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中西交流网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764

[转载]三曹译后(9)

$
0
0
原文地址:三曹译后(9)作者:赵彦春

     三曹译后(9)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是它能经得起时间的验证。对于经典,译者在语义表达上应尽可能精确,不可稍懈。

译者应充分理解原文,明白每一个词的具体所指——辨义为翻译之本。在诗歌语篇中,名词符号的所指并不是最关键的,比如曹操《短歌行》中的的“周公”无论译成“Duke of Zhou”还是“Prince of Zhou”都不会影响诗意的传达,但译者还是尽可能精确,避免错误,因为这是对历史的尊重,对经典的尊重。在处理译名时译者不可望文生义,不可想当然。“周公很容易译作The Duke of Zhou。但周公是不是就是公爵呢?一般的说法是,周公是周代的爵位,得爵者辅佐周王治理天下,历史上的第一代周公姓姬名旦(约公元前1100年——?),亦称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但我们还不能就此断定周公就是公爵。目前尚无资料证明周公是公爵。其实,周公被分封的地方为鲁,鲁为侯爵国而不是公爵国。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周公是周文王之子,所以称作the Prince of Zhou肯定不错。这正如英国的the Prince of Whales,这既是王子的称呼也是爵位,但却不是公爵。此译例说明把“周公”译成 Duke of Zhou”是不严谨的,而译为Prince of Zhou(为便于外国读者发音,我处理为Prince of Chough)则肯定不错。

综上可见,内容既体现于词汇也体现于词汇的组合,或者说内容本身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分析表明,译名问题解决不好,必然会影响语篇的构成:形式上不衔接,语义上不连贯,从而大大降低译文的诗性或原典性。就经典而言,译者不能仅满足于传情达意,还当小心翼翼,精益求精,以完美为旨归。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764

Trending Articles