,不知天命不易,天难谌,乃其坠命,弗克经历。”联系这两则引文来看,可以推知召公所不悦的,是周王子孙安于天命不求进展的执命思想,而不是不悦周公。
《史记·燕召公世家》认为本篇作于周公摄政的时候,而《书序》则以为作在周公还政成王以后,《尚书孔传参证》从《史记》。
这是一篇研究我国上古思想史的重要文献。
本篇分四段。第一段周公强调事在人为,赞同召公非命之说。第二段周公广泛征引史事,说明辅臣的重要作用。第三段希望召公同心同德辅助成王。第四段勉励召公共同完成文王的功业。
召公为保1,周公为师2,相3成王为左右4。召公不说5,周公作《君奭》。
【注释】
1、保:太保,官名,三公之一。
2、师:太师,官名,三公之一。
3、相:辅佐。
4、左右:指君王左右的辅弼大臣。
5、说:通“悦”,高兴。
【译文】
周成王时,召公官至太保,周公为太师,辅佐成王为左右大臣。召公不高兴,周公写作了《君奭》。
周公若曰:“君奭!弗吊1天2降丧于殷,殷既坠厥3命,我有周既受。我不敢知曰:厥基4永5孚6于休7。若天棐8忱9,我亦不敢知曰:其终10出于不祥11。
【注释】
1、吊:善。
2、弗吊天:《尚书易解》:“谓纣不善天也。”
3、坠:丧失。
4、厥:其,那,指王业。
4、基:始。
5、永:长,此为经常、总是的意思。
6、孚:通“付”,给予。《尚书·高宗彤日》:“天既孚命正厥德。”中的“孚”同义。《汉石经》“孚”作“付”。
7、休:美。
8、棐:辅助。
9、忱:诚信。
10、终:终结。
11、祥:吉祥。
【译文】
周公这样说:“君奭!商纣王不顺天而行,于是上天就给殷国降下大祸,殷国失去了福命,我们周国则取而代之。我不敢认为王业开始的时候,就会一直保持良好的势头。顺从上天,任用诚信的人来辅助国事,我也不敢认为王业的结局最终还是消亡。
呜呼!君1已曰:‘时2我3,我亦不敢宁4于上帝命,弗永远念天威越5我民;罔尤6违7,惟人。在8我后嗣子孙,大弗克恭上下9,遏10佚11前人光12在家,不知天命不易13,天难谌14,乃其15坠命,弗克经历16。嗣前人,恭明德,在今。
【注释】
1、君:指召公。
2、时:通“恃”,依靠。
3、我:我们,我辈,我等。
4、宁:安。此作动词,意为安然享受。
5、越:与,和。
6、尤:过失。
7、违:违失。
8、在:考察。《尔雅·释诂》:“在,察也。”
9、上下:这里指上天和下民。
10、遏(ě):绝,断绝。
11、佚:同失。
12、光:指文王、武王圣德的光辉。
13、不易:不容易。
14、谌(chén):信。《说文》:“谌,诚谛也。”
15、其:将要。
16、经历:长久。
【译文】
“啊!您曾经说过:‘依靠我们自己,不要安然的享受天帝赐给的福命,不要过多的揣测天意民心。想要政令无过错,无违失,则该多依靠众人辅助。看看我们的后代子孙,大多数的人不能够恭敬上天,顺从下民,只能守着前人开创的光辉事业。他们不知道天命难得,不懂得天帝难信,这就会失去天命,终究不能长久。要想长久,就该从今天起,继承前人,奉行明德。’
予小子旦1非克有正2、3,迪4惟前人光施5于我冲子6。又曰7:‘天不可信。’我道8惟宁王9德延,天不庸释10于文王受命。
【注释】
1、旦:周公名。
2、有正:《尚书易解》:“有所改正。”
3、非克有正:不能有什么改正,意思是赞成召公的看法。
4、迪:句首语气助词。
5、施:延。
6、冲子:泛指后代子孙。
7、又曰:指召公又说。《墨子·非命中》引“天不可信”为召公的话。
8、道:《汉石经》作迪,句中语气助词。
9、宁王:文王。
10、庸释:舍弃、废弃。王国惟说“庸释连文,言舍去也。”
【译文】
“我小子姬旦赞成你的看法。我想把前人的光辉美德传给我们的后代。您还说过:‘上天不可信赖。’我只要把文王的美德加以推广,这样上天就不会废弃文王所接受的福命。”
(以上是第一段,周公赞成召公不相信天命的说法,强调事在人为。)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