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英译【75】
An Outline of Ancient Chinese Theory of Inspiration
中国古代灵感理论论纲
灵感这一术语,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没有正式出现过,但在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中,围绕着“灵感”现象而予以概括其内涵的术语还是不少的。“灵感”一词,是从西方翻译过来的。它既吸收了我国古代“靈”字所含的神、巫等意,又较大地符合西方文化中灵感的原始含义和现代含义。在魏晋南北朝之前的中国古代文论中,很少有人涉足于文学创作中的灵感现象,更没有形成较为完整和系统的灵感理论,这和西方灵感理论的产生具有较大的区别。在中国古代的灵感理论建构过程中,文论家们对灵感的特征主要从偶发性、独创性和情感性三个方面进行了把握。自陆机描述了灵感现象之后,文论家们还试图对灵感做出自我独到的解释,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具东方特色的“养兴说”。总之,经过一代又一代文论家们的不懈努力,逐渐地建构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灵感理论。
讨论:
一、“灵”的含义颇丰,文中又冠以我国古代“靈”字。既是“字”故而译为the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 “Ling”(spirit and/or soul)。如此,“Ling”是音译,括弧中的spirit and/or soul)则是意译。同时指出,汉字“Ling”,既有“spirit”又有“soul”的含义。
二、关于养兴:朱良志教授【中国北京大学哲学系】在《论儒学对中国画学涵养心性理论的影响》一文中说:
“这里,不妨举画学中的养诚说和养兴说来申说此旨。
宋、元以来,画学中提出养诚说,这也是从理学中沿用而来的。强调涵养心性要立其诚,有了诚心仁意,方能同于天地之道。董逌《广川画跋·卷五·书颜太师画像后》说:“鲁公气盖一世,其养于中者,本以配义与道,故能塞乎天地之间而无憾也。”王绂的《书画传习录》在摄述二程思想时提出:“夫敬也、诚也,学圣者不可一日违者也。”绘画中一定要有这种诚、敬之心。是书云:“古之所谓画士,皆一时名胜,涵泳经史,见识高明,襟度洒落。”……
未作画前,全在养兴。或睹云泉,后观花鸟,或散步清吟,或焚香啜茗。俟胸中有得,技痒兴发,即伸纸舒毫,兴尽斯止。至有兴时续成之,自必天机活泼,迥出尘表。……
这与郭熙所说的作画之前要焚香、如见大宾的论述庶几相当。所谓养兴,就是使自己去除躁竞之心、慵惰之气而使心境归于宁静专一之态。秦祖永《桐阴画诀》强调作画时要有一种“静气”,说:“画中静气最难,骨法显灵则不静,笔意躁动则不静,全要脱尽纵横习气,无半点喧热态,自有一种融和闲适之趣浮动丘壑间,正非可以躁心从事也。”这两位绘画理论家的思想理学味甚浓,他们的养兴说明显是从理学的养气说转出的。……
据此,我把“养兴说”译为“theory of mood cultivation/ mood-cultivating theory”。三、应感:2.特指天人感应。北魏 张渊 《观象赋》序:“寻其应感之符,测乎冥通之数,天人之际,可见明矣。”——《汉典》在线词典。另查《金山词霸》,应感释义 (1).谓交相感应。《礼记·乐记》:“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 晋陆机 《文赋》:“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 明高攀龙《文学景耀唐公墓志铭》:“惟忠孝之气直上清虚,如矢中的,於是始知古忠臣孝子与造化呼吸应感者,殆以是也。” (2).特指天人感应。又:释义相关词条induce induction influence telepathy 等的释义:
1. (受外界影响而引起相应的感情或动作) response; reaction; interaction
2. [生] (刺激感受性) irritability
3. [电] (诱导) induction
故而,“应感”即“感应”。若译为“induction”,则偏重释义三:【电】“诱导”。似不妥,窃以为,译为“interaction”似乎更切其“受外界影响而引起相应的感情或动作”之指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