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的校训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两天的焦点新闻是米歇尔来中国访问,在参观北师大二附中时,彭丽媛写了“厚德载物”这四个字赠送给米歇尔。清华校训取自中华文化经典文献《易经》。
可是古往今来,皆错解了《易经》这句话的愿意,造成误解的原因是不了解上古汉语的一个特殊语法现象。所以我想借此机会给大众普及一个语文知识,同时帮助大家正确理解中华经典。
清华的校训来自梁启超。建校初期,在该校任教的梁启超为同学们做了《论君子》的演讲,他希望清华学子们能继承华传统美德,并引用了《易经》上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话语来激励清华学子。后来清华人就把这八个字当成校规,最后成了校训。显然,梁启超认为这八个字是描写“君子”的特征,实际上这是错误的解释。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易经》卦辞,原文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古往今来,关于上面这句话的解释五花八门,然而内容却大同小异。让我们看看清华大学的《清华百科》如何来解释这句话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个是清华校训的来源。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天地万物在刚健稳定且永不停息的运转,要想做个有作为的人就得效仿天体的运行,拥有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阳刚秉赋;自强不息,清华人的思想精髓,它也鼓励着成千上万的清华人自强不息,生生不息;清华的祖辈就是靠着这四个字才有了清华的今天;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即大地的厚实承载着万物,要想做个有作为的人也得效仿大地的宽厚,使自己拥有胸怀宽广、品德高尚的阴柔品质。“一阴一阳谓之道”,这样阴阳共济,刚柔并存,才是完善的人性。清华人就是凭着这两句话,自强不息,祖祖辈辈的清华人有了这两句的鼓励,才有了今天的清华;
有所谓,有所作为;清华的学生教师,都会像校训说的一样;我相信清华的明天会更好。
按照清华对自己校训来源的解释,“君子”要仿效天的运行,自强不息;“君子”要仿效大地的宽厚,胸怀宽广,包容万物。也就是说,君子从天地得到启示而发奋作为。这种解释恰好把《易经》的原意搞反了。
解释错的关键是忽略了《易经》原文中一个关键的语法标记“以”,而且不了解上古汉语介词“以”的一个重要用法。那时“以”通常是置于所介的名词之后,即介词的宾语在前,这种现象后来消失了,现代汉语的介词只能出现在宾语之前(如,把桌子搬走)。下面是先秦汉语中“以”的宾语置前的例子。
(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诗经·硕人》
(2)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论语·卫灵公》
(3)子禽问於子贡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论语·学而》
(4)《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5)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
(6)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史记·项羽本纪》
在上面例子中,“素以为绚兮”就是“以素为绚兮”,“信以成之”就是“以信成之”,“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就是“夫子以温、良、恭、俭、让得之”,余此类推。
如果按照后来的语序,《易经》的原话应该为:
天行健,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以君子厚德载物。
至此可以明白,这两句话的本意不是谈君子如何受天地的启发该如何如何,而是谈天地运作的原理。解释这两句的意思之前,首先有两个词需要解释一下。“势”是“趋于”,“坤”是“低”,“地势坤”的意思就是“大地趋于往下(沉)”。
实际上,《易经》这两句话讲的是天地运作的原理:
天的运行刚健稳定,要用君子来增加力量而不停地运行下去;地的趋势是往下沉,要用君子来提升自己的道德而承载万物。
这是先哲的一种朴素的自然哲学观,尝试解释天为何能不停的运转,地怎么能够承载万物,关键是“天”和“地”都要从“君子”那里汲取能量和启发,因为“君子”是天地间最有力量最有道德者。这也反映了远古时期“人”与“自然”不分的哲学观,“天”可以像人那样可以“自强”,“地”可以像人那样可以“厚德”。
在《易经》里, “不息”讲的是天的运行,“载物”讲的是地的功能,然而今人的解释恰好搞颠倒了愿意。《易经》探索自然现象形成原理的一本书,我们的解释与本书的主旨相符。然而大众的理解则成了谈君子如何做事,如何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也与《易经》的主题相违背。
至于今人可以断章取义去使用它,把它用作励志的言辞,赋予它在新时代的内涵,这也无妨。然而《易经》是中华经典,搞清它的原意是华夏儿女责无旁贷的职责。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